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常有疑問,孔融讓了個梨,就能得到千古美名,這裡面究竟有什麼道理。
關於孔融讓梨的故事,《三字經》上說:融四歲,能讓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梨讓出去,也因此為後人稱頌,但這裡的問題是,一個梨有什麼了不起,讓出去就讓出去唄,或者他就是為了討大人喜歡,從而得到更有價值的東西呢?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現在,梨當然不是多稀罕的東西,市場上,大約幾塊錢就能買到,然而古代,尤其是孔融所處的時代,就不一樣了。
有關於梨,最早的記錄出自《詩經·秦風》:山有苞棣,隰有樹檖,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窪地裡生長著如雲的山梨。
據後世考證《詩經》成書於春秋,也就是說。春秋時期,人們才知道世上有梨這麼個東西,但還是野生,並未掌握種植的方法,導致到了漢朝,到了孔融所處的東漢,班固就在《漢書》當中說:淮北滎南河濟之間千樹梨,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東漢時期,家裡有梨樹的人,那待遇就跟千戶侯一樣尊貴富裕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才在《齊民要術·插梨篇》中這樣寫:種者,梨熟時,全埋之。經年,至春,地釋,分栽之……
也就是說,到北魏前後,人們才掌握了種植梨子的方法,從此,梨子這種珍貴的水果,才像王謝堂前燕一樣,飛到尋常百姓家,乃至於我們現在見到,都不覺得有多稀罕。
梨子的經過大致如此,從發現到掌握成熟的種植技術,經歷了近千年的時光。從這個層面講,倘若孔融處在北魏以後,讓個梨應該不是多稀罕的事,也沒什麼可值得後人讚譽的。
但,在他所處的東漢時期,處在家裡有幾株梨樹就相當於千戶侯的年代是沒有比梨子更珍貴的東西了,
所以,孔融讓梨,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因為大人也拿不出比梨子更珍貴的東西。
按說這樣的年代,這樣的水果,一般人是肯定享受不到,但孔融什麼人,孔子十九世孫,泰山都尉孔宙的兒子,妥妥的名門之後 ,官家二代,所以,就有資格見到了梨子。
估摸著當時他也是第一回見到,畢竟,這種東西只能嘗個稀罕,不能當零嘴一樣,沒事就拿兩個解饞,也正是由於稀罕的緣故,孔宙就將幾個梨子擺在桌面,看看孩兒們的做法。
這個時候呢,孔融就脫穎而出了,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他: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只拿了一個小的,問孔融為什麼,孔融特別講到了一個「法」, 什麼法?孔家的看家本領禮法,具體是什麼禮法?儒學的精髓,八端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當中的孝、悌、禮,為什麼這麼說,從那段小故事當中就可以看出:
長者命,不敢辭,謂之孝;輒引小者,把大的留給兄弟,謂之悌;大人問話,回答得有理有據,謂之禮。
著重說明的是,其時孔融只有四歲,正是當今呼之為熊孩子的年齡,卻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表現得如此節制,一個讓梨就處處體現出了儒家的精髓。
古人讀書首重「修身」,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三等,無疑,孔融屬於上等,生而知之,並且還能將之融化到血液當中,成為下意識的行為。
孔宙有這樣的孩子,能不驚喜嗎,後人看到這樣的孩子,能不為之感慨並百般讚譽嗎,所以,孔融讓梨並不是小事,我們從中看到的是,小小年紀,在巨大誘惑面前,也能心地純正,並隨之體現出來的一種風度,而這種風度 ,別說現在,即便放到以後,也應該是十分稀缺的。
參考文獻:《詩經》、《三字經》、《世說新語》、《齊民要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