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先檢查一下上一節課老師交給你們的任務完成得怎麼樣吧。」
「李曉明,你知道什麼是自然數嗎?」
「自然數就是表示事物的件數、個數、只數、斤數等等的數和表示事物的次序、順序的數。」
老師再次複述,強調記憶。
「何必問同學,你來說說有哪些是自然數吧。」
「以前我們學到的奇數和偶數都是自然數。比如,0、1、2、3、4、5……80等等,是一個由很多很多數字組成的數字集體。」
「同學們說說,是不是?」
「是!」
老師再次複述,強調記憶。
「那麼,哪位同學來說說自然數是怎樣發揮它們的作用的?」
「老師,我來說。自然數是通過運用各種不同的數學方法發揮它們的作用的。比如,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等。」
老師再次複述,強調記憶。
「下面請同學們把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運用的符號,即加號、減號、乘號和除號寫在題板上,再亮出來給大家看。」
學生全都迅速完成並展示。
「很好!同學們,我知道同學們都已經知道寫1了,是不是?有幾種寫法,知道嗎?」
「知道!有兩種。」
「那麼,同學們寫寫看,看誰寫出的1(或一)更美觀好看,好不好?」
「好!」
大家紛紛在題板上書寫,且個個都寫出了不同的1和一。
老師讓大家亮出題板,並要求相互觀看,比較,討論,然後各自說說誰寫的1和一更加好看美觀一些。
而後,老師給予了以表揚為主的點評。
「同學們,你們可知道1除了這兩種寫法,還有別的寫法嗎?」
「不知道!」(應該是一般都不知道)
「老師告訴你們,大家寫出的不同的1和一,實際僅僅是數學寫法1和語文寫法一的兩種基礎寫法而已,而除了這兩種基礎寫法卻還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寫法。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數學1的藝術寫法吧。」
板書:
「同學們,這些都是數學1的藝術寫法。其實,每一種寫法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圖形了。這個圖形無論是單獨書寫(畫)出來,還是在某個圖案中顯現出來,只要讀者能夠讀出1的意義來就行。」
「大家在題板上學著老師寫寫這些1吧。另外,同學們也可以寫出自己所想到的那個藝術的1來。」
學生紛紛饒有興趣地書寫。
很快,人人展示,結果令人鼓舞。可以看到若干同學都有自己的不同寫法。
老師點評表揚模仿書寫,特別鼓勵創新寫法。
「同學們,大家知道一加一等於幾?」
「知道,一加一等於二!」
「可是,同學們,在實際生活當中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哦!還會等於一呢!信不信?」
同學們疑惑而不回答。
「下面讓我給大家做幾個小遊戲好不好?」
「好!」
只見老師拿出一坨大膠泥,將它分開為幾坨小膠泥。然後左右手各執一坨小膠泥,並緩緩地放在一個同學的題板上,問道:「同學們,剛才老師的左手拿著幾坨膠泥?」
「一坨!」
「右手拿了幾坨?」
「也是一坨!」
「好!大家看好了,現在我把它們放在小明的題板上了。」
接著,老師左右手再次分別拿起兩小坨膠泥向學生展示並強調兩個一小坨。繼而舉起右手問道:「同學們,我的右手拿著幾坨膠泥?」
「1坨!」
「好。我把它用1寫下來,再放到小明的題板上。」(板書1)
老師再舉起左手問道:「同學們,我的左手拿著幾坨膠泥?」
「1坨!」
「好。我又把它用1寫下來,再放到小明的題板上。」(再板書1)
繼而,在兩個1之間添上一個加號「+」,並把小明的題板舉起來問道:「同學們,看看,這是不是1+1呀?」
「是!」
「好。這就是1+1,也就是1坨小膠泥加上1坨小膠泥。那麼,這個1+1等於幾呢?同學們看好了,現在我就把這兩坨膠泥加起來,結果會怎麼樣呢?」
只見老師緩緩地把兩坨膠泥合在一起,再一捏。問道:「同學們現在老師的手裡有幾坨膠泥?」
