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訊】
編者按:近些年,由於中藥材原料的自然屬性,價格波動成為常態,也給資本頻繁進出創造良機,甚至成為決定部分品種價格漲跌的推手。但過於迷信資本的力量,無節制地炒作,也在給投資者自掘墳墓。本文,李誠老師從市場經濟宏觀和微觀角度,談投機現象背後的違反市場規律;並進而對中藥材市場的牛市和熊市,以及過剩經濟本質,進行深入探討,鞭辟入裡,發人深省,強烈推薦一讀和收藏。
中華五千年文明,二千多年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新中國前30年實施計劃經濟,相比之下,市場經濟才短短30多年。中藥材市場經濟從1984年至今剛剛33年。對市場經濟我們還缺乏足夠的經歷、體驗和經驗。更不用說足夠的理論修養和提煉升華。
當前,中藥材行業前進到了一個多叉路口,我不知道是誰,走哪條路,最終完成中藥材行業現代化的改革。但是,我希望前進,不要倒退走回頭路。所以,我把自己對經濟大方向的感悟,對計劃和市場的理解,和藥界朋友一起思考。
圖1:當代市場,分為實體和虛擬兩部分。
市場價格是市場風雲變幻的靈魂,價格自發地調節供給和需求,有效地配置資源,創造無以倫比的社會財富。價格博奕,漲漲落落不斷地重新配置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蛋糕,讓市場經濟充滿生機勃勃的活力。
一、市場深藏的機秘,價格是核心和靈魂
走進中藥材市場,映入眼帘的是五彩繽紛的廣告匾牌。廣告語,或令人驚訝嘆奇,或令人慾滿心動。川流不息的人流,南腔北調,萬頭攢動。街市兩側商鋪櫛次鱗比,門前花籃爭奇鬥豔。門內笑臉款語,琳琅滿目的藥材,頻送溫情。
什麼是市場?市,就是交易,場,就是場所,市場就是交易的場所。這就是中藥材市場嗎?是,這就是看得見的中藥材市場,又叫有形市場。全國17個國家批准的中藥材市場,還有星羅棋布的產地市場,組成了中藥材交易的市場體系。
社會進步,科技飛速發展,移動網際網路和先進位造業創造了新的虛擬的交易市場――股票、期貨、債券、外匯;還有中藥材大宗商品的網上電子商務――電子盤,都是無形市場。
這樣兩類市場仿佛是市場經濟的兩條腿,有形的和無形的,現貨和期貨的,調配著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資源,流動著,生產著,流通著,消費著,繁榮著人類社會。
不過,這只是浮雲現象。
圖2:價格,是市場的核心和靈魂。
什麼是市場的本質?一句話,市場是能夠形成價格機制的地方。市場機制,一言以蔽之,就是價格機制。如果沒有自由競爭產生的均衡價格,就沒有市場。且看,價格分分秒秒被供需矛盾衝擊,不停地波動而調整,同時又反射到供給和需求的調整,從而最優配置資源——所以,沒有自由的價格就沒有市場,市場是產生價格的地方。
買者砍價,賣者還價,都在圍著價格轉。藥農跟著市場價格種什麼種多種少。長途販運的倒爺從農戶中低買到市場高賣;囤積商緊緊地盯著價格,還盤算著遠期價格,做著漲價夢;供應商和廠家屈指計算著進價和收益。 可見,價格是市場的中樞,市場的核心,市場的靈魂。
因為價格,有人笑,有人哭。有人圓了發財夢,有人夢醒一場空。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獄。這冰火兩重天,都是價格造的福,也是它惹的禍。
價格,既然如此關乎人的貧富生死,社會的繁榮和衰敗,那麼,價格的秘密何在呢?
