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了個梨,就能得到千古美名,這裡面究竟有什麼道理

2020-12-17 斯文卿相

後人常有疑問,孔融讓了個梨,就能得到千古美名,這裡面究竟有什麼道理。

關於孔融讓梨的故事,《三字經》上說:融四歲,能讓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梨讓出去,也因此為後人稱頌,但這裡的問題是,一個梨有什麼了不起,讓出去就讓出去唄,或者他就是為了討大人喜歡,從而得到更有價值的東西呢?

梨樹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現在,梨當然不是多稀罕的東西,市場上,大約幾塊錢就能買到,然而古代,尤其是孔融所處的時代,就不一樣了。

有關於梨,最早的記錄出自《詩經·秦風》:山有苞棣,隰有樹檖,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窪地裡生長著如雲的山梨。

據後世考證《詩經》成書於春秋,也就是說。春秋時期,人們才知道世上有梨這麼個東西,但還是野生,並未掌握種植的方法,導致到了漢朝,到了孔融所處的東漢,班固就在《漢書》當中說:淮北滎南河濟之間千樹梨,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班固

東漢時期,家裡有梨樹的人,那待遇就跟千戶侯一樣尊貴富裕了,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才在《齊民要術·插梨篇》中這樣寫:種者,梨熟時,全埋之。經年,至春,地釋,分栽之……

也就是說,到北魏前後,人們才掌握了種植梨子的方法,從此,梨子這種珍貴的水果,才像王謝堂前燕一樣,飛到尋常百姓家,乃至於我們現在見到,都不覺得有多稀罕。

梨子的經過大致如此,從發現到掌握成熟的種植技術,經歷了近千年的時光。從這個層面講,倘若孔融處在北魏以後,讓個梨應該不是多稀罕的事,也沒什麼可值得後人讚譽的。

但,在他所處的東漢時期,處在家裡有幾株梨樹就相當於千戶侯的年代是沒有比梨子更珍貴的東西了,

所以,孔融讓梨,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因為大人也拿不出比梨子更珍貴的東西。

讓梨

按說這樣的年代,這樣的水果,一般人是肯定享受不到,但孔融什麼人,孔子十九世孫,泰山都尉孔宙的兒子,妥妥的名門之後 ,官家二代,所以,就有資格見到了梨子。

估摸著當時他也是第一回見到,畢竟,這種東西只能嘗個稀罕,不能當零嘴一樣,沒事就拿兩個解饞,也正是由於稀罕的緣故,孔宙就將幾個梨子擺在桌面,看看孩兒們的做法。

這個時候呢,孔融就脫穎而出了,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他: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只拿了一個小的,問孔融為什麼,孔融特別講到了一個「法」, 什麼法?孔家的看家本領禮法,具體是什麼禮法?儒學的精髓,八端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當中的孝、悌、禮,為什麼這麼說,從那段小故事當中就可以看出:

長者命,不敢辭,謂之孝;輒引小者,把大的留給兄弟,謂之悌;大人問話,回答得有理有據,謂之禮。

著重說明的是,其時孔融只有四歲,正是當今呼之為熊孩子的年齡,卻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表現得如此節制,一個讓梨就處處體現出了儒家的精髓。

古人讀書首重「修身」,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三等,無疑,孔融屬於上等,生而知之,並且還能將之融化到血液當中,成為下意識的行為。

小孩

孔宙有這樣的孩子,能不驚喜嗎,後人看到這樣的孩子,能不為之感慨並百般讚譽嗎,所以,孔融讓梨並不是小事,我們從中看到的是,小小年紀,在巨大誘惑面前,也能心地純正,並隨之體現出來的一種風度,而這種風度 ,別說現在,即便放到以後,也應該是十分稀缺的。

