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啃一啃《古文觀止》的打算,目前雖無多大成績,但也算做了一些簡單的努力,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個問題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攪得心裡很不安,好像不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就總有一種如芒在背、如鯁在喉的感覺。
那就是《古文觀止》裡面古文文體的分類問題。
這裡並不是說吳楚材、吳調候叔侄倆在編纂《古文觀止》的時候沒有對文章作分類,相反,他們對所選文章是作了很講究的分類的。
魯迅先生在自己的《且介亭雜文》序言裡說過:「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
而《古文觀止》裡的所有222篇文章,恰恰是按照作者或者文集所處的年代順序來進行編排的,這十分合理。
我所困惑的,是其對於文體沒有一個系統的歸納,所以在閱讀過程中常犯糾結,遇見賦、說、銘、志、記、表、論、傳、序、辭等等的分類,沒有一個系統的綱目來讓我對號入座。
按現代的劃分方法,「文體」是有兩種說法的:文學體裁和文章體裁。
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古文觀止》中的文章當全為「散文」一類,但是這樣的分法未免太過簡略,分與不分,無甚差別,解決不了我的問題。
文章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進行分類,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像《前赤壁賦》這樣的文章,夾敘夾議,還兼帶寫景,無論分到哪個類別,似乎都很難凸顯出她的鮮明特點。
所以,最好還是尋找到一套針對古文文體的分類方法,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古文選本方面,《古文觀止》應該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名字了。但其實,還有兩部類似的作品,可與其相提並論。
一部是南北朝時期南梁太子蕭統組織文人編纂的古文選集,因蕭統死後諡號「昭明」,所以這部選集被稱為《昭明文選》。
還有一部是清代文人姚鼐編纂的古文總集《古文辭類纂》,在這部總集的序言中,姚鼐將古文文體系統性地歸納為十三個類別,我覺得對於個人來說,在識記古文、揣摩文章方面,能起到一個架構上很好的輔助作用:
其類十三:曰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讚類、辭賦類、哀祭類。姚鼐對於這十三類文體也做了簡要的描述,摘錄如下:
一、
論辯類者,蓋原於古之諸子,各類所學著書詔後世。孔孟之道與文,至矣。自老、莊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錄,錄自賈生始。蓋退之著論,取於六經、孟子;子厚取於韓非、賈生;明允雜以蘇、張之流;子瞻兼及於《莊子》。學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為之也。
二、
序跋類者,昔前聖作《易》,孔子為作《繫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之傳,以推論本原,廣大其義。《詩》、《書》皆有《序》,而《儀禮》篇後有《記》,皆儒者所為。其餘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莊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餘撰次古文辭,不載史傳,以不可勝錄也。惟載太史公、歐陽永叔表志敘論數首,序之最工者也。向、歆奏校書各有序,世不盡傳,傳者或偽,今存子政《戰國策序》一篇,著其概。其後目錄之序,子固獨優已。
三、
奏議類者,蓋唐、虞、三代聖賢陳說其君之辭,《尚書》具之矣。周衰,列國臣子為國謀者,誼忠而辭美,皆本謨誥之遺,學者多湧之。其載《春秋》內外傳者不錄,錄自戰國以下。漢以來有表、奏、疏、議、上書、封事之異名,其實一類。惟對策雖亦臣下告君之辭,而其體少別,故置之下編。兩蘇應制舉時所進時務策,又以附對策之後。
四、
書說類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奭》之篇。春秋之世,列國士大夫或面相告語,或為書相遺,其義一也。戰國說士,說其時主,當委質為臣,則入之奏議;其已去國,或說異國之君,則入此編。
五、
贈序類者,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顏淵、子路之相違,則以言相贈處。梁王觴諸侯於範臺,魯君擇言而進,所以致敬愛、陳忠告之誼也。唐初贈人,始以序名,作者亦眾。至於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絕前後作者。蘇明允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或曰引,或曰說。今悉依其體,編之於此。
