工作中,我們往往會發現,有的人進步很快,升職加薪,有的人幹了幾十年還原地踏步,仍然是一名普通員工,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面或許有崗位的差異,或許是因為個人性格的差異,甚至是個人機遇的差距。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因為,成長快的人往往善於從優秀的同事身上學習,挖掘優秀同事身上的隱性知識,並將它們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型,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
而那些幾十年原地踏步的人只是看到同事的優秀,卻沒有能夠突出自己的思維局限,不知道從優秀同事身上學習成功經驗,轉化為自身成長的動力。這樣的人能力上沒有長進、職位上得不到提升,也不奇怪。
01 快速進步的關鍵:善於挖掘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由麥可·波蘭尼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指的就是能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符號形式表現出來的知識。而什麼是隱性知識呢?隱性知識是存在於個人頭腦中的,以個人為載體的,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例如,學校教育、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的知識,它包括個體的思維模式、信仰觀點和心智模式等。
我們這裡說的優秀同事的成功經驗就是一種隱形知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工作中,我們能夠獲得學習進步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向優秀同事學習,將他們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學習的顯性思維模型。
我們每一個人通過閱讀讀書、參加培訓學習到的顯性知識都差不多,要想比其他同事獲得更快的成長進步,我們比拼的就是挖掘隱性知識的能力。
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從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工作中,我們與同事的每一次談話,觀察同事獲得成功採取的每一項措施,甚至分析同事面對工作中難題的一次微妙反應,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隱形知識。
02 突破思維誤區 善於學習隱性知識
但是,如何才能學習好那些沒有用文字表現出來的隱性知識呢?
我們在學習、工作中,往往存在一個這樣的誤區: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用筆記住我們想要學習的知識或者聽到的話。比如,我們在聽課的時候,總是花盡全力記下重點句子、重要的觀點。我們聽到公司老闆的講話,總是費勁全力去記原話。
但是,採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往往發現雖然記住了別人的觀點、想法,但是當我們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這些觀點方法卻派不上用場。
這其實就是我們的一個學習誤區,我們記錄別人的知識觀點,而這些知識和觀點卻是死的。
我們並沒有學會別人思考問題的方式,當我們遇到那些改頭換面的相同問題的時候,往往不能拿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這就是所謂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知識的人。他曾經在《思考的方法》一書中提到了他是如何學習他人成功經驗的。
張五常在讀大學的時候旁聽了六個學期的經濟學課程。後來課程的老師傑克·赫舒拉發感覺很奇怪,張五常所有要考的考試都過了,為什麼還要旁聽六個學期的課程呢?
於是,傑克·赫舒拉發就在一次課程後問張五常:「你聽了我六個學期的課程,難道我所講的知識你還沒有學會嗎?」
張五常是這樣回答的:「你的經濟學知識我在你的著作中已經學會了,我聽你的課程與經濟學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學習而言,最重要的永遠不是具體的方法和結論,而是思考問題的過程,是掌握別人的思維模型,搞清楚他人是怎麼思考問題的。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通過做筆記,整理學習優秀同事的隱性知識,把它們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型,這樣才是高效的學習方法。
03 「五星筆記法」 挖掘隱性知識的利器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做筆記才能將別人的隱性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型呢?
我們需要明白的就是,做筆記的目的不是記錄下別人的想法或者觀點,而是要借鑑別人的思想和做法,改進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
獵豹移動公司(原金山網絡)CEO傅盛就是一個善於藉助筆記學習他人思維模式的高手。
傅盛當年在周鴻禕手底下工作的時候,第一次跟著周鴻禕開會,就被安排去做會議記錄。會議中,周鴻禕談了兩個多小時。
當天傅盛整理會議記錄到了凌晨三點多鐘,但是他整理會議記錄的時候與其他人不一樣,他並不是簡單地羅列領導的講話內容,而是對照看似很散的會議記錄思考:周總為什麼要說這些話?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他真正要表達的想法是什麼?
通過這樣的反覆思考和推敲,傅盛逐步把周鴻禕講話背後的思考邏輯梳理出來了。後來,在奇虎公司內部,大家認為能與周鴻禕進行思維對話的人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傅盛。
傅盛後來總結到:「寫會議紀要不僅是為上級服務,而且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整理、提煉、反思、思考別人思考和決策的方式。」
那麼,要怎麼歸納總結他人成功經驗背後的思考邏輯呢?《好好思考》一書中,成甲老師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做筆記方法,也就是五星筆記法。那麼,什麼是五星筆記法呢?我們具體來看看。
所謂的五星筆記法就是在每次做筆記之前,先畫出一個五角星,每個角代表一個問題,我們做筆記的過程就是回答這五個問題的過程,這五個問題回答完了,我們的筆記也就做完了。
這五個問題分別是:
1.預判對方要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2.記錄對方講解的邏輯是什麼。
3.這次討論中,我有什麼疑問和啟發。
4.對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給我的啟發點,可以提煉為哪些有效的策略。
5.這些給我的啟發,哪些可以立刻變成下一步的行動?我們如何把他們運動到自己的生活中?
大家可能覺得花時間去做這樣的筆記會比較浪費時間,但是,只有通過這樣的整理,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夠把別人的思維邏輯梳理清楚,才能夠從本質上學會別人思考的模型,並將這些隱性知識轉化為自己的顯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