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家喻戶曉,而他的其實事跡卻鮮為人知,更被傳有弒母之舉

2020-12-14 小四帶您看趣事

小時候,我們都聽大人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孔融讓梨。據說,孔融的媽媽給家裡的孩子們買了一盤梨子,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年幼的弟弟先選擇,而孔融拋棄了大個的梨選擇小個的梨,當人們好奇孔融為何選擇小梨子的時候,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就此流傳了下來。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我們都熟悉這個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孔融,後來又經歷了什麼呢?

一、獻己為兄,爭相認罪

孔融是孔老夫子的二十世孫,家學淵博,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列「建安七子」之一。獻帝時出任北海相,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是保境安民的一方良吏。在少年時,兄長孔褒的好友張儉為人陷害逃奔孔融家中,適逢孔褒不在,孔融不明所以,暫時收留了張儉。張儉逃跑之後,州郡問責此事,孔融認為收留張儉的是他,理應他獲罪,而孔褒則認為罪在其身,據理力爭,孔融的母親也參與進來,三人爭相認罪,使得州府難以判決,上奏朝廷,最後孔褒被下詔判刑,而孔融因此聞名天下。

二、剛正不阿,得罪權臣

曹操攻陷鄴城時,屠殺百姓擄掠袁家婦女,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而在之後曹操北伐烏桓時,更是譏笑曹操「大將軍遠徵,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言語頗為傲慢無禮。孔融對曹操的作為愈加不滿,言辭激烈,但是孔融名重天下,曹操又不敢公然處罰他,但是曹操對他愈加忌憚。

三、慘遭誣陷,全家株連

曹操對孔融積累了滿肚子的怨氣,指示手下誣陷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而孔融弒母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是孔融曾經提出了「父母無恩論」,孩子僅僅是父母意外的產物,對孩子毫無恩情,自己有糧食,寧願給陌生人也不給父母。這讓發現此事的曹操欣喜若狂,變本加厲的宣傳此事,更是誣陷孔融此番行為無疑是弒父弒母之舉,於是孔融弒母的傳聞由此而來。曹操就此下罪孔融,數罪併罰,處以死刑,株連全家。

孔融真的存在弒母的情形嗎?其實不然,孔融名重天下,聲名享譽海內外,門下故吏遍及天下,但是為人剛正不阿,很容易得罪人,在當權者曹操的操作下,孔融負罪身死,謠言滿天飛,後世胡亂傳之,到我們的眼前已是面目全非罷了,而孔融的諸多行為,卻值得我們學習鼓勵。

