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訊】
曲類中藥,自「醴酒」(最早是當作藥引使用)產生起,在我國應用已有3000多年歷史。《尚書·說命》中記載,公元前12世紀時,商王武丁和大臣傅說的對話中就有「若作酒醴,爾維曲」,其中「曲」是指含酵母的酒麴。它是我國古代的生物工程技術在藥物生產中應用的典型範例,也是中藥的一大特色,在中醫用藥中必不可少;特別是建曲、六神曲和半夏曲等品種,在中醫臨床用藥中地位更為重要。
21世紀,隨著中藥保健功能的大開發和中醫藥事業興盛,中藥的真實品質評價將迎來歷史性回歸。曲類中藥這個千年古藥系列,也會再次迸發光芒,迎來廣闊開發前景。具體情況如下:
圖1:四川內江某曲類中藥企業負責人,正向客戶介紹生產過程
一、 概況,曲類中藥的品類劃分
圖2:曲類中藥歷史悠久,清末民初時製作曲類中藥的模板
臨床上常用的曲類中藥有7種:紅曲、六神曲、建曲、半夏曲、霞天曲、採雲曲和沉香曲。
按照原料組成,曲類中藥通常又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大方曲:該系列原料多,用途廣泛,如建曲、採雲曲和沉香曲等;二是小方曲:原料相對較少或單一,用途也更為獨特,如紅曲、六神曲、半夏曲和霞天曲等。
這些曲類中藥,在臨床運用時很容易混淆,多數年輕中醫更搞不清楚功效差異。現將其區別歸納如下:
1.1 紅曲,曲類中藥的「鼻祖」
圖3:紅曲,已成為曲類中藥市場開發最成功的品種
紅曲,民間稱之為紅米或福曲,多以秈稻、粳稻、糯米等稻米為原料,用紅麴黴菌發酵而成,為棕紅色或紫紅色米粒。它是由「醴糟」演化和衍生而來,在我國應用歷史悠久,因此可稱為曲類中藥的「鼻祖」。
《本草綱目》中認為其具備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功效,主治產後惡露不淨,瘀滯腹痛,食積飽脹,赤白下痢,跌打損傷等。
而現代醫學研究則發現:紅曲米不但有助消化作用,還在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顯著效果。在全球老齡化時代來臨大背景下,紅曲一躍成為曲類中藥中最耀眼的明星。
1.2 六神曲,是曲類中藥的「秦始皇」
圖4:誠實通商家銷售的神曲樣品
六神曲又叫神曲,是漢代名醫劉義研製出的一種醫治消化不良的名藥。主要由麵粉、杏仁泥、赤小豆、辣蓼草、青蒿、蒼耳子等藥物粉碎成粉末,混合後經發酵製成的加工成品。是一種酵母製劑,味甘、辛,性溫。
神曲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消食和胃,對飲食積滯、消化不良有較好的作用,炒焦用於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有良效;此外對丸劑中有金石藥品,難以消化吸收者,可用神曲糊丸,以利於藥物的消化吸收,如服磁朱丸時加服一些神曲,有增加藥效的作用。
六神曲,歷史是中藥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曲,是「眾曲之王」,奠定了曲類中藥的發展基礎。
1.2 建曲,將曲類中藥發揮到極致的「唐宗宋祖」
圖5:四川內江某藥企銷售的建曲商品
建曲是在六神曲基礎上,加木香、青皮、枳實、荊芥、防風、羌活、厚樸、白朮等藥材加工製成。因歷史上福建泉州生產該種神曲歷史悠久品質上佳,故又稱「建神曲」;而到清代時,泉州城內「範志」藥店製作的神曲稱為範志神曲或範志曲品質上乘,故「範志曲」又成為建神曲的代名詞。
圖6:建曲中的老字號「老範志」,已有近200年歷史
發展到後來,不同地區根據地域特徵,又探索出不同的配方和加工方法,有用21種原料加工而成;也有用43種原料;最多的還有64種原料加工而成。