六、
詔令類者,原於《尚書》之《誓誥》。周之衰也,文誥猶存。昭王制,肅強侯,所以悅人心而勝於三軍之眾,猶有賴焉。秦最無道,而辭則偉。漢至文、景,意與辭俱美矣,後世無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雖有善意,而辭氣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諭下之辭,韓退之《鱷魚文》,檄令類也,故悉附之。
七、
傳狀類者,雖原於史氏,而義不同。劉先生云:「古之為達官名人傳者,史官職之。文士作傳,凡為圬者、種樹之流而已。其人既稍顯,即不當為之傳,為之行狀,上史氏而已。」餘謂先生之言是也。雖然,古之國史立傳,不甚拘品位,所紀事猶詳。又實錄書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賢否。今實錄不紀臣下之事,史館凡仕非賜諡及死事者,不得為傳。乾隆四十年,定一品官乃賜諡。然則史之傳者,亦無幾矣。餘錄古傳狀之文,並紀茲義,使後之文士得擇之。昌黎《毛穎傳》,嬉戲之文,其體傳也,故亦附焉。
八、
碑誌類者,其體本於詩。歌頌功德,其用施於金石。周之時有石鼓刻文,秦刻石於巡狩所經過,漢人作碑文又加以序,序之體,蓋秦刻琅邪具之矣。茅順甫譏韓文公碑序異史遷,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與史家異體。如文公作文,豈必以效司馬氏為工耶?志者,識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壙中,古人皆曰志。為之銘者,所以識之之辭也。然恐人觀之不詳,故又為序。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銘二之,獨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義。蓋自歐陽公不能辨矣。墓誌文,錄者猶多,今別為下編。
九、
雜記類者,亦碑文之屬。碑主於稱頌功德,記則所紀大小事殊,取義各異,故有作序與銘詩全用碑文體者,又有為紀事而不以刻石者。柳子厚紀事小文,或謂之序,然實記之類也。
十、
箴銘類者,三代以來有其體矣,聖賢所以自戒警之義,其辭尤質而意尤深。若張子作《西銘》,豈獨其理之美耶,其文固未易幾也。
十一、
頌讚類者,亦《詩》頌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
十二、
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餘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類耳。太史公、劉子政不辨,而以事載之,蓋非是。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託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昭明太子《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後之編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餘今編辭賦,一以漢《略》為法。古文不取六朝人,惡意靡也。獨辭賦則晉宋人猶有古人韻格存焉。惟齊梁以下,則辭益俳而氣益卑,故不錄耳。
十三、
哀祭類者,詩有頌,風有《黃鳥》、《二子乘舟》,皆其原也。楚人之辭至工,後世惟退之、介甫而已。
這十三個分類描述中,兩個要點需要注意:
1、姚鼐在序中講到「今悉以子家不錄,錄自賈生始」,賈生就是漢初的賈誼。
這樣說來,《古文觀止》中的周文可能不太好按照這個標準分類,這部分文章基本都出自「春秋三傳」、《國語》、《禮記》等,雖大部分為敘事散文,但是往往夾帶議論,兼有辯說,這些不太分得清的,可能大部分要按「論辯類」處理。
事實也是這樣,比如說《左傳》中,除了最後一篇《吳許越成》列為「奏議類」之外,其餘各篇都按「論辯類」處理了。
《古文觀止》中《戰國策》以下文,即從第七十一篇開始,當可以據姚鼐之分類方法詳細處理。
2、分類中的「奏議類」和「書說類」,需要重點說一下的是,當涉及到「列國士大夫或面相告語」時,文章分類是會有重合的。
姚鼐給出的區分方式是「戰國說士,說其時主,當委質為臣,則入之奏議;其已去國,或說異國之君,則入此編。」
就是說,此類文章,如果面陳的君主是自己的主子,便歸為「奏議」;如果是別國的主子,便歸為「書說」。比如《司馬錯論伐蜀》、《莊辛論幸臣》等,雖然是「論」,但屬於姚鼐說的「戰國說士,說其時主,當委質為臣」,所以歸為「奏議類」。
花了將近一天都時間,終於將《古文觀止》中的文章按照姚鼐提出的「十三類」劃分標準基本分類完畢,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若有錯漏之處,敬請諒解。
序號
篇次
篇目
