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如題,是一篇經驗分享貼。大致框架如下:
1、什麼樣的鉛筆、橡皮和耳塞價值4040元?
2、為什麼學英語(或語言/其它東西)?
3、你的英語航海地圖(目標/目的,起點和終點)
4、考試VS學習(分數VS能力)
5、我的備考經驗
其實,在收到分享雅思考試經驗的需求後,已經過了有好幾個星期了。我回想了去年備考雅思以及更早之前參加託福、GRE考試和學生時期英語學習的經歷,對評價系統(考試)、英語(語言)學習或更核心的何為學習等有了一些不成邏輯的思考。因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花費精力,希望通過上面這個混亂框架和下文,能少走些坑,更加有效行動。
2019年,一場雅思考試(學術類)的報名費是2020元人民幣,有筆試和機考兩種形式。2019年我考了兩場機考,一場12月20日,一場12月30日。機考時,會給每個考生發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和一副3M耳塞,然而,根據我的考場經驗,除了耳塞,鉛筆和橡皮基本用不上,只能拿回家當紀念品,還是不便宜的那種。
去年雅思備考期間,一個朋友把他買的英語線上一對一課程給了我用。在平臺上,我可以根據我的時間和需求,預約不同的外教老師,進行約半個小時的口語交流。我總共上了大概二十多節課,每堂課的老師幾乎都不一樣。
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因為不是固定的老師,所以每次都要花一些時間來做自我介紹,我總會被不同的老師問到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學習英語?
一開始,我覺得這個問題很荒謬,對一個接受公立教育的中國人來說,這還能有什麼為什麼,英語是必修科目,都要學,根本不需要思考為什麼。後來,我覺得不對,我現在已經是學生了,那我為什麼還在學習英語?
學生時代,能吃苦,記憶力也好,因此英語成績還不錯,但你要問我喜歡英語嗎?我只能說無感。畢業後,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是絕對不會再繼續主動學習英語的。進入到真實的英語應用環境後,如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直接溝通或者查找、分享多維度的信息,我才開始慢慢地意識到學習英語(或者語言)的用處和樂趣,也很現實的面對了學校教育在實際應用中脫軌,反而有了更強的動力去主動學習。
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這個思維轉變的過程是很有啟發性的。因此,相比「怎麼在一場語言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為什麼學習一門語言」反而是更值得優先關注和思考的基礎問題。
將參加一場語言考試當作一次航行,為了不迷失在茫茫大海中,你需要一副清晰的航海地圖,從哪裡出發,要去向何方,你擅長什麼航海技巧,你的設備如何,你的時間周期多長等。花一些時間做梳理,儘可能多的了解自己。
雅思、託福等國際性的語言考試,主要是為有去海外求學、工作或定居等需求的人士服務的,不同的需求對應不同的考試的類型(學術類/培訓類)和分數要求。所以,如果你不是有錢有閒,可以隨便付個2170元(2020年,雅思學術考試費用漲價了)去考試,建議首先清晰自己的目的,是要去學習的,就趕緊看學校的語言要求,明確最低分數要求以及接受的語言考試類型。
以申請海外學校為例,學校一般會有最低語言成績要求,比如雅思7分或託福90分,達到即可,不設上限。但你知道,從小身經百戰各種考試的我們,很容易有隻要有考試就要考高分的下意識競爭行為,恨不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刷分,考了7分不滿足,一定要考8分。有錢你可以去刷分,但我會更建議你去打破這種高分迷思,還有其它更值得花精力去磨練的地方。
有了目標分數,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評估自己距離達到這個分數的能力水平是怎麼樣的。我覺得雅思考試等語言考試挺好的一點就是將應用語言的四種能力聽、說、讀、寫分別計分,而且提供了不同分數段所對應的語言應用能力是怎麼樣的。以我去年兩次雅思成績為例:
很容易能看出,我需要在寫作和口語上做更多的系統性學習,而我的聽力和閱讀能力基本OK了,只要保持一定的訓練頻度就可以了。了解自己語言應用的真實水平,不僅能幫助我們針對弱點來提升整體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給我們潑涼水,不會瞎想什麼8分,8.5分。
網絡上有很多平臺,如BBC,或者語言考試的模考軟體,都可以提供測試服務,可以找找看。
一提考試,很多人都會發怵,又是語言考試,一想到有好幾千個單詞要背,立馬頭就大了。我以前也這樣,但經過去年兩次雅思考試後,我對標準化考試不再那麼牴觸了。
雅思等語言考試都會有一本官方指南(OG,Official Guide),裡面會詳細介紹這個語言考試是怎麼樣的一種考試,每個能力模塊(聽說讀寫)分別考察什麼能力,會有什麼題型,這些題型一般怎麼答,以及怎麼針對複習等。