圖7: 「老範志神曲」的原料之一,碾碎的小麥
其性味複雜,應用範圍廣泛。消食之中並有解表作用。適用於感冒風寒,食滯胸悶等證,常用於食滯不化兼感風寒者。目前在海外華人市場極受歡迎,而國內市場反而知之不多。
1.4採雲曲,曲高和寡的「獨行者」
採雲曲是以六神曲和建神曲為基礎,再加桔梗、白朮、紫蘇、陳皮等二十多種藥品加工製成的。其性味作用與建曲相似,對於夏秋暑熱傷中引起的食滯消化不良作用較好,但溫煦作用更強一些。
但由於臨床醫生常用建曲或神曲替代使用,目前採雲曲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國內獲得生產批件的成藥企業,只有浙江天目山製藥一家。
1.5 半夏曲,普遍被誤用埋沒的「隱士」
圖8:半夏曲商品
半夏曲也是六神曲的後世創新和發展,將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再用生薑、麵粉混合發酵後製成。本品溫燥作用大減,功能止咳、化痰,對於咳嗽痰多、苔膩嘔惡具有良好療效。如著名的藿香正氣散中,其中就以半夏曲為組方原料。
但由於臨床中半夏曲商品難尋,加上中醫生對曲類中藥混淆不清,半夏曲目前普遍被神曲或建曲替代使用。痛哉!
1.6霞天曲,破積化瘀一劍封喉的「劍客」
霞天曲同樣是六神曲的應用創新,用「霞天膏」(以黃牛肉等配料煎汁熬膏)和半夏、白朮等加工製成,因而得名。能健脾胃、消痰飲。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溼痰過多和體肥痰多而大便易溏者最為適宜。「治沉痾痼痰,功效最烈」。
1.7沉香曲,理氣化積兩不誤的「清道夫」
沉香曲,是華南地區因地制宜對建神曲的發展和變通。它是用沉香、檀香、廣木香、廣藿香、陽春砂仁、白豆蔻仁等20多種藥材研成粉,再加麵粉等攪和壓制後,發酵而成。功能為疏導化滯,疏肝和胃。適用於肝胃氣滯、胸悶脘脹、脅肋作痛、吞涎嘔吐等證。
與其它曲類中藥相比,沉香曲因加入了沉香、檀香和廣木香等香類藥材,故其在消積同時,理氣順氣作用更為明顯。
二、中藥質量管理的誤區,導致曲類中藥生存困難
但近年來,由於我國中藥質量管理和評價體系的誤導,醫生不懂中藥成為常態。一方面,幾乎沒有醫生或基層藥房會自己加工曲類中藥,只能是飲片企業給啥用啥,對曲類中藥臨床使用缺乏深刻直觀的認知。
圖9:2008年,天地網在國內某市場採集的澱粉建曲偽品
同時,曲類中藥半工業品性質,無法直觀判斷質量優劣,給偽劣品泛濫大開方便之門。導致該系列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臨床療效逐步下滑,市場需求出現萎縮。最終,曲類中藥成為中藥市場化的悲劇,陷入「越用越少,越少越不會用」的惡性循環。
目前,在國內外市場,紅曲主要用於保健市場;而在藥用方面,除了建曲和六神曲流通量尚可外,半夏曲只有小部分臨床醫生還會用;採雲曲、沉香曲和霞天曲,年輕一代中醫多數連名字都沒聽說過,更別提臨床應用了。
圖10:2017年,全球曲類中藥市場需求分布圖
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球用量最大曲類中藥為紅曲,主要用於食品和保健品領域,年需求量10000噸左右(我國年產量達5000噸以上,多數用於出口);其次是建曲,年需求量在6500噸左右;神曲需求量在2100噸左右,排第三;半夏曲多數用於成藥投料,年需求量800噸以上;沉香曲、霞天曲和採雲曲,用量日漸萎縮。
在產地分布上,四川目前為國內產曲第一大省,所產21味配料「建曲」品質優良;其次是福建、江蘇和廣東等地。
三、保健養生和新需求發現,將為曲類中藥開拓廣闊市場
但這種現狀正在改變,一方面是曲類中藥在心腦血管方面的明顯保健功效;另一方面,則來自於臨床中醫發展模式的改變。
