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曹操下令將55歲的孔融處死,株連全家。罪名有「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孝行有虧」等多項罪名,其中第四項歸納起來可以稱做「父母無恩論」,意思是孔融曾經說過:「父親對於子女並沒有恩情,本意只是為了發洩慾望;母親生育孩子也只是像存放物體的瓶子,物體出來後,和瓶子就沒什麼關係了」。
這樣大逆不道的言論別說在當時「百善孝為先」的封建社會,就是放在今天也會被千夫所指。但我們可是在小學時就從課本上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那個從小就彬彬有禮、謙讓兄長的孩子長大後就變成了無親無情的冷酷小人了嗎?真實的孔融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01孔融的「惡行」
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孔融的「惡行」,孔融被當時社會所斥責的和被後人所詬病的原因一個是「父母無恩論」,也可以說是「親子無親論」、一個是「大逆不道」。對於「親子無親論」前邊已經提到過,而大逆不道的言論不止是關於「父母」的論述,還有他和禰衡之間的互相調侃。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復生」。這樣大不敬的言論在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思想的封建社會是必然被痛斥的。
那麼孔融真的說過這些話嗎?從各種史料的記載上來看應該是說過的。一方面是從曹操的角度來看,曹操雖然殺過不少名人,無論原因大小,都終歸是有理由的。曹操基本上不會編造罪名誅殺名士,楊修因為奪嫡之爭和擾亂軍心被殺,呂伯奢和華佗因被曹操懷疑謀害自己被殺,陳宮因為與曹操背道而馳後被捕之後決意赴死。
綜合起來就是,曹操殺人都是「講道理」的,如果對自己沒有威脅的話,即便再怎麼讓他難堪,他也不會隨便殺人。對於無關政局和軍事的人,即便有些影響力,曹操要麼置之不理,要麼也會儘量容忍。這一點從孔融的好友禰衡之事上就能看出,雖然禰衡一再羞辱曹操,讓他在眾人面前下不來臺,但曹操仍舊是按捺下殺心,甚至阻止張遼殺禰衡。曹操真的不想殺禰衡嗎?他心裡肯定非常想,但是曹操忍住了,就因為禰衡是天下名士,殺掉他會影響自己的名聲和氣量,日後難以招賢納士。
因此曹操才採用借刀殺人的方式把禰衡打發到脾氣暴躁的劉表那裡,雖然劉表也忍住殺心把禰衡推給了黃祖,以致禰衡被黃祖殺害。論身世,孔融是孔子後人;論名氣,孔融也遠超禰衡。能對禰衡百般容忍的曹操自然也能容忍孔融,除非抓住了確鑿的證據,有足夠的理由處死孔融。
但是即便「證據確鑿」也並不能說孔融是違反人倫、大逆不道之人,任何事情都要透過表象看其本質,這件事也一樣。如果從時代背景、政治形勢、孔融為人等多方面綜合梳理一下不難發現,孔融並非是不重倫理、不敬祖先、違反儒道的人。
02從史實看孔融的「孝道」
首先來看看孔融是否是一個不敬雙親,不尊兄長的人。
孔融的父親孔宙去世的時候,孔融剛剛十三歲。孔融非常悲痛,《後漢書》中記載其「哀悴過毀,扶而後起」,需要其他人扶著才能夠站立起來,州裡人都稱讚他有孝行。
在孔融十六歲的時候,孔融兄長孔褒的一位好友張儉被通緝時,跑進孔家躲避,當時孔褒不在,孔融力作主張收留下張儉。後來事情洩露後,雖然張儉得以逃脫,但孔融兄弟二人卻被抓捕入獄。官吏並不知道二人中是誰收留了張儉,難以定罪。孔融、孔褒以及他們的母親爭相認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獨自扛下罪行,郡縣官員不能決定,於是向朝廷請示,結果孔褒被判處了死刑。
這件事是孔融的罪名「殺兄弒母」的原因之一。不過究其本質,孔融在做法上並未不妥,即便是孔褒在家也會收留好友的。何況在認罪時,孔融也並沒有推諉責任,而是講清事實希望承擔責任。雖然最後被處死的是孔褒,但可以看出孔融家庭關係並非不和睦,兄弟之間並非感情淡薄。
在對家庭倫理的態度上,孔融反而比曹操更加透徹。這一點從子女的素質上就能看出,曹操打敗袁紹後,曹丕私自納袁熙的妻子甄氏為妻,孔融寫信給曹操嘲諷他。
孔融臨死前被抓捕時,被寄居在朋友家的一子一女卻不為所動,旁邊的人問他們為何不驚慌,兩人回答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結果兩人果然被抓捕,受刑時二人引頸就戮,面色不變。
從這些事跡中可以看出,孔融對家庭並非冷酷無情的。子女小小年紀也頗為懂事,面對死刑也能安然受之,在臨死前妹妹還對哥哥說,死後能夠得見父母,也是他們最大的願望。而曹操則把強娶敵人妻妾的「傳統」完整地遺傳給了曹丕,雖然曹操父子文採頗佳,但在品行上是不如孔融父子的。
03從時代背景看孔融
那麼既然孔融並不是無視孝道的人,為什麼他還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或許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可以窺見一些端倪。
