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十大亮點
1、 再次強調非專業施救者儘早啟動心肺復甦( CPR) 的重要性。
2、 重點突出腎上腺素早期給藥: 腎上腺素可提高自主循環恢復( ROSC) 和生存率。
3、 實時視聽反饋: 按壓深度和回彈音頻反饋可使院內心臟驟停( IHCA) 出院生存率提高 25%。
4、 CPR 質量的生理監測: 可行情況下使用動脈血壓或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 ETCO2) 等生理參數來監測和優化 CPR 質量。
5、 不支持雙重連續除顫: 尚未確定雙重連續除顫對頑固性可電擊心律的有用性。
6、 靜脈通路優先於骨內通路。
7、 心臟驟停恢復自主循環後救治和神經預測: 再次確認了《 2015 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血管救治與復甦指南更新》 中有關低血壓治療、 進行氧濃度
調整以避免低氧血症和高氧血症、 癲癇發作的檢測和治療以及目標體溫管理的建議。
8、 康復期間的治療和支持。
9、 施救者分析總結。
10、 孕婦心臟驟停: 孕婦患者更易發生缺氧, 在孕婦心臟驟停復甦期間應優先考慮氧合和氣道管理; 由於可能干擾孕產婦復甦, 在孕婦心臟驟
停期間不應進行胎兒監測; 建議對心臟驟停復甦後仍然昏迷的孕婦進行目標體溫管理; 對孕期患者進行目標體溫管理期間, 建議連續監測胎兒
是否存在並發心動過緩的可能性。
( 來源: https://www.sohu.com/a/428237624_456062)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國全科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