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13: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三聲
短短半個月時間,豆瓣上的《陳情令》評分從8.2降到7.9分。《陳情令》大結局已經超過半年,半個月內評分驟降0.3分,意味著有大量用戶同時湧入豆瓣給它打了一星。
這些人打一星的理由很簡單:討厭肖戰,於是通過打一星表達不滿,把你的作品分數拉低,讓你難受。
不止陳情令,肖戰參演的另一部作品《慶餘年》也收到了大量的一星,儘管肖戰在該劇中露面僅有幾集,只是個配角。
回顧豆瓣的打分機制,本意很簡單,當你看完一部作品,你用打分的方式留下你的評價,這是網際網路時代最輕盈的一種文藝評論方式。儘管輕盈,但溪流匯聚成海,成千上萬個觀眾的評分匯聚在一起,形成了這個作品的豆瓣評分。這個分數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玩法規則變了,有時兩波網友發生爭吵,得知你喜歡的演員有如下作品,我就號召我方陣營的人,湧入豆瓣去給作品打一星。或者有時,一些作品外的爭吵發生,不管作品本身質量好不好,一些人為了表明反對作品的立場,就會帶頭去給該作品打一星。很多人根本沒看過該作品,為了一起表明立場,也跟風打了一星。
在這樣的號召中,豆瓣評分脫離了文藝評論的範疇,變成了一些人在爭吵中打擊對方的工具,而這些爭吵根本和作品質量本身無關。
這是一個危險的風氣。脫離作品質量的評分邏輯,會直接幹擾豆瓣評分的公正性。而評分被幹擾,連鎖反應是一系列的。
首先,廣大觀眾接收到的參考信息被汙染了。假設一個觀眾看到一部作品在豆瓣上的低分信息,她判斷,「分數太低了,不看」,實際上,低分來源於這個作品的某個演員遭到了部分反對者的一星差評。一個原本旨在為觀眾提供良性參考價值的評分,變成了誤導觀眾的存在。
其次,一部作品從來不是『一個演員』的作品,而是成百上千人共同付出的心血,有時,僅僅因為一個演員的某些作品外因素,這部作品就要承受大量與其質量無關的一星差評,這傷害的是所有為作品付出過的人。《陳情令》也好,《慶餘年》也好,肖戰只是其中的一個演員,從製片導演,到眾多演員,再到幕後工作人員,所有人的心血最終凝聚在一部作品裡,決定了作品質量的好壞。而質量好壞,才是該給它打幾顆星的根本出發點。
想得再糟糕一點,「打一星」會不會變成作品之間的惡性競爭手段?你的作品上映了,我希望你的口碑差一點,那我可以想辦法鼓動一些人,找各種理由給你打一星。反過來等我上映了,別人也用這套辦法來給我打一星。一開始可能只是個別不守規矩的人用了這樣的手段,到後來所有人都被迫捲入。
當這種脫離作品質量本身、僅為在爭議中打擊對方而打一星的風氣被縱容甚至默許,沒有哪一家能夠倖免,最終只能變成所有人都深受其害。再往深了想,當所有人都深受其害,那麼進一步被傷害的就是製作方踏踏實實做內容的信念。做了好內容,卻因為作品外的因素被打一星,誰不難過呢。長此以往,願意踏實做優質內容的製作方少了,觀眾能欣賞到的好作品少了,這不是危言聳聽。
文藝評論應該是一個認真的事情,對一個作品的評價應該是在看過之後,發自本心的評價。豆瓣是影迷劇迷平等交流的平臺,豆瓣評分的初衷是匯聚大家的打分,為廣大觀眾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它不該被異化為網友們意氣之爭時互相攻訐的工具。
所以,請讓豆瓣評分回歸理性,回歸它本來的目的和價值。看過作品,你覺得值得推薦,就打高分,覺得不值得推薦,就打低分。不要盲從跟風,為一些意氣之爭去給無辜的作品打一星。
一個作品能不能獲得客觀公正的評價,是一個文藝市場能不能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把作品外的因素留給作品外的輿論場去討論,把豆瓣評分還給作品本身,還文藝評論一塊淨土。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原標題:《把豆瓣評分還給作品本身》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粉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