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2020-12-17 少真道君

百家號 少真道君

孔融讓梨不存於正史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

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比如華盛頓的「落櫻神斧」、愛迪生的「鏡子無影燈」,都曾收入教材,但它們都成了笑話。「孔融讓梨」會不會也是一碗「假雞湯」?

必須要說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存於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融家傳》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只從這名字看,是孔家後人所修的家傳。這種家傳,沒有權威性。那麼從孔融的事跡看他有沒有可能讓梨呢?

有文才卻做不成事

孔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志大才疏、不通事務。《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所說的一番話正是為他量身訂做:「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簡而言之,是個腐儒

志大才疏

孔融志大才疏並非我說的,而是《後漢書》的作者範曄所說。原文是:「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這裡的才,自然不是文才,而是處理事務的能力。孔融為北漢郡太守。孔融在北海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好像要大幹一場的樣子。但是黃巾軍從冀州至北海郡,孔融帶人截擊,被黃巾軍擊敗,收拾殘兵退守朱虛縣。

不久後,黃巾軍又來,孔融屯兵都昌。黃巾軍把都昌困,孔融束手無策,只能派太史慈去請劉備。劉備三千人過來擊退黃巾軍。這可以看出孔融帶兵打仗的能力實在就是個

不通事務

劉備離開之後,袁紹的兒子袁譚又來進攻。激戰之後,孔融的部下只剩下數百人。袁軍箭矢如同雨點射來,將士在浴血拼殺。而此時,孔融在做什麼?在讀書談笑。半夜,袁軍破城,孔融逃走,妻子兒女都被袁軍俘獲。

大敵當前,談笑自若,不是胸有成竹,就是沒心沒肺。孔融顯然是後者。如果把事務安排的井井有條,閒暇時間讀書談笑,那叫領袖氣度;可是明明束手無策,將士前方拼命,自己後方讀書談笑,只能說做作(裝X)且冷血。

腐儒

志大才疏、不通事務,不就是腐儒的標誌嗎?自以為只要讀通「聖人經典」就無所不能,看不起實際做事的人。就似後世的東林黨,看似大義凜然其實誤國害民。這些腐儒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非常在意「聖人所言「、」經典所書「,而不知變通。這種性格的養成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他小時候父母必然教他學習」聖人經典「。孝悌,正是聖人所推崇;《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從這點看,孔融在父母的教育下4歲讓梨倒是很有可能。我們再從孔融的家庭看是否如此。

一門爭死

孔融15歲時,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得罪宦官侯覽,又被鄉人誣告,遭到通緝。張儉來到孔融家中躲避,正好孔褒不在家。張儉因為孔融年幼不告訴他實情,孔融看到張儉神色慌張,便說:「兄長在外,難道我不能做主?」於是留下張儉。後來事情洩露,張儉逃掉了,孔融和孔褒被逮捕。收留張儉的人是死罪。孔融說:「是我收留的,應該連坐我。」孔褒說:「張儉是來求我收留,不關弟弟的事,應該殺我。」他們的母親也來了,說:「我是家長,應該殺我。」一門爭死,郡縣官員不能決斷,朝廷下詔,殺了孔褒

這種家庭,非常符合儒家兄友弟恭、父(母)慈子孝的標準,教育出4歲讓梨的孔融也不奇怪。所以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不存於正史,但還是很可能真的發生過。

