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個大梨,卻因此搭上了性命

2020-12-17 小崔來說歷史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個大梨,卻因此搭上了性命

文|小崔來說歷史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發展之中,出現了很多的優良傳統,像尊老愛幼、尊敬師長、珍惜光陰、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團結力量大等,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就受到的教育。而我們又是作為一名禮儀之邦的接班人,當然也是要將這些優良傳統雷打不動的一直傳承下去的。不過一些有關於優良傳統的故事卻並非我們之前小時候實際學習到的那麼簡單。

「孔融讓梨」是我們從小學時候的啟蒙課本上都有的故事:一位名叫孔融的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在他四歲的時候,和眾多的兄弟們一塊在吃梨,然後他總是挑選最小的梨吃,有人問他為什麼會這麼做,他就回答說「我年紀小,食量小,按道理就應該拿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們吃」。也是因為他的這個回答,讓當時的眾多宗室長輩們認為他一定是一位不一般的人才,他的這個故事也是被廣泛的流傳了下來,還成為了我們一直都要學習的榜樣。

可是有關於他們長大之後的故事呢?聽說長大之後的孔融,果然是沒有辜負家中人的期望,當了官,修繕城圍,建立學校,推舉賢良,為當地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最終卻沒有一個好的下場。那麼他當時讓梨的那個哥哥呢?在孔融九歲的時候,有一個被當時官府四處追蹤通緝的犯人跑到了孔府門外,聽到敲門聲前去開門的正是孔融,他將此人放入了家中。

不過這些如果不被官府知道的話,是沒有什麼大事的,可是不湊巧的是,這件事被官府查到了,官府就要追究孔府之人的責任,當時包庇犯人的話,是會被看成是同犯,甚至還會有比犯人更嚴酷的懲罰。這件事情的罪魁禍首孔融由於年紀尚小,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家人就只能找到了小時候被孔融讓梨的那位哥哥,並以此讓他去為孔融抵罪。那麼結果都是可想而知的,那名犯人被處死了,這位吃了孔融一個梨的哥哥最終也是被處死了。要是知道最終會有這個結果,當初孔融的哥哥說什麼都是不會吃下這個會要自己性命的梨。

