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書新版,簡體橫排。上下兩冊,坐臥宜持。
校勘精審,標點簡明。同類書中,此稱信實。
人手一書,可讀可查。古書整理,又一典範。
從古至今,想要快速掌握前代文章之真髓,是人們的共同願望。因此,從宋代開始,一些文學大家便常常選錄出前代文章中的精華,彙編成書,這其中有名的就有《古文標準》《崇文古訣》《古文真寶》等等。但要推舉一部影響最大的古文選本,清代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絕對是居標第一。
吳楚材,名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博涉經史,學識豐富,一生以授館為業。吳調侯,名大職,字調侯,系吳楚材之侄。其秉承家學,頗有才氣,同叔父吳楚材一起在家鄉「課業子弟」。二人為教授弟子方便,編撰了一部古文講義,這部講義收錄先秦至明末的駢文、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分十二卷。取魯襄公二十九年,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樂的典故,而命名此書為「古文觀止」。
這部《古文觀止》自刊刻以來,一直受到讀者的歡迎,翻雕此書的頗多。到了民國時期,《古文觀止》先後有多個排印本,這之中還包括白話譯註本。但要說《古文觀止》裡影響最大的版本,則應推安平秋先生的點校本(下簡稱「安校本」)為首。在豆瓣評分裡,我們能看到,「安校本」高達9.1分(滿分為10分),是「豆瓣圖書top250」之一。
「豆瓣讀書」《古文觀止》(安校本)頁面截圖(2020年12月8日)
那麼,「安校本」是如何在眾多的《古文觀止》點校本中「殺出重圍」的呢?首先,這一點校本是在匯校眾本的基礎上完成的。《古文觀止》舊有映雪堂刻本(為《古文觀止》的原刻本)、文富堂刻本、懷涇堂刻本、鴻文堂刻本等,這些刻本之間皆不盡相同,且有各本皆有一些獨有的訛誤。安先生在映雪堂本的基礎上,通校了上述幾個刻本,還採用相關的史書與別集做了校勘,給讀者提供了一個了校勘精審的好版本。
其次,相較於現代整理《古文觀止》刪去吳楚材、吳調侯的評註,安校本對二吳的評註不僅保留了,而且也對這些評註進行了細緻的校訂。應當說,《古文觀止》之妙,即妙在二吳的評註。其注,簡明扼要而準確有當;其評,多有見地而探得真髓。從其評註中,讀者不僅能夠掌握語詞的用法,而且能夠把準行文的氣脈。這對於古文愛好者特別是古文初學者有著很大的幫助。
當然,二吳評註並非毫無訛誤,其在一些文章的注釋上也有錯謬。而這些錯謬,安校本在其前言裡已經一一指出,這樣對於閱覽本書的讀者來說,這就更加方便了。
安平秋先生
再次,安校本在《古文觀止》的標點上頗費了一番心思。《古文觀止》舊刻並無句讀,而當今的整理本多數對於句讀也不是很關心。然而字句標點,事關準確理解文章大意。安校本在標點上反覆琢磨,施加一逗一句,皆力求符合二吳評註時的原意。這對於讀者正確理解和把握二吳的評註內涵,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眾多的《古文觀止》整理本中,常常對於吳楚材、吳調侯二人的自序以及例言刪去。對於僅僅是把《古文觀止》當作學習古文的階梯的初學者而言,這些的確是「無關緊要」的。但《古文觀止》的編注與刊刻,傾注了二吳的心血,而二吳的自序與例言,正是昭揭這些心血的地方。安校本中保留自序、例言,使二吳編注《古文觀止》之思量展於書首,而便於讀者觀覽。如是則二吳之幽思,可不磨滅矣。
有著上述這些優點的安校本,初版於1987年。出版之後甚為風行,是許多人閱讀《古文觀止》乃至許多人接觸古文、初嘗古文的首選。這一版很快即售罄,許多讀者尋找、閱讀頗為不便。時隔多年,此書重出,依舊保持過去上下兩小冊的形制,隨時取閱,方便讀者。行文至此,亦有一慨:不知道曾經閱讀此書的青年們,是否能夠從這部書裡看到那瓔珞編織的舊日時光呢?
滑動試讀
《古文觀止》(全二冊)
[清]吳楚材、[清]吳調侯 選注 安平秋 點校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792-6
48.00元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