出處/作者
文體分類
卷一
周文一
1
一
鄭伯克段於鄢
《左傳》
論辯類
2
二
周鄭交質
《左傳》
論辯類
3
三
石碏諫寵州籲
《左傳》
論辯類
4
四
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
論辯類
5
五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傳》
論辯類
6
六
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傳》
論辯類
7
七
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
論辯類
8
八
曹劌論戰
《左傳》
論辯類
9
九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傳》
論辯類
10
十
宮之奇諫假道
《左傳》
論辯類
11
十一
齊桓下拜受胙
《左傳》
論辯類
12
十二
陰飴甥對秦伯
《左傳》
論辯類
13
十三
子魚論戰
《左傳》
論辯類
14
十四
寺人披見文公
《左傳》
論辯類
15
十五
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
論辯類
16
十六
展喜犒師
《左傳》
論辯類
17
十七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論辯類
18
十八
蹇叔哭師
《左傳》
論辯類
卷二
周文二
19
一
鄭子家告趙宣子
《左傳》
論辯類
20
二
王孫滿對楚子
《左傳》
論辯類
21
三
齊國佐不辱命
《左傳》
論辯類
22
四
楚歸晉知罃
《左傳》
論辯類
23
五
呂相絕秦
《左傳》
論辯類
24
六
駒支不屈於晉
《左傳》
論辯類
25
七
祁奚請免叔向
《左傳》
論辯類
26
八
子產告範宣子輕幣
《左傳》
論辯類
27
九
晏子不死君難
《左傳》
論辯類
28
十
季札觀周樂
《左傳》
論辯類
29
十一
子產壞晉館垣
《左傳》
論辯類
30
十二
子產論尹何為邑
《左傳》
論辯類
31
十三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左傳》
論辯類
32
十四
子革對靈王
《左傳》
論辯類
33
十五
子產論政寬猛
《左傳》
論辯類
34
十六
吳許越成
《左傳》
奏議類
卷三
周文三
35
一
祭公諫徵犬戎
《國語》
奏議類
36
二
召公諫厲王止謗
《國語》
奏議類
37
三
襄王不許請隧
《國語》
論辯類
38
四
單子知陳必亡
《國語》
論辯類
39
五
展禽論祀爰居
《國語》
論辯類
40
六
裡革斷罟匡君
《國語》
奏議類
41
七
敬姜論勞逸
《國語》
論辯類
42
八
叔向賀貧
《國語》
論辯類
43
九
王孫圉論楚寶
《國語》
論辯類
44
十
諸稽郢行成於吳
《國語》
書說類
45
十一
申胥諫許越成
《國語》
奏議類
46
十二
春王正月
《公羊傳》
論辯類
47
十三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
論辯類
48
十四
吳子使札來聘
《公羊傳》
論辯類
49
十五
鄭伯克段於鄢
《穀梁傳》
論辯類
50
十六
虞師晉師滅夏陽
《穀梁傳》
論辯類
51
十七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禮記·檀弓》
論辯類
52
十八
曾子易簀
《禮記·檀弓》
書說類
53
十九
有子之言似夫子
《禮記·檀弓》
論辯類
54
二十
公子重耳對秦客
《禮記·檀弓》
書說類
55
二十一
杜蕢揚觶
《禮記·檀弓》
奏議類
56
二十二
晉獻文子成室
《禮記·檀弓》
書說類
卷四
戰國文
57
一
蘇秦以連橫說秦
《戰國策》
書說類
58
二
司馬錯論伐蜀
《戰國策》
奏議類
59
三
範雎說秦王
《戰國策》
奏議類
60
四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奏議類
61
五
顏斶說齊王
《戰國策》
奏議類
62
六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書說類
63
七
趙威后問齊使
《戰國策》
書說類
64
八
莊辛論幸臣
《戰國策》
奏議類
65
九
觸龍說趙太后
《戰國策》
奏議類
66
十
魯仲連義不帝秦
《戰國策》
書說類
67
十一
魯共公擇言
《戰國策》
書說類
68
十二
唐雎說信陵君
《戰國策》
書說類
69
十三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書說類
70
十四
樂毅報燕王書
《戰國策》
書說類
71
十五
諫逐客書
李斯
奏議類
72
十六
卜居
屈原
辭賦類
73
十七
宋玉對楚王問
宋玉
辭賦類
卷五
漢文一
74
一
五帝本紀贊
《史記》司馬遷
讚頌類
75
二
項羽本紀贊
《史記》司馬遷
讚頌類
76
三
秦楚之際月表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77