二、價格的歷史維度——死價格
研究價格,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觀察,有活價格和死價格,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格。
死價格,1949年至1979年這三十年,中國商品的價格都是死的。價格自已不能漲跌,它沒有生命,而是一具玩偶,完全受擺弄的玩偶而已。林林總總的價格,都是由政府管制的,稱之謂計劃經濟,我們當中很多人都經歷過。
圖3:排隊購物,是上世紀70年代共同的記憶(圖據網絡)。
糧棉油蛋菜果一律按人定量,小到火柴香菸肥皂洗衣粉,什麼都剛好不夠,一年到頭才能吃餃子。大躍進後兩三年困難時期,更是城市商店空空。只要你發現有一個人站在商店門前,一瞬間就排成一條長龍。後來人也立馬貼上去排隊,根本不管排什麼。當前邊的人轟地散了,傳說賣蘋果皮呢,蘋果罐頭出口了,皮內銷。但是巳被前邊搶光了,這才散了。很多人營養不良而浮腫,傳說農村餓死很多老弱病殘,據說全國人口銳減。
圖4:上世紀80年代,三門峽藥材採購供應站經理劉紅衛正在下採購計劃。
同樣,中藥材行業更是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條條領導三級管理,價格執行牌價。市場是管死的,由各級中藥材公司統購統銷,不充許私人收購和經營藥材,倒藥材的被抓到以投機倒把定罪。所以,30年前中藥材是緊缺商品,每年國家統計的斷供品種都在幾百個,甚至大宗常用品種象白芍、黃連、黃芪也緊俏,群眾抓一付中藥飲片的處方,有時跑遍一個城市的所有藥店,都配不齊。
圖5:1985年,北京朝陽區居民搶購大白菜貯存過冬(圖據網絡)。
短缺經濟那個年代,吃一冬的大白菜,幾乎還要吃小半年,沒有什麼反季節種植的,見不到黃瓜、茄子、西紅柿、豆角……當時政府是非常關心人民群眾的吃菜問題的,要在夏未,就把它當成地方政府的一項重大的中心工作(別笑,是真的),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從種白菜,到運白菜,再到菜店按戶籍人口分配白菜,事事關心。每到冬儲大白菜的季節那情景是非常壯觀的,菜店堆積如山的,大車小輛運的都是大白菜,就是大白菜的山嶽連著海洋。一座城市的街上,一座座樓房的樓道,家中的陽臺,統統是大白菜,名符其實的大白菜的海洋——這今人很難理解,上至領導下至菜農,都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但為什麼就是這樣費力不討好,商品總是單一而短缺呢?
歷史己經證明:近百年來,凡是採用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象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古巴,今日北朝,以及我國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這30年,都是因計劃而短缺。所以,一部世界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計劃經濟就是短缺經濟。因為,計劃經濟是管制經濟,政府對經濟做計劃,按計劃組織社會的生產、流通和消費。一切價格都是計劃價格,是死價格。說句最通俗的話:計劃趕不上變化。社會經濟活動,大千世界,複雜紛紜,政府人為的管制不如放手,計劃不如市場。
實施計劃經濟,一隻看得見的手,在亂彈微觀經濟之琴。
三、價格的現實維度——活價格
價格,是活的。在市場中,價格是自由的,自主的,自發的,不斷的變化調整,供給和需求矛盾鬥爭的結果決定了價格,就叫均衡價格。均衡價格又反作用於供給和需求,供給和需求自發地調整,不斷地由失衡,到再均衡,調動社會經濟話動。
所以,相對於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市場對經濟的作用稱被為看不見的手。首次提出看不見的手的,是英國經濟學家,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提出的——說通俗一點:看不見的手,本質就是價格機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活價格。
我國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取消管制,放開價格,從此,神州大地價格有了生命,活了。活價格彷彿忽如一夜春風來,則商品的大千世界千朵萬朵梨花開。
我親身經歷了關健的價格改革,當年稱為價格闖關,1988年那個闖關年,管制價格一放開,的確產生了改革陣痛:因為計劃經濟造成的短缺,商品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被證票捆梆幾十年的購買力,一旦解放,崩發出天量的購買力需求,還有恐慌的羊群效應,故而供不應求的矛盾瞬間爆發了,惡性通脹了。老百姓去商店搶貨(給錢的),瘋狂得嚇人,什麼都搶,連火柴、食鹽都搶,能搶多少搶多少!
