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讓梨的君子還是殺母的惡徒,大家千萬不要被矇騙

2021-01-07 騰訊網

孔融自從在我們的眼裡出現之後

就是讓梨的謙謙君子

那時還是個孩童的他,可以主動讓出大個的香梨給其他小朋友

不得不說,是個很了不起的小朋友

流傳千古就不會感到意外了

但是,這個千古流傳的佳話最近卻變了味

在一些自媒體的渲染下

一個自古謙遜禮讓的典範

突然變成了一個殺母的賊子

這個轉變,一時讓我驚掉了下巴

那麼,孔融真的弒母了嗎

孔融字文舉,是漢末魯國人

除了自己的才學卓著,位列建安七子之一外

家學淵源更是了不得

人家可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要知道那可是中華儒家禮教的始祖

有這樣的祖宗在

弒母的傳聞就有待推敲了

除了幼年時,孔融讓梨的時候展現的美德

那麼為官的孔融又是怎樣的呢

當時宦官勢大,他們的宗親藉此在朝中主政

即使有貪汙徇私的,很多人都不敢管

可孔融不怕,剛正不阿的他,懲處了很多宦官的從屬

由此可知為官清正的他,品行也是好的

至於關鍵的孝道

曾經任北海相時,他在路上看見一男人在墳旁給自己的亡父沮喪

可是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嫣然是裝出來的

孔融一看,此人如此不孝,連自己的父親都不愛,留之何用,就命人殺了他

雖然這種做法是錯的

但也看出孔融對於父慈子孝還是很看重的

這樣的人會殺母嗎

再有就是曹操以不孝之罪殺了孔融

這個最值得懷疑了

在我看來,孔融不孝是假,抨擊時政,擾亂曹家政局才是真

畢竟與殺了呂伯奢一家的奸詐曹賊比

我更願意相信孔融的清白

事出反常必有妖,謠言甚囂塵上的今天

不知道孔融泉下有知,棺材板還壓得住不

我是笑談一個致力於原創歷史內容的自媒體小生

咱們下期再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孔融於哥哥而言,是弱者,弱者沒有得到大梨的權利,所以大梨是哥哥的,孔融將梨給哥哥,應該理解為服弱,也不是謙讓。
  • 古人的君子氣度:孔融讓梨 廉頗負荊
    古人的君子氣度:孔融讓梨 廉頗負荊 2017-06-19 09:43參與互動    在中國流傳最廣的蒙學讀本——《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為什 麼會成為 西方 的反教材 ?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孔融使梨」的確是美德的體現,但在西方人眼裡,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小視角的文化差異。在一些西方國家,「孔融讓梨」經常被用作教育學生的負面教科書。比如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就用過這個案例。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據說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帶來了一盤梨。父親讓孔融和兄弟們分享。孔融毫不猶豫地從盤子裡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其餘的按年齡順序分為哥哥弟弟。孔融說:「我還小,應該吃小梨子,大梨子是給我哥哥吃的。」父親非常讚許,然後問:「弟弟比你小。為什麼他的梨也比你大?」孔融立即回道:「因為我弟弟比我小,我更應該讓著他。」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否可以定義為中庸之道
    《孔家思想,中庸-即不偏不倚折中的人類普遍思想》列:從小讓梨,長大了就讓黃巖島。孔融想當班長,以後要更多的梨,因為一千多年才出一個孔融,所以能傳說至今,所以違反人性,有人希望我們是孔融,這才是最危險的。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和許多難題一樣,也是一個難題。
  • 「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可孔融最終卻以不孝、謀反之罪被處死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孔融四歲就知道謙讓,把大梨讓給自己的兄弟吃,自己吃小的,這課本中描述的孔融,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懂得謙讓,孝順,我們當然也相信他長大後一定是個尊師重道、孝順有加的有志青年,但經過小編翻閱史書了解到,後來的情況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孔融是以不孝、某犯罪被曹操處死
  • 孔融讓梨的危害
    而孔融讓梨般的無私分享更是不可取! 以此分析孔融讓梨這一行為:從表現來看,是謙讓、利他的,並不屬於剛剛介紹的前習俗水平。而屬於習俗水平!所謂習俗水平是指:少年兒童能按照家庭、甚至集體或國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認為這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再像前習俗只考慮行為的直接後果)。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文/陌上小雛菊孔融讓梨的故事咱們都聽過,《三字經》裡是這樣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樣的孔融,被大人們評定為聰明早慧,真是個知禮節、懂謙讓的好孩子。可是,讓我們回歸到事情本身。
  • 孔融讓梨中的孔融竟然死於不孝、謀反之罪?