四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78
五
孔子世家贊
《史記》司馬遷
讚頌類
79
六
外戚世家序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0
七
伯夷列傳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1
八
管晏列傳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2
九
屈原列傳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3
十
酷吏列傳序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4
十一
遊俠列傳序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5
十二
滑稽列傳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6
十三
貨殖列傳序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7
十四
太史公自序
《史記》司馬遷
序跋類
88
十五
報任少卿書
司馬遷
書說類
卷六
漢文二
89
一
高帝求賢詔
漢高祖
詔令類
90
二
文帝議佐百姓詔
漢文帝
詔令類
91
三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漢景帝
詔令類
92
四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漢武帝
詔令類
93
五
過秦論
賈誼
論辯類
94
六
治安策
賈誼
奏議類
95
七
論貴粟疏
晁錯
論辯類
96
八
獄中上梁王書
鄒陽
書說類
97
九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
奏議類
98
十
答蘇武書
李陵
書說類
99
十一
尚德緩刑書
路溫舒
書說類
100
十二
報孫會宗書
楊惲
書說類
101
十三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漢光武帝
詔令類
102
十四
誡兄子嚴敦書
馬援
書說類
103
十五
前出師表
諸葛亮
奏議類
104
十六
後出師表
諸葛亮
奏議類
卷七
六朝唐文
105
一
陳情表
李密
奏議類
106
二
蘭亭集序
王羲之
序跋類
107
三
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
辭賦類
108
四
桃花源記
陶淵明
雜記類
109
五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傳狀類
110
六
北山移文
孔稚珪
雜記類
111
七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奏議類
112
八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駱賓王
詔令類
113
九
滕王閣序
王勃
序跋類
114
十
與韓荊州書
李白
書說類
115
十一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白
序跋類
116
十二
弔古戰場文
李華
哀祭類
117
十三
陋室銘
劉禹錫
箴銘類
118
十四
阿房宮賦
杜牧
辭賦類
119
十五
原道
韓愈
論辯類
120
十六
原毀
韓愈
論辯類
121
十七
獲麟解
韓愈
論辯類
122
十八
雜說一(龍說)
韓愈
論辯類
123
十九
雜說四(馬說)
韓愈
論辯類
卷八
唐文
124
一
師說
韓愈
論辯類
125
二
進學解
韓愈
辭賦類
126
三
圬者王承福傳
韓愈
傳狀類
127
四
諱辯
韓愈
論辯類
128
五
爭臣論
韓愈
論辯類
129
六
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韓愈
書說類
130
七
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韓愈
書說類
131
八
與於襄陽書
韓愈
書說類
132
九
與陳給事書
韓愈
書說類
133
十
應科目時與人書
韓愈
書說類
134
十一
送孟東野序
韓愈
贈序類
135
十二
送李願歸盤谷序
韓愈
贈序類
136
十三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韓愈
贈序類
137
十四
送楊少尹序
韓愈
贈序類
138
十五
送石處士序
韓愈
贈序類
139
十六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
贈序類
140
十七
祭十二郎文
韓愈
哀祭類
141
十八
祭鱷魚文
韓愈
哀祭類
142
十九
柳子厚墓志銘
韓愈
碑誌類