東漢末年是一個混亂的時期,不僅僅是政局混亂,連思想都是「放浪不羈」的。雖然在當時儒家經學仍經是主流思想,文人們不敢直接議論朝政,清談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士子文人們一方面用「清議」的方式抨擊時政、褒貶人物,一方面向玄學思想靠攏,探究宇宙真理。他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超脫物外,這種名士風範被魯迅先生稱之為「魏晉風度」。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清談高手,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和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分別被曹操和司馬昭殺害,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對於兩人的死總結道:「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孔融作為清談初期的佼佼者,是極其狂傲和無畏的,他無數次頂撞曹操、反對曹操的政令。
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孔融為何會說出如此驚人的言論了。第一個原因就是「親子無親論」是關於道德仁義方面的解讀,意在表面父母將子女生育出來後更要教育、訓誡他們,否則父母和子女之間除了生理上的關係,還有什麼恩情存在。
第二個原因則是在藉此影射朝政,當時多個軍閥之間徵戰不斷,很少有勢力關注百姓的生活,梁啓超先生總結過各代的人口數量,三國時期的人口僅為東漢全盛時期的七分之一。民不聊生的社會背景下,孔融以父子關係隱喻君臣關係,君主或者當權者如果僅僅是統治了百姓而並沒有教化、保護他們,對於百姓來說統治者又有什麼恩情呢?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統治目的罷了。
《御覽》中記載了一個有關孔融的小故事,孔融擔任北海相的時候,在路上看到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哀悼自己的亡父,臉上卻沒有憔悴的神情,孔融就立即下令將這個人給殺了。雖然難以考究此事的真實性,但也能從側面看出孔融對「孝行」並非是反對的。
04孔融作品中的典故類型
孔融與禰衡以孔子和顏回互相調侃,是大逆不道嗎?從實際歷史上孔融看並非不尊儒術的,《後漢書》記載:孔融在北海為相期間,「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對待百姓,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善行,孔融也都以禮相待他們,幫助安葬沒有後代的百姓。正是因為孔融在北海期間的為政措施,當時的人以「孔北海」尊稱他。
從孔融的文學作品來看,在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一共使用典故有兩百多處,其中最多的來源於《史記》和《漢書》,其次則是《左傳》、《詩經》、《論語》、《尚書》等經書。可見孔融最喜歡的是以歷史為佐證,其次就是以儒家經書為主要的用典來源了。僅僅通過孔融和禰衡的互相調侃就說說孔融不尊儒術、有違儒道也太過牽強了。
再從孔融對待朝堂和皇帝的態度上看看孔融是否「不遵朝儀」、「大逆不道」,這裡可以從兩件事上可以看出孔融是否尊重漢室。第一件事是太傅馬日磾出使之事,馬日磾出使山東時被袁術輕視,奪走他的符節並強行讓他擔任自己的軍師。最終馬日磾嘔血而死,朝廷感其忠誠,準備用禮葬的方式埋葬他。孔融立即反駁道:「馬日磾奉天子的命令出使東夏,被扣留就不說了,還與袁術周旋那麼久。況且袁術犯上叛逆時日已久,按照《漢律》規定,與罪人來往三天,就應該知道情況了。皇上可憐馬日磾的忠心,不忍心追究他的罪過就已經是寬宏大量了,實在不適合加以禮葬了。」於是朝廷採納了孔融的意見。
三國歷史情景劇
第二件事是劉表不但不向朝廷進貢,還用君王才能使用的禮儀祭祀天地,這嚴重違反了一個臣子應該盡守的本分。朝廷準備把這件事昭告天下,孔融上疏請求隱瞞此事,維護朝廷的臉面。
這兩件事都可以看出禰衡在朝廷處於劣勢的時期也在盡力維護皇帝的尊嚴,而曹操、袁術、劉表等軍閥則恰恰相反,對朝廷陽奉陰違、置之不理甚至直接抗命已成常態。孔孟思想中本來就有任真尚實的一面,孔融只不過是在儒家思想相對解放的漢末,進一步釋放罷了。相比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來說,孔融對於聖人的調侃就完全不值得一提了。
05總結:孔融對傳統禮節的不重視是其任性求真的生活態度
不可否認,對於漢末的亂世來說,孔融是「才疏意廣」的。他的學問不在於謀劃政局,不在於行軍打仗。但他卻有著敢於和任何勢力作鬥爭的士氣,他侮慢權臣、毫不妥協。三國時期湧現出了無數智謀如神的謀士,也湧現出了無數武力驚人的將軍,但是像孔融這樣堅守文人氣節的卻不多。
孔融身上的確有很多的缺點,但曹操給孔融安置的罪名也過於「斷章取義」了。結合歷史背景、實際事例、文學作品,才能更清楚地評價一個人。「孔融死而士氣恢」,孔融死後,敢於直言針砭時政、抨擊權貴的文人就更少了。魏晉的文風逐漸向玄學發展,「清談」漸漸真地變成了「清談」。唐代大儒們呼籲提倡的「漢魏風骨」,從文風上崇尚個性、真實,從精神上則更加追求剛直不阿和求真尚誠的氣節。
參考資料:
1、《後漢書》
2、《御覽》
3、《漢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