3.1 紅曲市場的成功開發,為曲類中藥創造典範
數據顯示:我國13億人口中有1.6億人患高血脂症,而高血脂症是導致患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我國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為300萬,佔總死亡人數的45%。這部分人群的血脂如能及早調整,就可以大大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調整血脂產品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圖11:血脂康2008年-2012年市場規模發展示意圖(米內網發布)
而紅曲生產過程中未添加任何化學合成物質,系純天然,故特別受保健品和成藥市場歡迎。如血脂康、脂必妥等成藥,紅曲就是其核心原料,在臨床上應用了近20年,市場發展迅速(如圖11)。
北京大學教授蔣明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就指出:"以紅曲為食品添加劑的保健品市場,市場潛力巨大,50-100億並非遙不可及"!
3.2 獸藥需求,成為曲類中藥增長最為迅速領域
目前在國內,建神曲除了藥用外,在獸藥和添加劑領域需求增長更為明顯,生產建曲的廠家也日益增多。
以建曲的生產大省四川為例,全省共有十多家獸藥廠或建曲廠生產獸用建曲,年產量上千噸,主要銷往省內各地和西南各省。
3.3 更廣泛市場,則來自於中醫對曲類中藥的重新認知
2017年7月1日,我國首部《中醫藥法》將付諸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面放開中醫診所註冊方案正在徵求意見——這意味著,由中醫生決定自身用藥質量的時代,有望實現歷史性回歸(目前只是有望)!
而曲類中藥的獨特療效,將滿足不同區域、不同患者或不同病程的個性化需求;曲類中藥的新功效、新組合,也將在一線醫生的不斷實踐中「百花齊放」,宏圖大展!
四、更深的思考,中藥為什麼會在現代化中「沉淪」?
曲類中藥,從夏商時期出現「醴糟」,到漢代劉義發明「六神曲」;再到「建神曲」衝出江湖,各地因地制宜創新出各種神曲變種,曲類中藥曾經如此「百花齊放,多姿多彩」!
但到中藥現代化「高調頻出」的今天,為何臨床醫生卻連神曲、建曲和半夏曲都分不清,更別提什麼「採雲曲」和「霞天曲」了;即使個別認真的臨床中醫生懂得各類「曲藥」的功效差異,又有什麼用呢——真正的神曲、建曲、半夏曲到哪裡去找?
是曲類中藥沒效果,跟不上時代了嗎?
那麼請各位專家們解釋一下——紅曲為何能在全球廣泛應用,竟創造出近百億的衍生市場呢?又如何解釋「老範志萬應神曲」海外市場的備受歡迎,甚至被稱作「中藥的媽咪愛」呢?
更請中醫藥現代化的引領者們解釋一下——在現行中醫藥管理體制下,是誰割裂了中醫中藥的互為因果和緊密聯繫?又是誰扼殺了中醫藥的臨床實踐和創新精神呢?
希望廟堂之上,能從曲類中藥的興衰發展史,悟出未來中藥發展之路根在哪裡,力量源泉又在何處,從而腳踏實地為中醫中藥做點正事。
(文中部分圖片由四川百勝藥業提供,在此致以謝意!)
上期回顧:《重磅》第11期:從懷牛膝生產萎縮,看未來道地藥材破局之路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智慧財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連結或其他方式進行發布;經本網協議授權的轉載或引用,必須註明「來源:中藥材天地網(www.zyctd.com)」。違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