1988年的價格闖關,中藥材市場價格瘋狂了!大宗家種藥材普漲,沙參由7元漲到24元,板藍根從3元漲到24元,貴重藥材牛黃由8萬漲到26萬,廣犀角由3千元漲到3萬。這年春天開始爆漲,夏天達到高潮。當時,一個普通人的工資每月不足百元,而藥價和工資比竄上了天。
當然,通貨膨脹極大的刺激了生產,短暫的陣痛過後,市場經濟自我修復,自我調節。商品空前繁榮起來,商店五光十色,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同時,中央宏觀調控,加息,撲滅通脹之火,價格改革成功!
政府官員不必再操心大白菜了,政府這隻有形的大手退出微觀市場了。市場反而啥都不缺了,反而繁榮了。一年四季買菜挑花眼,冬季也有春夏秋才有的新鮮的蔬菜,還有新品種如棗大小的聖女果,黃色紅色的彩椒,如白菜的小娃娃菜,指大的小黃瓜,不辣而微甜的小白蘿蔔,西蘭花菜,不勝枚舉,成了百姓一年四季的家常菜。中國告別了短缺經濟,城市告別了冬儲大白菜,告別了吃一冬大白菜的歲月;鄉村人告別了秋季醃製一大缸鹹白蘿蔔,告別一年以鹹菜為主菜的歲月——這是什麼力量?國還這個國,黨還是共產黨,只是經濟體制改革了!
一隻看得見的手退出微觀經濟,一隻看不見的手,神奇地發揮作用。經濟學家稱之謂市場機制,其實就是價格機制,自然而然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造福百姓。它就是活價格。
活價格的神奇之處何在?
四、價格機制――調節供給和需求
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一部微觀經濟學,核心就是供給和需求。有人調侃:教會八哥說兩個詞,供給和需求,八哥就變成經濟學家了。
供給、需求和價格,這三者要放在一個思考箱中,同時分析研究。二分法,一分為二,矛盾的雙方對立統一,推動物質和精神世界發展變化。其實,經濟活動也有三足鼎立,也可三分法,以便全面深刻認識市場機制,認識市場經濟令世界空前繁榮的本質!
價格、需求和供給,三要素是對立的統一。即各自是獨立的一方,價格就是價格,需求就是需求,供給就是供給。但是它們又是在一個經濟大框架之中,誰也離不開誰,互相對立,互相依存。他們之間又是相互作用的,也可以講,他們之間的力度也可以互相轉化。
供不應求,價格必然上漲,則需求減少,則供給增加,此時此刻供求再度均衡,價格也不漲了;供大於求,價格必然下跌,需求增加,供給減少,此時此刻供求又達均衡,此時價格也不跌了。看看這種自動的調節,不用揚鞭自奮蹄,多麼美妙。可以肯定,供給和需求都是受到價格的作用,自發地進行增減調整,從不平衡達到新的平衡。
中藥材界有時大談「 缺口論」,認為某品種有供不應求的缺口存在,其實這種思維方法是形上學的,靜止地孤立地計算需求量大和供給量小,就下結論有供不應求的缺口。不過是刻舟求劍,其實,船在行水在流。計算的缺口,是在一定的價格不變條件下,一旦這個條件變化,則價格上漲,需求減,供給增,所以,就看不到缺口。當價位在45元時需求萬噸,市價拉升到18O元時需求就是4000噸,價格的拉升使供需再度平衡——這種案例,在當前藥材市場上屢見不鮮。所以,當資本不是順勢而為,而是強勢拉升價格,那就是自已催生了自己的掘墓人。
靜止看見的缺口,被自己的真金白銀壘平了。市場經濟的價格規律,是不可抗拒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中藥材市場2016年這一撥小牛市延續至今,資本的力量被捧上了天,只見資本吃肉喝酒,不見資本東倒西歪。天命不可違!人為的利用手中雄厚的資本,拉升中藥材價格,可以風光一時。但是,恰恰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你的拉升,是拉升你的貨物成本,拉升高價拉低需求,你的大貨賣不掉,又拉高刺激生產,越拉貨越多,硬挺下來終崩盤——如何收場呢?只會讓瘋狂炒作的資本走到懸崖邊上。
市場經濟,不是資本的手創造價格,而是看不見的手,在指揮著社會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同時,指揮什麼人消費,消費什麼,消費多少。市場經濟,就在這隻手的美妙絕倫的彈奏中,有條不紊的繁榮進步的。
五、價格機制――激勵和懲罰
