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簡稱 「洪」或「昌」,古稱豫章、洪都,是江西省省會,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這裡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控蠻荊而引甌越」之地,是中國唯一一個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省會中心城市。新中國成立後,南昌製造了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批海防飛彈、第一輛摩託車、拖拉機,是中國重要的製造中心、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源地。
這裡的滕王閣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這裡的繩金塔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繩金塔街東側,原南昌城進賢門外,始建於唐天祐年間,相傳建塔前異僧惟一掘地得鐵函一隻,內有金繩四匝,古劍三把,還有金瓶一個,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繩金塔因此而得名,同時也有「水火既濟,坐鎮江城」之說,是南昌人的鎮城之寶。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謝一夔:
謝一夔,字大韶,號約齋,江西省安義縣喬樂鄉前澤村三房人。明朝大臣,文學家、教育家。
謝一夔為東晉名臣謝安的後裔,因祖父避仇外家,冒姓王,及一夔顯貴,始復原姓。謝一夔之父王得仁,為汀州府推官,廉能勤敏,上下愛之。當時鄧茂七之亂,朝廷命他前往徵討,擒得賊首,主將決定窮搜嚴治,王得仁恐其濫殺無辜,力請招撫,遂辨釋難民三百人,大得民心。後在平寇中病逝,汀州軍民十分哀慟,前來哭奠者將道路擠得水洩不通,很多人都繪其像祀之。至謝一夔狀元及第,官至尚書,人們都說這是陰德之報。尚書張瑄有詩云:「忠言極諫拯疲民,戮力勤王不顧身。百戰能緣王事烈,萬家因感使君仁。春日瘴地棠陰滿,雨過山城草木新。子佔大魁孫血食,皇天應不負斯人。」
梅啟照:
梅啟照,字小巖或筱巖,室名強恕齋,今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定山梅村人。家中行四,與其三哥梅啟熙(同治二年1863年進士)同為晚清進士,弟先哥後,謂之「一門兩進士」。
梅啟照是中國近代洋務派著名人物,清末中興名臣,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同列為清末同光(同治、光緒)十八名臣。
梅啟照一生為官清廉自珍,官品正直,勤奮踏實。所任之處,勵精圖治,政績斐然,官聲甚佳,這在黑暗的清末官場中確為難得。梅啟照精通算術、器械,對西方興造道路、船、機械等方法尤為關注。著有《明史約》《天學問答》《曉巖詩稿》《學疆恕齋吟草》等傳世。
朱耷:
朱耷,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時釋名傳綮,漢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用墨極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進賢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晏幾道:
晏幾道,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王季友:
王季友,名徽,字季友,號雲峰居士,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祖籍河南洛陽,生於豫章東湖之濱。王季友幼年家道破落,遂與其兄一同遷至豐城雲嶺定居,並用功讀書。王季友在22歲時便考中狀元,並任御史治書。但因厭倦時政,無意與李林甫之輩為伍,王季友不久後返回到豐城,在株山腳下的龍澤智度寺設帳授徒,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隱居期間,王季友著有《龍澤遺稿》、《四書要注》、《六經通義》等作。名氣亦響喝當時,杜甫、錢起、郎士元等人都與其有唱和之作。
京鏜:
京鏜,字仲遠,南宋丞相、詞人,晚號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歷知江州瑞昌縣。孝宗召對稱旨,擢監察御史,累遷右司郎官。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撫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紹熙二年(1191),召為刑部尚書。五年,籤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慶元二年(1196)拜右丞相,六年進左丞相,封翼國公。有詩集七卷、詞集《松坡居士樂府》二卷,《文獻通考》傳於世。事見《誠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四有傳。
陳恕:
陳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北宋時期大臣。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中進士,任澧州通判。入朝,升為工部郎中、大名知府,政紀嚴明,辦事果斷,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禦了契丹進攻,遷戶部副使,出任右諫議大夫、知澧州。出任河北東路營田制置使,遷鹽鐵使。整頓賦稅,疏通貨財,使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長。太宗十分器重,親自在殿柱上題寫「真鹽鐵陳恕」五個大字,以示褒獎。淳化二年(991年),升為參知政事,位居副相,主管國家財政達十餘年之久。
劉綎:
劉綎,字省吾,南昌人,明朝傑出的抗倭將領、軍事家。大將軍都督劉顯之子,萬曆年間武狀元,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
劉綎先抗緬甸,後升任副總兵,因縱容兵甲導致兵變被剝職。隨後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和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先後入朝抗日,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開始播州之役,隨後平定楊應龍之亂。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劉綎在抗擊後金軍隊時於薩爾滸之戰中殉國。
陳執中:
陳執中,字昭譽,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北宋時期大臣,參知政事陳恕之子。
幼以父蔭,選為秘書正字,累遷衛尉寺丞,出知梧州。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同知樞密院事(《宋宰輔編年錄》卷四)。慶曆元年(1041年),出知青州,改永興軍。四年,召拜參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皇祐元年(1049)出知陳州。五年,入朝為相。至和二年(1055),充鎮海軍節度使、判亳州事。逾年辭節,以司徒致仕。
徐稺:
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東漢時期名士,世稱「南州高士」。曾屢次被朝廷及地方徵召,終未出仕。漢靈帝初年,徐稺逝世,享年七十二歲。徐稺因其「恭儉義讓,淡泊明志」的處世哲學受到世人推崇,被認為是「人傑」的典範和楷模。
許遜:
許遜,別名許真君、許仙、許旌陽、許祖,字敬之,南昌縣人。晉朝時期著名道士,道教淨明派祖師,尊稱「許天師、許真君」,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並稱為四大天師。
孫吳赤烏二年(239),生於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今江西南昌縣麻丘鄉)。太康元年(280),舉孝廉出身,出任旌陽縣令。不慕名利,棄官東歸,修道煉丹於西山,著書立說,創立「太上靈寶淨明法」。寧康二年,白日飛升,北宋政和二年(1112)誥封「神功妙濟真君」。
你還知道哪些南昌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