「1坨!」
「是1坨嗎?」
「是!」
「為什麼是1坨呢?原來不是有兩坨加起來嗎?1坨加上1坨應該等於2坨呀?這不是1+1等於1了嗎?1+1不是應該等於2嗎?」
同學們一個個疑惑不解。
接下來,老師拿出來三隻杯子和一隻壺。杯子有兩隻小點,一隻大點。同學們心想:壺子是不是裝滿了水?果不其然,老師從壺子裡倒出水來,盛滿了兩隻小點的杯子。然後問同學們道:
「同學們,老師在這裡盛了幾杯水?」
「兩杯水。」
「對,盛滿了兩杯水。」與此同時,老師把兩杯水拿起來,一杯一杯地給大家展示,並反覆強調這是兩個一小杯水。又在黑板上寫下兩個&39;1』就表示那兩個一小杯水。隨著,老師提醒同學們看好了:
「現在,我要把這兩小杯水加起來,倒在這個大點的杯子裡,結果會怎樣呢?」趕巧的是兩小杯水倒在一起,卻正好裝滿了那隻大點的杯子。便又問同學們道:「這是不是一杯水加上一杯水,還是等於一杯水呀?」
「是!」
「這是不是一加一還是等於一呀?」
「是!」
「可是,為什麼在幼兒班老師教你們的一加一總是等於二呢?」
同學們一個個疑惑不解。
「同學們,老師告訴你們呀,在生活中不僅是一加一會等於一,而且很多個一加起來,還會是等於一呢。」隨即,從上衣口袋裡摸出一個又一個的小石頭來。他就那麼一個又一個地摸出來放在講臺上,直到上衣口袋裡再也沒有小石頭。一會兒的功夫,同學們已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個小石頭放在講臺上了。老師又再次提醒同學們看好了。
只見他在又一個一個地把小石頭拈起來,再一個一個地分開放著。便問同學們道: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講臺上放著多少個小石頭嗎?」
「不知道。」
&34;但是,我敢說先前能說出石頭數字的同學是肯定會知道的。不過,在這裡我們也可以不用這位同學所說出的數字來回答。」
「那麼,還可以怎麼回答呢?」
同學們一個個都是疑惑而期盼的眼神。
「告訴大家吧。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把這一個又一個加起來放在一塊的這些小石頭叫做一堆小石頭,或者叫做一堆石頭。」
「也就是說啊,一個加一個,又加一個,再加一個,還加一個,很多的一個一個加起來就等於一堆。同學們說說,這樣的一加一,加一,加一,還加一,很多個一加起來,是不是還是等於一呀?很多個一加起來,」
「是。」
「可是,為什麼在幼兒班,老師教你們的一加一總是等於二呢?」
同學們更是一個個疑惑不解。
「同學們,別急,讓老師告訴你們。」
「同學們,告訴大家,剛才我們看到的一坨膠泥加上一坨膠泥還是等於一坨膠泥;一杯水加上一杯水還是等於一杯水;很多一個一個的小石頭加起來,又等於一堆小石頭。這就正好是我們實際生活當中的一加一。這樣的一加一,結果確實是可以等於一的。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數學。不過,這個一加一跟我們在學校課堂上學習的數學(或叫科學)的一加一是完全不一樣的。數學的一加一肯定是等於二的。為什麼呢?大家想知道嗎?」
「想!」
「很好!同學們確實很想知道的話,就希望同學們從今往後努力讀書,努力學習數學。等你們的數學學好了,就什麼都知道了。」
最後,布置大家兩個任務。
一、請同學們回到家裡,考考你們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首先問他們一加一等於幾,再問他們一加一是不是可以等於一。如果,他們不相信一加一會等於一的話,你們就像老師一樣做給他們看。證明生活中的一加一是可以等於一的。
二、想一想,試一試,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可以做到一加一還是等於一的。
下課了。
夢醒了。
此夢境之授課,對於孩子積極思維的培育成長必有事半功倍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