小四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關注小四,帶給你更多有趣的歷史內容。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大家小的時候應該都讀過三字經,在三字經裡面就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而裡面的融也就是孔融,就算沒有在三字經裡讀過這句,那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記載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通過孔融讓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但是最後卻背上了弒母的名號!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那孔融弒母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古流傳至今並且是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例子。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孔融四歲讓梨,小小的成名,從小就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
  • 老師為什麼不講孔融讓梨的後傳,孔融成人之後到底咋樣了
    但是卻沒有給我們講長大後的孔融是什麼樣的,其實孔融的結局不是特別好,具體人生軌跡跟搜史君一塊來了解一下吧:成名並非「讓梨」而是救哥哥孔褒(孔融的哥哥)朋友張儉因為觸犯了權貴,受到權貴的追殺,逃到了孔褒家裡,恰好孔褒不在家,孔融便收留了張儉,替張儉躲過一劫。
  • 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會走上弒母之路?其中緣由讓人心寒
    「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耳熟能詳的三字經,是我們小的時候都曾聽過的。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那麼為什麼會走上弒母的道路呢?漢獻帝遷都之後,徵兆孔融為少夫,每逢朝會,獻帝都會問其意見,一時間孔融在朝堂風頭極盛,群臣提議恢復「肉刑」,要用酷刑讓宗室百姓畏懼王法,而孔融站了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舊時,人們不分善惡,淳樸善良,是有了戰爭,政局混亂,百姓們才渙散不服,君王要有為君之道,就不需要要有酷刑」!由此可見孔融的仁慈和愛民之心。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的孔融品行竟然如此敗壞
    說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本中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後人的典範,說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的爸爸帶回來兩個梨,把孔融和哥哥都叫進屋內,讓孔融拿梨,孔融去拿了兩個中小的那個,把大的那個梨讓給了哥哥,爸爸問他為何選擇小的那個,孔融說,自己最小理應拿最小的那個梨,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
  • 「孔融讓梨」,到底是道德的閃光,還是教育的失敗?
    《世說新語箋疏》完整記錄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現在回過頭來看,不免覺得事情有悖常理。
  • 孔融讓梨?殺兄弒母?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孔融
    但我們可是在小學時就從課本上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那個從小就彬彬有禮、謙讓兄長的孩子長大後就變成了無親無情的冷酷小人了嗎?真實的孔融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一方面是從曹操的角度來看,曹操雖然殺過不少名人,無論原因大小,都終歸是有理由的。曹操基本上不會編造罪名誅殺名士,楊修因為奪嫡之爭和擾亂軍心被殺,呂伯奢和華佗因被曹操懷疑謀害自己被殺,陳宮因為與曹操背道而馳後被捕之後決意赴死。綜合起來就是,曹操殺人都是「講道理」的,如果對自己沒有威脅的話,即便再怎麼讓他難堪,他也不會隨便殺人。
  • 其實,孔融並不想讓梨
    文/陌上小雛菊孔融讓梨的故事咱們都聽過,《三字經》裡是這樣寫的:「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是這樣記載的:」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樣的孔融,被大人們評定為聰明早慧,真是個知禮節、懂謙讓的好孩子。可是,讓我們回歸到事情本身。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孔融讓梨」是一個千古騙局?
    「孔融讓梨」是一則歷史故事。「孔融讓梨」會不會也是一碗「假雞湯」?必須要說明,「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存於正史。唐朝高宗之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引用了《融家傳》的一則故事,也就是「孔融讓梨」。《融家傳》是本什麼書,何人所作、何時成書,現在無人知曉。只從這名字看,是孔家後人所修的家傳。這種家傳,沒有權威性。那麼從孔融的事跡看他有沒有可能讓梨呢?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卻沒人知道他最後因不孝獲罪,還害死全家小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用孔融讓梨這個例子來教育我們要友愛兄弟,懂得謙虛禮讓,也因此讓我們記住了孔融這個名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長大之後都做了什麼,下場如何。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為什麼最終被曹操滅三族?陸遊千年後給出答案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神童孔融4歲時,父親的朋友來串門,帶來了一些梨。客人們同意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於是,孔融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把最大的留給了父母和哥哥。當父親問為什麼只留下最小的梨時,孔融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應該取最小的。」但誰也沒想到,孔融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 孔融四歲就懂得讓梨,但你知道長大後的孔融嗎?難怪老師從來不說
    《後漢書·孔融傳》中《融家傳》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是家喻戶曉,那長大之後的孔融又成了什麼樣子呢?
  • 孔融讓梨之後,因不孝被殺?
    孔融讓梨的故事,每個中國人從孩提時代就知道了。這個故事沒有被《後漢書•孔融傳》記錄,它首次出現於唐代章懷太子李賢為《後漢書》做的註疏裡。李賢不僅是王子,也是優秀的史學家,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信度應該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 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
    導語:歡迎大家來到歡歡的小屋,東漢末年孔融讓梨,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哲理。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這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事情主要發生在東漢末期,孔融家裡一共有七口人,孔融排行老六,年僅七歲。在父親拿出的梨大小不一樣,他就拿了最小的梨。他說,哥哥比我大,應該拿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作為哥哥應該讓著他。相親父老就要都快贊孔融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成為了一個遵守倫理的故事。
  • 小夫子國學: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原 文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 「讓梨」害死了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後漢書·孔融傳》不載,唐代李賢注引《融家傳》曰:(孔融)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這個故事,早先多用來教育兒童要對父兄「孝悌」,所以《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現在則一般被用來教育兒童要學會謙讓。
  • 孔融是讓梨的君子還是殺母的惡徒,大家千萬不要被矇騙
    孔融自從在我們的眼裡出現之後就是讓梨的謙謙君子那時還是個孩童的他,可以主動讓出大個的香梨給其他小朋友不得不說,是個很了不起的小朋友流傳千古就不會感到意外了但是,這個千古流傳的佳話最近卻變了味在一些自媒體的渲染下一個自古謙遜禮讓的典範
  • 孔融讓梨讓的是梨嗎?國學經典告訴您答案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三國志11的孔融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
  • 都說孔融是神童,其實他女兒更厲害,一句話嚇得曹操趕緊把她殺了
    孔融,作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繼承了先人的智慧,從小就被人稱為神童,尤其是小小年紀就因為讓梨一事而家喻戶曉。不過這樣的一個才子,卻也逃脫不了被曹操誅殺的命運。據史料記載,曹操在誅殺孔融的時候,竟然連他的兒子和女兒也一起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