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喜歡說差不多,就那樣。
問他學習咋樣?
差不多,就那樣。
父母做了一桌好菜,問他口感如何?
仍然回答: 差不多,就那樣。
回答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差不多,到底差多少?
就那樣,就那樣啊?
標準模糊,讓小胖父母很抓狂。
呵斥小胖,差不多就是差得多,就那樣就是死不咋樣。要求小胖以後要注意口頭禪。語言就是人生啊,這個道理,小胖的父母懂,小胖還不懂。
標準模糊,導致小胖的生活也馬虎。
經常丟三落四的。
父母天天在小胖耳朵邊備誨。
不管用。
找我討教說法。
讓小胖幹一點苦活累活唄。一到具體行業中,就容易樹立標準。
記得我有小胖那麼大的時候,父親就經常帶著我下地幹活。當時小,不會幹啊,父親就手把手教了一回。
記得當時是給棉花追肥。
肥料離棉株遠了沒作用,放近了又怕燒壞棉株。到底該放多遠?父親只示範了一遍就去忙其他活了。
自己放幾把肥料,回頭還得看看和父親教的距離是不是有出入。慢慢總結髮現,肥料要放在離棉株一個拳頭遠的地方就合適。
是不是很合適?咱心裡也沒底。
生怕放近了燒壞棉株。又怕放遠了失去肥效。直到幹完活,父親過來檢查,表揚我善於觀察,善於總結,一顆懸著的心才放到肚子裡。
說這幹啥?
說這個是想證明,標準的重要性。
哪怕你自己定的標準呢,也比沒有強。
想要娃娃在腦子裡有標準意識,得敢於放手讓娃大膽試大膽闖才行。不讓試不讓闖,指望苛責呵罵在娃的心裡建立不起標準來。
標準,在一個人的成長當中太重要了。
在小孩子心目裡樹立標準意識,真的可以把孩子培養成一代工匠。
歷史學家施展先生最近曾做了一個調查,中國製造一直處在低水平競爭維度,實際上跟「工匠人才」的缺乏密切相關。
說明啥?
咱們工人的標準意識太低。
施展老師曾跟一個口罩廠的老闆座談。老闆告訴說:「做防護口罩需要熔噴布,而高端的熔噴布基本都在韓國生產。」
施展老師不解。
問:「高端和不高端的區別在哪?」
老闆說:「熔噴布有一個很重要的工序叫駐極,就是讓熔噴布帶上淨電荷,帶電前和帶電後,口罩對病毒的吸附能力能差出一倍多,所以駐極工藝對於熔噴布的品質十分關鍵。
韓國做出的熔噴布,淨電荷的存留時間比咱們做出的熔噴布高出一個數量級。」
施展老師很吃驚,
這難道是因為設備的差異?
老闆說不是,設備都是一樣的。
關鍵在於工人的手藝。
一樣的設備,不一樣的手藝。
做出來的東西是不同的。
說明咱們工人對標準的要求沒人家高。
這就好比新東方廚師學校畢業的人,同樣的照著菜譜炒菜,味道是不一樣的。
這背後的區別,就叫「手藝」。
這種「手藝」,學校是教不了的。
得靠長時間的積累和悟性。
施展老師把這個稱為「隱性知識」。
中國製造距離高端製造,很多時候,不在於設備和技術,就是缺的這種「隱性知識」。
要培養出這個能力,沒有別的辦法,需要穩定的「工匠人才」隊伍,以及足夠多的製造產業和長時間積累。
日本韓國,都是這麼過來的。
施展老師的結論是,中國距離製造強國,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要想成為真正的經濟強國,不能依靠炒房地產、炒金融、吹IT泡沫,而是需要務實精神,通過腳踏實地、培養紮實的實業做支撐。
我的結論是,作為個體,一定要在成長的路上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在觀念裡有了標準的概念和框架,做事就一定能認真起來。
做事認真和馬虎,區別會很大。
尤其家裡有小娃娃的,一定要引導好。
皇天不負有心人。
你認真了,自然能長久得到這份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