或許也是有人知道了他們後來的事情,才會將之前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延伸出來了一句「融四歲,讓哥梨,褒十六,還條命」。對於孔融的哥哥來說,也是很悲催的,自己明明什麼都沒有做,卻被孔融在背後推了一把。我們還應該知道的就是,孔融做這些也是沒有其他什麼心思的,可能是當時的年紀尚輕,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有關於小時候孔融讓梨的故事,依然是值得現在小朋友學習的。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了個大梨,卻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那麼,當年孔融讓梨的故事背後又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真相呢?孔融讓梨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孔融從小就非常聰明好學,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與兄弟們一起吃梨,盤子裡有很多梨,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要拿一個最小的呢?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就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孔融讓梨的時候雖然說「自己年齡小,按照規矩就該拿小的」,心裡想的卻不是這麼回事。他是該拿小的,是在搶不過比自己大的哥哥們的前提下拿的小個兒的梨,還得說是在哥哥讓著他的基礎上才能拿到最小個兒的梨,如果他的五位哥哥不懂事,或許,孔融連梨核都看不到。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文/陌上小雛菊孔融讓梨的故事咱們都聽過,《三字經》裡是這樣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樣的孔融,被大人們評定為聰明早慧,真是個知禮節、懂謙讓的好孩子。可是,讓我們回歸到事情本身。
  • 讓梨的孔融是個心機boy?融四歲能讓梨,背後真相令人大跌眼鏡!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作為弟弟卻把梨子讓給比他年長的哥哥,那個時候老師說孔融在小時候就那麼懂事,長大了之後一定不會差,孔融長大了一定會當一個好官。然而,大家聽過孔融讓梨之後的故事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孔融讓梨背後的故事吧!
  • 《孔融讓梨》成為西方的反教材?孔融讓梨是一種表現還是美德?
    《孔融讓梨 》為什 麼會成為 西方 的反教材 ? 孔融讓梨 是一種 表現 還是 美德 ?生命是一種 思考 ,漫長 而持久 。- -紀伯倫 。據傳說,某天 孔融 父親的朋友來探望 孔融 ,並帶來 一盤 梨子 ,父親 讓孔融 分給 兄弟們 吃,孔融 毫不猶豫 ,從梨子 裡挑出 一個 最小 的給自己 ,其餘 的按長幼 順序 分給 兄弟們 ,孔融 說:"我年紀 小,就該吃小梨子 ,大的留給 哥哥們 。
  • 孔融讓梨,讓還是不讓?
    圖片來源:網絡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我們都耳熟能詳,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說他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孔融把大梨讓給弟弟,說弟弟比他小,他應該讓著弟弟。孔融讓梨的做法也成了君子之德的表現。曾有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出題:「如果你是孔融,究竟讓還是不讓?」一個學生答:「不讓」,老師告訴學生:「你答錯了。」學生爭辯:「這是一道選擇題,我選擇不讓。」孔融於哥哥而言,是弱者,弱者沒有得到大梨的權利,所以大梨是哥哥的,孔融將梨給哥哥,應該理解為服弱,也不是謙讓。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三國志11的孔融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孔融4歲時讓了個大梨給哥哥,12年後哥哥卻還他一條命
    孔融4歲讓了個大梨給哥哥,12年後哥哥卻還他一條命。4歲就能讓梨的孔融,56歲為何被曹操以「不孝」之名處死?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見諸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等編著筆記小說《世說新語箋疏》:「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翻譯成現代語來說就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小夫子國學: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原 文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 孔融讓梨該不該學習?
    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這段話的意思我就不一一翻譯成白話文了,只說讓犁這一段:孔融只有四歲時,他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 世人皆知孔融四歲讓梨給哥哥,可是你知道他哥哥用什麼還給他了嗎
    《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其背後的典故「孔融讓梨」就更是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年幼的孔融把大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哥哥,自己吃小的梨。孔融也因為此事而名垂青史,相比之下,他的哥哥孔褒(也就是被讓梨的那位)名氣就小了很多。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的後續故事是什麼呢?
  • 「四歲讓梨」的孔融真實的一面——不禁讓人驚呼「人設崩塌」
    那麼,這位漢末大名士的性格和為人究竟如何呢?"融四歲,能讓梨……"這是《新三字經》中講的故事,說小孔融四歲的時候,吃梨的時候專挑小的,將大的讓給別人。那麼,孔融讓梨,大梨讓給了誰呢?讓給了他的哥哥,孔褒。
  • 孔融讓梨:他自幼讓梨,但因晚年不孝而亡,他的仁孝是裝的嗎?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個故事常常被用來教育孩子孝敬長輩。這個故事耳熟能詳,那麼大家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孔融為人究竟怎樣嗎?他的一生又是否如他兒時一般尊敬長輩呢?歷史對孔融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孔融讓梨」,自小便有中華傳統美德,是人們學習的典範;有人認為他違背人倫,不孝敬長輩,最後被殺罪有應得。同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評價差異這麼大呢?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孔融呢?孔融出生於書香之家,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先不說他品格仁孝如何,就說政治和文學方面,他就頗有見地。
  • 孔融讓梨的「騙局」,為什麼人太聰明也是一種病態!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這個故事一直為我們所津津樂道,流傳了上千年,並將其作為兒童教育的典型範例。《三字經》也明確記錄了「融四歲,能讓梨」。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內容如下:孔子的20世孫孔融4歲時,與兄長共食梨。孔融拿了最小的那個,人們問他原因,孔融答:「我是小兒,應該拿最小的。」這則故事經改編後收錄小學教材,意在培養小孩子的謙讓精神。寓意不錯,但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把真、善、美建立在一個可疑甚至虛假的故事上,它的說服力要大打折扣。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大眾解讀提到孔融讓梨,基本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作為謙讓美德來教育小孩子的典故。小時候,但凡家裡有幾個小孩子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會被搬出來作為教材!
  • 很多人知道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卻很少人知道後來哥哥讓他一條命
    孔融的名望很高,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畢竟很多人都是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的。孔融兄弟之間和諧友愛的關係流傳了一千多年。但是相對於"孔融讓梨"的其樂融融,孔融兄弟還有一件充滿血腥色彩,但同樣能夠證明他們的感情的事情。在"黨錮之禍"中,孔融的哥哥孔褒將命讓給了孔融。
  • 孔融讓梨給哥哥,哥哥用什麼還了他?最後曹操還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孔融4歲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清楚,大家都誇讚他懂的謙讓,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被寫入了《三字經》中,而《三字經》就是我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就流傳了開來。孔融4歲把大一點的梨讓給了哥哥,可是長大之後,哥哥卻用更加珍貴的東西還給了他,那哥哥到底用什麼還的他呢?而且孔融最後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出色的,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中被這些宦官搞得一團亂,皇帝昏庸無道,親近賢臣而疏遠小人,宦官的地位被捧得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