卷九
唐宋文
143
一
駁復仇議
柳宗元
論辯類
144
二
桐葉封弟辨
柳宗元
論辯類
145
三
箕子碑
柳宗元
碑誌類
146
四
捕蛇者說
柳宗元
雜記類
147
五
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
傳狀類
148
六
梓人傳
柳宗元
傳狀類
149
七
愚溪詩序
柳宗元
序跋類
150
八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柳宗元
雜記類
151
九
鈷鉧潭西小丘記
柳宗元
雜記類
152
十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
雜記類
153
十一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柳宗元
書說類
154
十二
待漏院記
王禹偁
雜記類
155
十三
黃岡竹樓記
王禹偁
雜記類
156
十四
書洛陽名園記後
李格非
序跋類
157
十五
嚴先生祠堂記
範仲淹
雜記類
158
十六
嶽陽樓記
範仲淹
雜記類
159
十七
諫院題名記
司馬光
雜記類
160
十八
義田記
錢公輔
雜記類
161
十九
袁州州學記
李覯
雜記類
162
二十
朋黨論
歐陽修
論辯類
163
二十一
縱囚論
歐陽修
論辯類
164
二十二
釋秘演詩集序
歐陽修
序跋類
卷十
宋文一
165
一
梅聖俞詩集序
歐陽修
序跋類
166
二
送楊寘序
歐陽修
贈序類
167
三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序跋類
168
四
五代史宦者傳論
歐陽修
序跋類
169
五
相州晝錦堂記
歐陽修
雜記類
170
六
豐樂亭記
歐陽修
雜記類
171
七
醉翁亭記
歐陽修
雜記類
172
八
秋聲賦
歐陽修
辭賦類
173
九
祭石曼卿文
歐陽修
哀祭類
174
十
瀧岡阡表
歐陽修
碑誌類
175
十一
管仲論
蘇洵
論辯類
176
十二
辨奸論
蘇洵
論辯類
177
十三
心術
蘇洵
論辯類
178
十四
張益州畫像記
蘇洵
雜記類
179
十五
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
論辯類
180
十六
範增論
蘇軾
論辯類
181
十七
留侯論
蘇軾
論辯類
182
十八
賈誼論
蘇軾
論辯類
183
十九
晁錯論
蘇軾
論辯類
卷十一
宋文二
184
一
上梅直講書
蘇軾
書說類
185
二
喜雨亭記
蘇軾
雜記類
186
三
凌虛臺記
蘇軾
雜記類
187
四
超然臺記
蘇軾
雜記類
188
五
放鶴亭記
蘇軾
雜記類
189
六
石鐘山記
蘇軾
雜記類
190
七
潮州韓文公廟碑
蘇軾
碑誌類
191
八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蘇軾
奏議類
192
九
前赤壁賦
蘇軾
辭賦類
193
十
後赤壁賦
蘇軾
辭賦類
194
十一
三槐堂銘
蘇軾
箴銘類
195
十二
方山子傳
蘇軾
傳狀類
196
十三
六國論
蘇轍
論辯類
197
十四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書說類
198
十五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雜記類
199
十六
寄歐陽舍人書
曾鞏
書說類
200
十七
贈黎安二生序
曾鞏
贈序類
201
十八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序跋類
202
十九
同學一首別子固
王安石
贈序類
203
二十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雜記類
204
二十一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王安石
碑誌類
卷十二
明文
205
一
送天台陳庭學序
宋濂
贈序類
206
二
閱江樓記
宋濂
雜記類
207
三
司馬季主論卜
劉基
論辯類
208
四
賣柑者言
劉基
雜記類
209
五
深慮論
方孝孺
論辯類
210
六
豫讓論
方孝孺
論辯類
211
七
親政篇
王鏊
奏議類
212
八
尊經閣記
王守仁
雜記類
213
九
象祠記
王守仁
雜記類
214
十
瘞旅文
王守仁
雜記類
215
十一
信陵君救趙論
唐順之
論辯類
216
十二
報劉一丈書
宗臣
書說類
217
十三
吳山圖記
歸有光
雜記類
218
十四
滄浪亭記
歸有光
雜記類
219
十五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序跋類
220
十六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王世貞
論辯類
221
十七
徐文長傳
袁宏道
傳狀類
222
十八
五人墓碑記
張溥
碑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