    我們經常在小時候會聽到父輩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我們要懂得謙卑禮讓、尊重兄長的好品性,要知道孔融當時讓梨的時候才僅僅四歲,四歲的孩童都能做到如此的懂事,肯定與大人們每日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孔融讓梨故事事出必有因,孔融按照現在來說的話,可是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他不但是聖人子孫,還是東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的文學大家,所以說孔融的確是以為才華橫溢的文人,但是在政務上,缺乏政治才能
  • 從四歲讓梨到十歲駁倒名士:孔融,一個被大家誇壞了的孩子
    三字經載:融四歲,能讓梨。這是多麼懂事的一個形象: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寬仁恭謹。可是再細細一想,都說孩子的本能還是動物屬性,自私貪婪是基本特徵,有好吃的絕對是自己先吃,一個4歲的孩子就有如此高的情商,這正常嗎?極不正常!
  • 由「孔融讓梨」反思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
    在中國,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被人們傳為「美談」。故事說東漢時的孔融,年僅四歲就有謙讓心和恭敬心。孔融四歲時,有一天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自己挑了一個小梨。這則故事凸顯了童心的純善和弟兄間溫暖的親情。它從微小的細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背景。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正面的道德教育,還是培養虛偽作秀的「美德」?
    「孔融讓梨」也是如此,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它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受制於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傳統的認知裡,無疑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道德模範事例,教育小朋友遵循公序良俗。和孔融存在的那個時代有關,古人十分重視道德常識,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十分重視。幼時的孔融,自發的作出讓梨的行為自然受到高度的評價。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應該聽過吧,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
  • 讓梨的孔融是個心機boy?融四歲能讓梨,背後真相令人大跌眼鏡!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作為弟弟卻把梨子讓給比他年長的哥哥,那個時候老師說孔融在小時候就那麼懂事,長大了之後一定不會差,孔融長大了一定會當一個好官。然而,大家聽過孔融讓梨之後的故事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孔融讓梨背後的故事吧!
  • 「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其為何在西方成了反面教材?
    「孔融讓梨」之所以能夠進入到課本中,成為了一代代孩子的榜樣,就在於孔融小小年紀,便可以戰勝自己的私慾,將大的梨分給哥哥和弟弟。維護家庭的和睦,讓父母甚是欣慰,並且長大之後,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小見大,孔融從小便能有如此高的格局,為他之後能取得驕人的成就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 生活中的經濟學:「孔融讓梨我不讓」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的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 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孩子的答案。「孔融讓梨」講的是我國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
  • 「讓梨」害死了孔融?
    「孔融讓梨」是很經典的中國故事。然而,從「讓梨」的故事裡,能不能讀到孔融的「死因」?
  • 「孔融讓梨」,到底是道德的閃光,還是教育的失敗?
    「孔融讓梨」,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最早在小學課本中學過,不過那時還小,並沒有深究。在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將「孔融讓梨」中體現出的溫良謙恭、長幼有序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來頌揚。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百家號 少真道君孔融讓梨不存於正史「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孔融讓梨」會不會也是一碗「假雞湯」?必須要說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存於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融家傳》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只從這名字看,是孔家後人所修的家傳。這種家傳,沒有權威性。那麼從孔融的事跡看他有沒有可能讓梨呢?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