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傳》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描寫這兩位春秋中後期齊國國相,能抓住其特點,並選取典型細節加以生動地表現,如寫管仲,著重寫其同鮑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齊、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謀略,寫晏嬰則通過對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詳細敘述來突出其「賢」。
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比如對管、鮑之間的真摯友誼及晏子任用御者緣起的敘述極為詳細,而對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則一筆帶過。傳記之末「太史公曰」以後的簡短議論與評價更是深化了對管、鮑二人的認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司馬遷自述寫作《管晏列傳》之緣由:「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指出雖然管仲的奢華與晏嬰的節儉形成鮮明對比,但是二人同為齊國傑出政治家,管仲輔佐桓公成就霸業,勳業彪炳,晏嬰協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績顯赫,一霸一治,澤被當代,垂範後世,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將二人合傳寫成《管晏列傳》。
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成為五霸之一,晏嬰輔佐齊靈公、莊公、景公,使齊「三世顯名於諸侯」。並在出使楚國後得到重要的關注。重要的是,在本文所記的軼事中,都分明貫穿了一個「知」字。管仲的「任政相齊」,是仗仰於鮑叔牙的知人善任;寫晏嬰的贖賢、薦賢,則更是他知人愛才,禮賢下士的必然結果。▲
這是管仲、晏嬰兩位大政治家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作者對他們採取了讚美和褒揚的態度。管仲相齊,憑藉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他善於「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輔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嬰事齊三世,節儉力行,嚴於律己,三世顯名於諸候。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合傳為一。
本文通過鮑叔和晏子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說明了如何對待賢才的問題。管仲其人,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鮑叔卻不認為他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他解放出來,並推薦給桓公,使之有機會一展才能。晏子貴為國相,卻以石父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個地位卑賤的車夫,只要知過自改,便予以提拔,薦為大夫。司馬遷極力讚美鮑叔和晏子,正是慨嘆自己未遇解驂贖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贊語中說:「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此實乃本傳之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