相關焦點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文/陌上小雛菊孔融讓梨的故事咱們都聽過,《三字經》裡是這樣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孔融之所以不吃大梨,是因為食量小,即使拿來大梨吃,也吃不完啊!根據這最基本的實際情況,要解讀,也應該是「分配」和「避免浪費」,怎麼就成了流傳千古的「謙讓」了?孩子成長過程中,食量逐漸增大。小孩因為吃不下那麼多,所以吃小梨,大孩因為胃口大了,所以吃大梨。這不是有多大胃,吃多大梨嘛?
  • 孔融讓了個梨,就能得到千古美名,這裡面究竟有什麼道理
    後人常有疑問,孔融讓了個梨,就能得到千古美名,這裡面究竟有什麼道理。關於孔融讓梨的故事,《三字經》上說:融四歲,能讓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梨讓出去,也因此為後人稱頌,但這裡的問題是,一個梨有什麼了不起,讓出去就讓出去唄,或者他就是為了討大人喜歡,從而得到更有價值的東西呢?
  • 李玫瑾:二胎家庭中,要求老大學會「孔融讓梨」,本就是個騙局!
    ☆大福很多二胎家庭中,教育孩子都是用「孔儒讓梨」作為例子,強迫哥哥姐姐一定要讓著弟弟妹妹,可從來沒有家長想過,這個典故本就是個騙局。「孔融讓梨」其實是個偽命題,二胎家庭中最大的坑,就是讓老大學會「孔融讓梨」。
  • 孔融是讓梨的君子還是殺母的惡徒,大家千萬不要被矇騙
    孔融自從在我們的眼裡出現之後就是讓梨的謙謙君子那時還是個孩童的他,可以主動讓出大個的香梨給其他小朋友不得不說,是個很了不起的小朋友流傳千古就不會感到意外了但是,這個千古流傳的佳話最近卻變了味在一些自媒體的渲染下一個自古謙遜禮讓的典範
  • 孔融讓梨的「騙局」,為什麼人太聰明也是一種病態!
    ,這個故事一直作為兒童教育的典型範例,三字經裡也有: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這個故事一直為我們所津津樂道,流傳了上千年,並將其作為兒童教育的典型範例。《三字經》也明確記錄了「融四歲,能讓梨」。
  • 美國人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是在作秀,是虛偽的表現
    小時候,兄弟姐妹們之間爭搶東西時,父母總會拿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來教育孩子們,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孔融讓梨」。孔融4歲的時候,同兄長們一起吃梨,總是拿最小的那一個,讓大人們十分不解。按照正常思維,小孩兒都想吃大的梨啊,為什麼他卻要選小的?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孔融於哥哥而言,是弱者,弱者沒有得到大梨的權利,所以大梨是哥哥的,孔融將梨給哥哥,應該理解為服弱,也不是謙讓。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為什 麼會成為 西方 的反教材 ?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孔融讓梨 ,折射出 尊長 敬兄的風範 ;鮑叔牙 讓利於 管仲 ,彰顯 出寬容大度 的人格魅力 ;張英 "讓他 三尺 ,何妨 ",成就 了"六尺巷 "的千古佳話 。作為 一個 懂得 謙讓 、不斤斤計較 、不鋒芒 的人,內心 一定會 雲淡風輕 ,生活 一定會 平和 快樂 ,這就是我們國人 心中 普適的幸福觀 和人生觀 。
  • 孔融讓梨的危害
    之所以不能越級,是因為「一個人真實道德品質水平是由道德判斷力的發展水平來決定,而不是通過行為判定!」——皮亞傑。一個人的行為可以被強迫或者誘導做出,但是認知不行。 既然四歲的孔融年齡上是屬於前習俗水平階段。那什麼是前習俗道德水平?
  • 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式的」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是流傳千古的中國道德教育故事,講述的是孔融以各種解釋,把最大的梨讓給別人,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贏得了長輩的讚賞的故事。這讓我想起我的童年。假如讓我再回到童年,我將義無反顧地把每年過年長輩給我的紅包統統收下,把去親戚家做客時,桌上的零食任性吃完。
  • 「讓梨」害死了孔融?
    「孔融讓梨」是很經典的中國故事。然而,從「讓梨」的故事裡,能不能讀到孔融的「死因」?
  • 孔融:讓梨算什麼,懟曹操才是我的專長……
    其實這話實在沒有討論的必要,看看那些寫進歷史的人就知道了:司馬光砸缸,7歲;曹衝稱象,6歲;最牛的當屬孔融,他讓梨時,只有4歲。這些人後來怎麼樣,很少人知道,但是他們小時候刷的人品卻能讓一千多年後小學生都知道——這足以印證張大才女的睿智。
  • 四歲就知讓梨的孔融,處死的原因真是不忠不孝?
    父親聽了很是高興,又問:"你年紀小,吃小的梨,大梨給哥哥們,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嘆,李膺也稱讚他將來「必為偉器,不過,一個賓客陳韙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如果說這個規矩是「誰年齡小誰就吃小個兒的梨」,那麼,這個規矩不會是孔融的爸媽所定,因為孔融的爸媽對孔融總是吃小個兒的梨感到奇怪,也就是說孔融的爸媽根本就不知道孔融所說的「誰年齡小誰吃小個兒的梨」這個規矩。等於說,孔融所說的規矩也不是爸媽教導的,如果孔融的爸媽制定規矩,應該制定「誰年齡小誰吃大個兒梨」的規矩,進而發揚孔氏家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 孔融讓梨中的孔融竟然死於不孝、謀反之罪?
    我們經常在小時候會聽到父輩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我們要懂得謙卑禮讓、尊重兄長的好品性,要知道孔融當時讓梨的時候才僅僅四歲,四歲的孩童都能做到如此的懂事,肯定與大人們每日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孔融讓梨故事事出必有因,孔融按照現在來說的話,可是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他不但是聖人子孫,還是東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的文學大家,所以說孔融的確是以為才華橫溢的文人,但是在政務上,缺乏政治才能
  • 小夫子國學: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原 文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 《三字經》十大典故之6:《孔融讓梨》融四歲, 能讓梨(文後故事引人深思)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有一天,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小小故事,大大疑惑相信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這篇課文,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是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據說孔融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歌,而且他非常懂禮,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讓梨」的故事而出名。
  • 利字當頭的時代,你還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孔融讓梨是一個經典的道德教育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不論是這個故事本身的寓意,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都值得我們把它講給下一代,讓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去。孔融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並沒有與哥哥比小,與弟弟比大,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對方的需求,說明他是一個懂得為別人著想的人。二、謙讓孔融不拿大梨,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吃大梨,但是他能克制自己內心的欲望,把好的東西留給哥哥和弟弟,說明他是一個懂得謙讓的人。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為什麼最終被曹操滅三族?陸遊千年後給出答案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神童孔融4歲時,父親的朋友來串門,帶來了一些梨。客人們同意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於是,孔融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把最大的留給了父母和哥哥。當父親問為什麼只留下最小的梨時,孔融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應該取最小的。」但誰也沒想到,孔融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