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觀止》之《管晏列傳》

2021-02-07 小莉的讀書筆記

《管晏列傳》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描寫這兩位春秋中後期齊國國相,能抓住其特點,並選取典型細節加以生動地表現,如寫管仲,著重寫其同鮑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齊、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謀略,寫晏嬰則通過對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詳細敘述來突出其「賢」。

  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比如對管、鮑之間的真摯友誼及晏子任用御者緣起的敘述極為詳細,而對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則一筆帶過。傳記之末「太史公曰」以後的簡短議論與評價更是深化了對管、鮑二人的認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司馬遷自述寫作《管晏列傳》之緣由:「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傳》第二。」指出雖然管仲的奢華與晏嬰的節儉形成鮮明對比,但是二人同為齊國傑出政治家,管仲輔佐桓公成就霸業,勳業彪炳,晏嬰協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績顯赫,一霸一治,澤被當代,垂範後世,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將二人合傳寫成《管晏列傳》。

  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成為五霸之一,晏嬰輔佐齊靈公、莊公、景公,使齊「三世顯名於諸侯」。並在出使楚國後得到重要的關注。重要的是,在本文所記的軼事中,都分明貫穿了一個「知」字。管仲的「任政相齊」,是仗仰於鮑叔牙的知人善任;寫晏嬰的贖賢、薦賢,則更是他知人愛才,禮賢下士的必然結果。▲

這是管仲、晏嬰兩位大政治家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作者對他們採取了讚美和褒揚的態度。管仲相齊,憑藉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他善於「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輔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嬰事齊三世,節儉力行,嚴於律己,三世顯名於諸候。二人雖隔百餘年,但他們都是齊人,都是名相,又都為齊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合傳為一。

  本文通過鮑叔和晏子知賢、薦賢和讓賢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說明了如何對待賢才的問題。管仲其人,經商多分財利,謀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鮑叔卻不認為他貪、愚、不肖、怯和無恥。反而從囚禁中把他解放出來,並推薦給桓公,使之有機會一展才能。晏子貴為國相,卻以石父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個地位卑賤的車夫,只要知過自改,便予以提拔,薦為大夫。司馬遷極力讚美鮑叔和晏子,正是慨嘆自己未遇解驂贖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贊語中說:「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此實乃本傳之真意。