OG非常有用,它詳細地分解了語言考試這場遊戲的設計邏輯和規則,你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熟悉邏輯和規則,評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儘可能多的適應性訓練,在考試時,在限定時間內,通過儘可能多的關卡,拿到儘量高的分數。
我以前不愛看OG,覺得很囉嗦,我去年花了時間研究OG,發現帶來的結果更好,也稍微想通了那段時間看到一本講如何學習的書。那本書研究了很多在標準化考試中獲得高分的人,通過分析他們的學習方法,總結了一些高效學習的共同規律。
學生時期,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記憶信息而不是有機地學習知識,我們只將一個一個的信息記在了腦子裡,並沒有去加工、去聯結、去發現異同,形成知識網絡,找到邏輯規律,因而標準化考試的分數會時高時低,因為記憶是有時間限度的。
所以,去年備考期間,我改變了我以往的複習方式,不是抱著字典背單詞,而是去了解詞根、詞源;不是去背萬能句式,而是去了解基本的語法結構;不是去背口語1000句,而是去了解發音規則。這些過程會比直接拿著字典、資料、聽力狂練更花費精力,但屬於磨刀不誤砍柴工,是不能跳過的必經階段。
OG(劍橋雅思考試官方指南)、《語言學概論》
聽力:NPR News,NPR Politics,扇貝聽力(劍橋雅思聽力全真試題)
口語:阿卡索(9-12月雅思口語預測)、雅思哥(口語題庫)
閱讀:劍橋雅思真題5、9、10、11、12,扇貝單詞(雅思閱讀高頻詞彙)
寫作:十天搞定雅思寫作、https://ielts-simon.com/
40天左右,期間還做著一些兼職及其它事情
花了2/3的時間在聽力和閱讀上,口語和寫作沒有充分的時間練習,一開始也沒有很用心去規劃這兩個部分。
聽力的話,主要是每天早上聽NPR的兩個播客,大概30分鐘,中午做飯或休息的時候,聽一個Test,約30分鐘,傍晚做完兩個聽力Test後,再根據錯題情況再對字幕聽一遍。雅思的聽力考試不同於託福考試,除了選擇題,還有很多填空題,需要準確無誤地將很多基礎單詞拼寫出來,增加了記憶單詞的難度。
閱讀前期不限時間連做3篇(一個Test),對完答案後,根據錯題情況,精讀文章,查生詞,理解句子和結構,分析問題類型和錯題原因,基本上需要一個白天,同時配合每天記憶適量的核心詞彙。十幾天後,根據總結的經驗,定時完成一個閱讀TEST的練習後,再查看錯題,重點在熟悉和應用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提高速度和正確率。
口語主要在阿卡索上跟外教老師練習,但有很多問題。首先,老師來自東南亞地區,口音較重;二來,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差距大,不能很好的提供雅思口語考試模擬後的反饋;最後,這個平臺的學習資料是傾向提供模板,不太靈活和有趣。但問題之外,對很久沒講口語我來說,還是可以訓練一些語感的,另外視頻教學也能提前模擬線下雅思口語考試一對一場景,減少緊張。雅思哥這個APP有一個匯總所有口語考題的題庫,我考試前一個星期看了所有的題目,做到基本了解有什麼,心裡有個底。
寫作的話,主要看了《十天搞定雅思寫作》,看書名就知道,我是在抱佛腳了。雖然這本書也拆解了一些邏輯,但短期想飆升寫作能力是不可能的,我的目標是考個不太難看的分數。書之外,花了幾天時間看https://ielts-simon.com/這個網站,這是前雅思考官西蒙做的網站,教大家怎麼考雅思,我重點看了寫作部分,跟書一樣,也很系統和邏輯的講解,但短期速成不了,其中關於寫作的思路還是挺有參考價值的。
除了以上,還買了一個線上語音課,叫做「撕掉單詞語法書,用學母語的方式學好英語,告別死記硬背」,一看課程名,你就知道我是多麼不想背單詞,才會想從根本上去了解單詞。課程也還是有一些收穫的,但仍舊是需要花時間慢慢地練習才行。
到這裡,我的經驗基本上分享完了。但就如同小馬過河的故事一樣,水深水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驗,同理到考一場語言考試或者學習,適合我的並不一定適合你,你可以看一看我走過的坑,結合自己的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趟過那條河。
要說我最想分享的經驗就是:一、不盲目行動,先充分了解自己和面對的遊戲的邏輯和規則;二、質量優於數量,參考資料不宜多,找到最核心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破解它;三、資料不一定要買,有些資源網上可以找到電子版,紙質的資料可以問問周圍朋友有沒有,要買也可以考慮二手書。一次性使用的東西就儘量不要再造成浪費了。四、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長期保持訓練的,有耐心,慢慢來~
有反省的學習帶來自由。
以上。
非常感謝王瓊、小葉、慧怡、綠在我備考期間給與的各種支持,諸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