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208),字文舉,漢末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幾次辭謝了州郡的闢舉,於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後漢書·孔融傳》),開始步入仕途。因出任北海(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相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建安年間,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所殺。孔融生值漢室之亂,歷經桓、靈、少、獻四朝,一生「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終因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於當權者。然而孔融生性耿介,揚善嫉惡,不僅名重當時,「海內英俊皆信服之」,而且很受後人稱譽:「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那麼,這位漢末大名士的性格和為人究竟如何呢?
"融四歲,能讓梨……"這是《新三字經》中講的故事,說小孔融四歲的時候,吃梨的時候專挑小的,將大的讓給別人。那麼,孔融讓梨,大梨讓給了誰呢?
讓給了他的哥哥,孔褒。
悲催的孔褒孔大哥,就因為貪嘴吃了個大梨,結果被弟弟孔融騙去了一條命。
話說士大夫張儉,殺了大宦官候攬全家老幼之後,一徑逃亡到了曲阜孔家,上前敲門。開門的是剛剛9歲的小孔融,小孔融讓張儉進去,收容了他。
不久事發,官府來追究責任,說:雖然門是小孔融開的,可是他年紀小,不具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嗯,那個誰,他大哥孔褒,不是已經16歲了嗎?他以前吃過小孔融讓的大梨吧?那就這樣好了,這件事就算在孔褒身上吧,融四歲,讓哥梨,褒十六,還條命……於是莫名其妙的孔褒,就因為一隻梨,被官府拖出去,砍了腦殼。
這就是孔融讓梨的後續故事。
眨眼工夫,小孔融也長大了,出任了北海國相,也成為了士大夫。有一天他為父親舉辦喪事,要求當地的群眾都必須出來哭,死的又不是大家的爹,所以群眾們被迫來了,卻哭不出聲來。猜猜孔融幹了什麼?
孔融殺掉了一個在他父親墓前哭泣的人,罪名是不夠悲痛。
基本上來說,這就是士大夫的風格和德性。單以人性而論,他們絕不比太監更善良,反而在邪惡上別出心裁,富有創意。
在建安九年,軍閥袁紹之子袁譚率兵圍攻青州城,此時城內的守兵僅僅剩下了幾百人,形勢萬分危急。當時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內,為了維護自己「臨危不懼」的名士形象,其選擇故作淡定,飲酒作詩,拒絕上城督戰,令守城士兵又氣又惱。後來,在袁譚大軍攻破青州之時際,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護下悄悄地逃離了青州城,無情地丟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也是在這一次的戰爭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敵人殘忍殺害。
三國時期,孔融在北海為相,「效忠」曹魏政權,本應該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團結在以曹操為核心的「曹氏集團」周圍。然而孔融志大才疏,只會高談闊論,還偏偏總是對上級曹操出言不遜,架子十足。當時孔融憤憤地說:「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孔融又說:「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這樣的「毀三觀」言論,在當時那個封建的時代當然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故而曹操在得知事情緣由後,勃然大怒,加上孔融平時只會誇誇其談、弄虛作假,便下狠心最終殺了他。
此外,孔融還是一個喜歡詭辯的人。在史料《物理論》中有這樣的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管秋陽的人與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戰亂而結伴同行,因為沒有了糧食,管秋陽就對自己弟弟說:「現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們三人就一起死。」於是兄弟倆一起殺了這個同伴,吃了同伴並且最終活了下來。 這件事情遭到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強烈譴責譴責,而事後孔融卻對周圍人說:管秋陽愛惜父母賜予的身體,所以吃了同伴天經地義,由於只是一個同伴,不是什麼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如果像管仲吃了鮑叔,貢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而管秋陽吃的那個人,不過是一隻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沒什麼奇怪的。在孔融的思想裡:只有統治階級、官僚士族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普通老百姓生命的價值不如一隻禽獸!
孔融對生命的冷漠不禁讓我們再次回味「孔融讓梨的故事」: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很可能會欺負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強者佔大利益,弱者佔小利益,何來謙讓一說?要是孔融作為強者將佔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可是孔融最小,是弱者,必須忍氣吞聲。
後來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一切:孔融為了自己的名聲,可以毫不猶豫放棄妻子和子女的性命;孔融對父親母親沒有基本的感恩之心;視他人生命如同草芥。故而孔融又怎麼會真正地設身處地為自己的哥哥們考慮呢?
孔融讓梨,大奸若忠!有多少偽君子,由於善於偽裝再加上政治美化,搖身一變,成為了堂堂正正的「君子」。孔融這種才是中國歷史上不折不扣的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