相關焦點

  • 《古文觀止》解讀之《管晏列傳》
    正如司馬遷所說,他寫《管晏列傳》只是「論其軼事」,而不是按正史的寫法。
  •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
    在《管晏列傳》的第一部分,司馬遷向我們介紹了管仲的出身,並著重寫了他因鮑叔牙的推薦而任齊桓公之相的事,為後文管仲詳談他同鮑叔的關係作好了鋪墊。而對於管仲的煌煌相業,太史公則以「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幾句帶論斷性的、概括性極強的話了之,可見其頭緒之集中,筆力之勁健。
  • 高中生讀《管晏列傳》
    趙老師語:《管晏列傳》共有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側重寫管仲為人所知,第二部分側重寫晏子善於知人,第三部分側重抒發作者不為人所知的感慨。
  • 活動報名 |《古文觀止》讀史事,城市書房品國學
    古文觀止》等經典,國學熱正慢慢興起!而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的作文為根據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的故事材料,寫一篇發言稿,瞬間,這三位古人登上熱搜,「寫誰得分更高」成為朋友圈的熱門話題,也進一步凸顯誦讀國學經典既是傳承文化之需要,又是當前考試之必備。
  • 《管晏列傳》|一篇古文
    《管晏列傳》選自《史記》,是春秋中後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略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跡,而「論其軼事」。文章著重選取了管鮑之交、晏嬰推薦越石父和作者的故事,娓娓動人,天然成趣,於細微處見精神,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愛憎。管晏列傳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
  • 我們為什麼要學《古文觀止》?該說的都讓高考試卷給說了
    這兩年,學霸們眾所周知這樣一個秘密:「得古文者得語文,得《古文觀止》者得古文。」即便如此,也沒想到今年的語文高考全國試卷,居然直接為《古文觀止》做了廣告!首先是2020語文高考全國Ⅰ卷的作文題,直接取材自《古文觀止》裡選錄是《史記·管晏列傳》: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助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
  • 《古文觀止》卷五13:貨殖列傳序
    《古文觀止》上冊卷五:漢文《史記》第十三篇:貨殖列傳序
  • 《古文觀止》裡的文章,簡單分個類
    那就是《古文觀止》裡面古文文體的分類問題。這裡並不是說吳楚材、吳調候叔侄倆在編纂《古文觀止》的時候沒有對文章作分類,相反,他們對所選文章是作了很講究的分類的。魯迅先生在自己的《且介亭雜文》序言裡說過:「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
  • 《古文觀止》傳世名句,句句經典,代表文言文的真實水平
    現代文學大師巴金,回顧一生創作道路時,多次坦誠地說,《古文觀止》中的文章實在是終身難忘之啟蒙導師。巴金他在《談我的散文》中說:「我後來寫了二十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係。」現代語言學大師王力在《怎樣學習古代漢語》中說:「學習古代漢語,我看要多讀些好文章。可以讀讀《古文觀止》。」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司馬遷身影
    《屈原列傳》到處在借屈原的遭遇心志抒發自己的憂愁幽思,正如《古文觀止》的作者的評價:「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婉雅悽愴,使人讀之,不禁欷歔欲絕。要之窮愁著書,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宜其憂思唱嘆,低回不置雲。」《報任少卿書》雖不在《史記》一書之中,但明代《評註昭明文選》的作者孫執興云:「識得此書,便識得一部《史記》,蓋一生心事,盡洩於此也。」此文實際上可以當作《史記》來看。
  • 《古文觀止》歷代中國散文總集,句句經典,代表文言文的真實水平
    現代語言學大師王力在《怎樣學習古代漢語》中說:「學習古代漢語,我看要多讀些好文章。可以讀讀《古文觀止》。」魯迅先生更是說到:「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擔當。無論是文史愛好者還是學生,但凡學古文,《古文觀止》算是繞不過去的書。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當時編選並加以評註《古文觀止》 的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即幫助青少年掌握古代的文言散文。
  • 教材丨伯夷叔齊列傳評註
    今早應文煜發了一篇關於《伯夷叔齊》列傳的文章,於是我想起了這篇。這篇文章現在來不及修改,因為今天事情比較多,但是個中的觀點應該是需要提升的,但是我比較堅信的就是要懂司馬遷,就必須讀這篇文獻,要懂《史記》,就必須懂這篇文獻。 伯夷叔齊列傳司馬遷此篇為《史記·列傳》第一篇。文章夾敘夾議,議論磅礴層次展開,敘述簡潔精煉。
  • 《古文觀止》中的「觀止」是什麼意思?
    《古文觀止》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裡面200多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小短文從多個角度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顧名思義,「古文觀止」的意思為古文看到這些就足夠了,不用再看其他。有成語「嘆為觀止」一詞,這本書的書名為此,也名副其實是一部讓人嘆為觀止的書。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不可輕視」。該書所選古文,以散文為主,兼收韻文、駢文。
  • 222天讀完《古文觀止》
    開讀《古文觀止》是去年9月的事情,這也是「不如開卷」群裡的任務。《古文觀止》222篇,也就是說,要堅持222天。也不是沒有「後悔」的時候,畢竟,有時候工作忙,一忙起來就會心亂,讀讀倒還快,但是寫讀後感就有點應付了。「我在想我怎麼就頭腦發熱,給自己挖了個坑呢?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在朋友圈裡發讀後感也正是為了讓自己沒有退路。」222天,7個多月,她真的堅持下來了。  把《古文觀止》精讀一遍後是怎樣的感受?那就是:讀古文比以前順暢多了。
  • 每天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07)
    每一天,安靜地讀一頁史書 | 這是第955天
  • 淺談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以背誦《古文觀止》為例
    有時我在想,如果不讀點古文,那麼中華五千年文明似乎就跟我沒多大關係了,只能活在白話文營造的文化世界裡,也算是一種遺憾吧。可對於一天到晚從不讀古書,而是捧著手機刷段子的我們來說,若想讀懂古文則比較困難。不過肯下苦功夫,學好文言文倒不難,只要背熟一本《古文觀止》就夠了。
  • 淺談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以背誦《古文觀止》為例
    有時我在想,如果不讀點古文,那麼中華五千年文明似乎就跟我沒多大關係了,只能活在白話文營造的文化世界裡,也算是一種遺憾吧。可對於一天到晚從不讀古書,而是捧著手機刷段子的我們來說,若想讀懂古文則比較困難。不過肯下苦功夫,學好文言文倒不難,只要背熟一本《古文觀止》就夠了。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列傳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列傳 [導讀]本文選自《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部分。管仲用五個排比句概括自己與鮑叔的交往,所謂「不以我為貪」「不以我為愚」「不以我為不肖」「不以我為怯」「不以我為無恥」,以己之無節操、品行、才華而鮑叔始終堅信不棄表明鮑叔對自己的信任。這份信任可與父母相比較,充分表現管仲對鮑叔的感激;「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牙能知人」,管仲聞之,當不怒而應會心一笑。為何太史公管仲傳中略去他事只記管鮑之交,且以評論性筆法來寫?
  • 每天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09)
    異物來集兮,私怪其故,發書佔之兮,筴言其度。【索隱】:漢書作「讖」。案:說文雲「讖,驗言也」。今此「筴」蓋雜筴辭云然。【正義】:發策數之書,佔其度驗。曰「野鳥入處兮,主人將去」。請問於服兮:【索隱】:於,於也。漢書本有作「子服」者,小顏雲「子,加美辭也」。「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菑。【正義】:音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