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 陳漢辭
【笑果文化與單立人已成為行業內兩大風向標,地方脫口秀俱樂部要培養演員,多少要依靠這兩棵大樹,一是邀請兩大公司的演員到地方演出,與地方演員同臺,捆綁銷售票務;二是將俱樂部排名靠前的籤約者,送往單立人喜劇接受專業培訓。】
95後的陳子雯自稱是樂天派,學醫出身,不滿足於單一職業,轉身做了「斜槓青年」,白天在醫院上班,夜晚開酒吧。她也因此結識了太原最早一批脫口秀演員,做起了兼職,生活就像24小時旋轉的陀螺,除了沒時間談戀愛外,日子過得隨性而快樂。
最近,「陳開心」陷入了焦慮,單位領導和同事多次提出要去現場看她的表演,這讓她很尷尬,「因為我吐槽的基本上都是工作」。
家庭生活、愛情與工作,多是脫口秀演員吐槽的重點對象,李誕、周奇墨、呼蘭、李雪琴皆是如此。陳子雯剛還在為領導要看演出一事痛苦不已,馬上又有說不完的故事,這次她吐槽的是國慶節單位發了50斤土豆。
「50斤土豆也就50元,來回打車往家搬,賠點錢就算了,關鍵冰箱裡也擱不下,再來個腰扭傷,還得往醫院跑。這是懲罰還是獎勵?」陳子雯打算下一次登臺繼續吐槽節假日發福利的那些事兒。
「無論是演員還是受眾,我們的定位很清晰,就是18到35歲之間的年輕人,他們還在校園,或初涉職場,有表達的欲望與衝動。」與陳子雯一樣,董海濤也是95後,高中時期接觸脫口秀,開始登臺演出。大三那年,他投資做了喜閱脫口秀俱樂部,從事線下演出,還與朋友一起做了連鎖書吧,也參與了陳子雯的酒吧。
在北上廣以外的二三線城市,想把脫口秀做成喜劇的細分行業,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遭遇冷場
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是陳子雯、董海濤最初的脫口秀啟蒙,印象中最深的一幕是第一季第七集,咖啡館昏暗的燈光下,演員擲地有聲地拋出問題,麥瑟爾夫人的提問直指被男性統治的社會結構,也直指喜劇行業的性別分化現象。
這個咖啡館是美國紐約曼哈頓格林威治村大名鼎鼎的煤氣燈咖啡館,從1958年到1971年,一度成為「垮掉的一代」詩人、民謠樂隊以及眾多喜劇演員的聚集地和表演試驗場。
「穩、準、狠,直擊痛點並有完善體系,這是美式脫口秀表演的特點,但要照搬到國內,尤其是更為內斂的山西,就水土不服了,我們模仿麥瑟爾夫人對我們所看所聞的段子做了拆解,也設置了一些包袱和笑點,但在觀眾眼裡,我們就像『怪物』。」陳子雯、董海濤記得,他們的票價起初為2.99元,買票者是帶著好奇心而來,當演員把「包袱」甩出去,他們多是雙臂環抱,緊皺眉頭,一副疑惑的表情,很難有笑聲。
遭遇冷場,是中國脫口秀演員初期的家常便飯。
單立人的創始人石介甫喜歡傑瑞·宋飛。作為觀察式喜劇的代表人物,傑瑞·宋飛對生活細節的觀察方式讓石介甫受益匪淺,同時,他研讀美國的脫口秀指南《喜劇聖經》,總結裡面的方法論去創作;周奇墨最初則用拉片的方式,分析國外大師的技術,比如道具運用、無實物表演。
「脫口秀不存在獨立於創作的表演,所有段子都必須是原創的,能夠與受眾群體產生共鳴。」單立人營運長Icy認為,單口喜劇演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徵、自己的受眾。
意識到這個問題,陳子雯開始有了自己的「人設」——一個斜槓青年的生活與工作,工作是她吐槽的主食,愛情故事則是佐料。她的手機幾乎不離手,遇見什麼,想到什麼,順手就記下。
在與第一財經記者對話的幾小時內,她也像一名記者一般,記錄有趣的故事與數字。這些內容經過梳理可能成為段子,「其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搞笑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將生活中普通的事情講給大家,否則你說一個抄來的段子和梗,觀眾都知道結果,那種愉悅感已經逐漸減弱。」
培育演員
隨著《今晚80後脫口秀》等節目的興起,尤其是《吐槽大會》的火爆,董海濤意識到,這種喜劇表演方式可能會成為一個產業,而《吐槽大會》背後的笑果文化與根植於線下演出的單立人已成為行業兩大風向標,地方脫口秀俱樂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挖掘與培養演員。
從2017年至今,登上喜閱舞臺的脫口秀演員有300多位,董海濤籤約了16位,最小20歲;票價也從最初的2.99元、6.56元漲到了現在的幾十元,演員的收入從每場十幾元增加到現在的100多元。
「我們不是李誕、周奇墨,全職做脫口秀早就餓死了,但不影響我們對單口喜劇的熱愛。」回憶當初拿著十幾元的工資時的心情,陳子雯表示,以前看的人太少,現在知道脫口秀的人多了,一場商演的門票基本能夠賣完。相對於笑果與單立人,喜閱的票價相當於一張電影票。
在董海濤的計劃裡,今年只是開始,「北京的市場能夠支撐起120、180元的票價,上海有些商演的票價達到德雲社的價格,山西未來能不能做到這個程度?我覺得能,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演員培養出來。」
演員之間日常會進行一些即興喜劇的表演訓練,比如,將「蚊子」與「生日」結合起來成為段子,有人會說成「童話故事」,有人會講冷笑話。陳子雯很喜歡這樣的訓練,可以提升演員的幽默感以及反應能力。
作為管理者,董海濤希望演員們走得更遠,笑果文化與單立人已成為行業內兩大風向標,地方脫口秀俱樂部要培養演員,多少要依靠這兩棵大樹,一是邀請兩大公司的演員到地方演出,與地方演員同臺,捆綁銷售票務——即便收益多落在兩棵大樹上,但地方俱樂部的演員可以得到鍛鍊與成長;二是將俱樂部排名靠前的籤約者,送往單立人喜劇接受專業培訓。
今年,陳子雯就是其中一位,採訪結束,她趕往北京,希望能夠成為全職脫口秀演員,繼續在單口喜劇的路上前行,「能夠站在下一屆《脫口秀大會》的海選舞臺上,就是小小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