市場經濟學設立了一個前提條件:人是利已的,但是,「 出利已之心,開利他之果」!市場經濟學創建者亞當-斯密在「 國富論」中有一段話,第一次講述「 利已利他」之論。市場中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奮鬥,而初始目的不是為他人,生產自己最具優勢的商品,和他人交換,卻反而讓社會商品極大豐富起來,最終達到了利他的效果。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全為利往。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就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彷佛是一個萬能的主。市場的主,不是上帝,不是佛祖,但是勝似上帝,勝似佛祖,因為上帝和佛祖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今世之為,懲來世之人;或上天堂,或下地獄。而市場的主――價格產生的獎懲,就是現作現報。
價格是活的,忽爾變為漲價的胡蘿蔔,忽爾變為跌價大棒。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生產者、經營者就是一頭毛驢。不是被戴上眼罩拉磨轉圈圈的驢,而是奮蹄前行的驢。這頭驢,是怎樣不用人揚鞭自奮蹄的呢?漲價盈利的胡蘿蔔在前,引誘這頭驢前行;跌價虧損的大棒在後,懲罰庸懶倒退,也不客氣地抽打踩錯了節奏的失誤。市場是公開公正公平的,又是無情殘忍的。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獎勵先進,淘汰落後。於是,市場競爭充滿了創新,活力,不斷去舊布新。市場大江東去,浪淘盡市場風雲過客,推崇一代風流人物。滾滾市場江長大浪,裹挾著歡笑和淚水,依舊東流去。
這就是市場機制,也就是激勵機制。也可以說是活價格,最終創造GDP的密秘。
六、市場經濟的主旋律――生產過剩
市場經濟,由於價格機制,可以自發地調節供給和需求,達到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由於價格機——可以自動獎勵和懲罰社會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參予者,這架人類複雜的經濟活動的機器運轉,就高效率低成本地創造著前無古人的社會財富。所以,市場經濟,相對於計劃經濟,本質上就是過剩經濟。
中國起步於八十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在經濟體制方面,就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漸進式的變革。這才有了中國經濟30年的高速發展,而且彈指一揮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此,中國告別了短缺,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開始向發達國家邁進。北上廣深及各個大中城市,高樓大廈堪比肩美國紐約;我生活的保定,堪比望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在高速高鐵方面,更是將美、英等發達國家遠遠甩在腦後;私家車普及到三四線城市;吃更是講究,沒人再冬儲大白菜了,日常三餐,一年到頭吃膩了雞鴨魚肉,開始崇尚吃素。海參、大閘蟹、燕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衣著光鮮豔麗,追求時尚變為追求個性。衣料卻越用越少,不是為了節約——這個,你懂的。
事實無語,但是有目共睹。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發達國家近二三百年的經濟繁榮,也創造了中國經濟近三十年翻天復地的奇蹟,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奇蹟!
七、國內中藥材市場,同樣是過剩經濟
圖6:國內的中藥材市場,本質也是一種過剩經濟(來自網絡)。
同樣,中藥材行業也是高速發展的30年。人所共知的數字和成績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只強調一點——中藥材行業,農業生產、商業流通,深加工和終端銷售,已經是市場經濟,而且比較其他壟斷行業,是更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這樣,如果我們站在這個經濟體制的高度認識,那麼,中藥材的生產總體上是過剩的,中藥材市場全局認識一定是買方市場。
若單純以價格判定牛熊,那麼中藥材大批發市場一般說是牛短熊長。30多年中藥材大批發市場的呈現周期性的走勢,5年一個小周期10年一個大周期。5年一算,牛市不足2年,熊市3年多;10年累計一算,牛市不足3年,熊市長達7年多。既使牛市來了,一撥普漲過後,真正供不應求的明星品種,不過是孔乙己吃的小蠶豆——多乎哉,不多也!
