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聽大人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孔融讓梨。據說,孔融的媽媽給家裡的孩子們買了一盤梨子,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年幼的弟弟先選擇,而孔融拋棄了大個的梨選擇小個的梨,當人們好奇孔融為何選擇小梨子的時候,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就此流傳了下來。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我們都熟悉這個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孔融,後來又經歷了什麼呢?
一、獻己為兄,爭相認罪
孔融是孔老夫子的二十世孫,家學淵博,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列「建安七子」之一。獻帝時出任北海相,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是保境安民的一方良吏。在少年時,兄長孔褒的好友張儉為人陷害逃奔孔融家中,適逢孔褒不在,孔融不明所以,暫時收留了張儉。張儉逃跑之後,州郡問責此事,孔融認為收留張儉的是他,理應他獲罪,而孔褒則認為罪在其身,據理力爭,孔融的母親也參與進來,三人爭相認罪,使得州府難以判決,上奏朝廷,最後孔褒被下詔判刑,而孔融因此聞名天下。
二、剛正不阿,得罪權臣
曹操攻陷鄴城時,屠殺百姓擄掠袁家婦女,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而在之後曹操北伐烏桓時,更是譏笑曹操「大將軍遠徵,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言語頗為傲慢無禮。孔融對曹操的作為愈加不滿,言辭激烈,但是孔融名重天下,曹操又不敢公然處罰他,但是曹操對他愈加忌憚。
三、慘遭誣陷,全家株連
曹操對孔融積累了滿肚子的怨氣,指示手下誣陷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而孔融弒母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是孔融曾經提出了「父母無恩論」,孩子僅僅是父母意外的產物,對孩子毫無恩情,自己有糧食,寧願給陌生人也不給父母。這讓發現此事的曹操欣喜若狂,變本加厲的宣傳此事,更是誣陷孔融此番行為無疑是弒父弒母之舉,於是孔融弒母的傳聞由此而來。曹操就此下罪孔融,數罪併罰,處以死刑,株連全家。
孔融真的存在弒母的情形嗎?其實不然,孔融名重天下,聲名享譽海內外,門下故吏遍及天下,但是為人剛正不阿,很容易得罪人,在當權者曹操的操作下,孔融負罪身死,謠言滿天飛,後世胡亂傳之,到我們的眼前已是面目全非罷了,而孔融的諸多行為,卻值得我們學習鼓勵。
小四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關注小四,帶給你更多有趣的歷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