參考文獻:《詩經》、《三字經》、《世說新語》、《齊民要術》等

相關焦點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文/陌上小雛菊孔融讓梨的故事咱們都聽過,《三字經》裡是這樣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樣的孔融,被大人們評定為聰明早慧,真是個知禮節、懂謙讓的好孩子。可是,讓我們回歸到事情本身。
  • 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式的」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是流傳千古的中國道德教育故事,講述的是孔融以各種解釋,把最大的梨讓給別人,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贏得了長輩的讚賞的故事。這讓我想起我的童年。假如讓我再回到童年,我將義無反顧地把每年過年長輩給我的紅包統統收下,把去親戚家做客時,桌上的零食任性吃完。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孔融於哥哥而言,是弱者,弱者沒有得到大梨的權利,所以大梨是哥哥的,孔融將梨給哥哥,應該理解為服弱,也不是謙讓。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麼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
  • 《三字經》十大典故之6:《孔融讓梨》融四歲, 能讓梨(文後故事引人深思)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有一天,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現在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吃水果的時候呢?是不是有哥哥姐姐的話,他(她)會拿大的,覺得哥哥姐姐就應該讓著他?是不是有弟弟妹妹的,會和弟弟妹妹搶大的吃呢?你們覺得這樣好嗎?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個大梨,卻因此搭上了性命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個大梨,卻因此搭上了性命文|小崔來說歷史在我國悠久的文化發展之中,出現了很多的優良傳統,像尊老愛幼、尊敬師長、珍惜光陰、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團結力量大等,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就受到的教育
  • 孔融讓梨中的孔融竟然死於不孝、謀反之罪?
    我們經常在小時候會聽到父輩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我們要懂得謙卑禮讓、尊重兄長的好品性,要知道孔融當時讓梨的時候才僅僅四歲,四歲的孩童都能做到如此的懂事,肯定與大人們每日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從此,孔融就被冠以仁孝的稱號,在他的身上孝、仁、勇、智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可是孔融最終卻是以謀反、不孝之罪被曹操處死的,這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 美國人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是在作秀,是虛偽的表現
    小時候,兄弟姐妹們之間爭搶東西時,父母總會拿一個流傳千古的故事來教育孩子們,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孔融讓梨」。孔融4歲的時候,同兄長們一起吃梨,總是拿最小的那一個,讓大人們十分不解。按照正常思維,小孩兒都想吃大的梨啊,為什麼他卻要選小的?
  • 孔融:讓梨算什麼,懟曹操才是我的專長……
    這句看似石破天驚的話被後來人議論了幾十年。其實這話實在沒有討論的必要,看看那些寫進歷史的人就知道了:司馬光砸缸,7歲;曹衝稱象,6歲;最牛的當屬孔融,他讓梨時,只有4歲。這些人後來怎麼樣,很少人知道,但是他們小時候刷的人品卻能讓一千多年後小學生都知道——這足以印證張大才女的睿智。
  • 「孔融讓梨」,到底是道德的閃光,還是教育的失敗?
    「孔融讓梨」,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最早在小學課本中學過,不過那時還小,並沒有深究。在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將「孔融讓梨」中體現出的溫良謙恭、長幼有序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來頌揚。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孔融讓梨的故事,每個中國人從孩提時代就知道了。這個故事沒有被《後漢書•孔融傳》記錄,它首次出現於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為《後漢書》做的註疏裡。李賢不僅是王子,也是優秀的史學家,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信度應該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融家傳》記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在回答父母「為什麼拿小個兒的梨」這個問題時,這樣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法當取小者」中的「法」字多翻譯為「規矩」,而這個所謂的「規矩」是什麼規矩?又是誰定的規矩呢?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了個大梨,卻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那麼,當年孔融讓梨的故事背後又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真相呢?孔融讓梨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孔融從小就非常聰明好學,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與兄弟們一起吃梨,盤子裡有很多梨,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要拿一個最小的呢?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就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 「孔融讓梨」是作秀還是美德,其為何在西方成了反面教材?
    能夠以德報怨,能夠包容他人的缺點,這為何被稱之為「美德」,因為人很難做到這一點,人要戰勝自己的私慾,難度之大,相信列位都深有體會。「孔融讓梨」之所以能夠進入到課本中,成為了一代代孩子的榜樣,就在於孔融小小年紀,便可以戰勝自己的私慾,將大的梨分給哥哥和弟弟。
  • 四歲就知讓梨的孔融,處死的原因真是不忠不孝?
    4歲時,他就能背誦很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非常喜歡他。有一天,正好是他祖父的六十大壽,家裡來了很多的客人。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尊重長輩,是做人的道理!"」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為什 麼會成為 西方 的反教材 ?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孔融 立刻 回答 :"因為 弟弟 比我小,所以我更應該 讓給他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當時,我的老師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我們謙虛,尊重哥哥,關心我們的年輕一代,這樣當我們長大後,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被別人所愛。
  • 「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教我們質疑?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事的解讀,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人說,孔融讓梨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讓梨的實質,是屈從暴力,並不值得學習;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為的是今後博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讓梨的實質,屬於功利主義,更不值得學習。
  • 孔融讓梨的真正原因,成人之後他不喜歡梨,而是喜歡這個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聽過,在最早的時候是一個家長講給我們聽,到了學校裡面老師也不斷的告訴我們這裡面的含義,故事當中講了一個叫孔融的小孩,在一家人團聚的時候,把最大的梨分給家中的長輩,而是自己最後分得了一個最小的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