很多朋友心裡很清醒,當今從千百個中藥材品種中,尋找一個真正供不應求的品種,是千百萬藥商心中的夢!上一個周期2005―2007年曾經的一次牛市,過後細細思量,其緊缺的不過是三七、太子參和黨參而已。而且還不僅僅是生產和消費的直接原因,天災減產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尋找短缺品種,那正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愁得人憔悴。驀然回首,空無一個真正供不應求品種,在那燈火闌珊處!
很迷茫和困惑:為什麼?
因為中藥材的市場經濟本質決定了,中藥材一定是過剩經濟,一定是買方市場。當然,30年來,從出生,到成熟,有一個過程。但是,越成熟的市場,越是供需自動調整的,越讓投機者難尋可趁之機——只有這樣的清醒,才不會在大勢中迷失。
為了加深對市場經濟本質的理解,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屢屢成為明星的黃連:在2000年至2003年曾經市價高達200元以上,最高價280元。雖然漲價期長達5年,可是,它的高價前的低谷期長達10年以上,低價時間是高價時間的2倍。其實大戶於1998年進場,又提前結束了低谷期。這樣的明星品種,在當年普漲中也是鳳毛鱗角——這恰恰說明,市場經濟的中藥材行業,供應充足,品種齊全,已成為當代中藥材市場的主旋律。
再說一個更為典型的白芍:1993年的白芍每公斤3元,到1998-1999年曾經炒到15-18元。按理說白芍生長周期長達3-5年,既使出現幾十元的高價也不太為過。當年曾出現四大莊家聯袂炒白藥之壯觀情景,其中有廣東人,安國製藥廠的,亳州酒廠的,浙江東陽人更是忠心耿耿,但就是炒不起來。而後2003年又回落到3元多,直到再一個繁榮期到來,價格就漲到15元上下。多次反覆炒作,無數人喊的沒庫存。實際上,白芍30年——何時緊缺到一貨難尋呢?
說到底,這就是中藥材市場經濟的神奇之處,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之中,按排著複雜龐大的經濟活動,價格自我調節供需,價格自發獎懲每一個參予者,參予者為自己的利益千思萬慮又去舊布新,這時的經濟就是過剩經濟。
其實,不難理解,當一個品種從最低價格起動時,看不見的手就開始運作了,恢復生產,減少需求,於是就仰制價格進一步上漲;若調控不到位,價格就再漲,直到讓生產趕上來,需求慢下來。達到一個新的供求平衡。如若價格高了,生產者在激勵機制下瘋狂了,這予示一輪供大於求開始了。這時,看不見的手將反向操作,跌價打擊生產,低價促進需求——這就是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之神奇之處,使社會再生產順利運行。跌價要理由嗎?你可以舉出千條萬條雄辯的理由,證明漲價――天價――再天價。但是,市場經濟下,一句話,危機是來自繁榮,天價之中已經懷著地價的孕胎!
總而言之,市場經濟的靈魂是價格機制和價格激勵機制,它曾經且正在創造人類的經濟奇蹟。這僅僅是一枚硬幣的一面,這是正面。市場也不是完美的如鮮花豔放,它也會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這就是一部市場經濟史,白紙黑字,不容否認;當然,還有兩極分化,社會矛盾,是市場經濟這個硬幣的另一面,因篇幅所限,今後再議。
我國走上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來之不易,沒有前30年,沒有短缺,沒有經濟快到了崩潰的邊緣,沒有亞洲四小龍的超越,也就沒有全黨全民的共識——打開國門,改革開放!
如今,中國經濟,中藥材行業,又到了經濟的多叉路口,不要走計劃經濟的回頭路,堅持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中藥材行業必然良性發展造福人民;中國崛起,又將惠及人民!
(作者是行業資深信息專家、天地網智庫資深顧問)
往期回顧:《重磅》第43期:2017年黃芩產供銷情況調研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智慧財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連結或其他方式進行發布;經本網協議授權的轉載或引用,必須註明「來源:中藥材天地網(www.zyctd.com)」。違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