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新館鎮館之寶完整出土 乾隆御碑重量近40噸

2020-12-20 搜狐網

  首博新館鎮館之寶找到最後一個配件——碑頂

  乾隆御碑今天完整出土

  

  本報訊(記者張卉) 隨著今天著名的乾隆御碑最後一個配件———碑頂的出土,這座由大小底座、碑身、方形碑蓋和碑頂共5部分構成的完整御碑得以還原本來面目,不日將作為首都博物館新館的鎮館之寶向市民展出。今天上午,首都博物館的相關領導再次來到現場探寶。

  自去年11月市文物局利用探地雷達在先農壇北門以東一企業辦公室地下發現了用滿漢文字書寫的《乾隆御製皇都、帝都篇》御碑後,掘進工作至今已經陸續進行了5個月。

  「你們快來看看吧,原來挖出碑身的辦公室裡又挖出來一個新的東西,漢白玉的,在樓上就能看到!」昨天上午11時,記者接到熱線電話立即趕到現場。北京市文物局古建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挖掘碑頂,記者發現,碑頂埋在地下30多釐米處,碑頂剛剛被挖出一角,露出來40餘釐米長,角上覆蓋一層黃土,圖案花紋尚難以辨認。發現碑頂的地方位於原來碑身處以北3.2米處,完全是古建公司的挖掘人員憑藉經驗和運氣發現的。「挖出碑身後,我們沿著碑身埋藏處向北挖了一個寬2米、深40多釐米的槽,3月31日突然發現了這個碑頂。」現場指揮挖掘的蔣先生對記者說。

  去年11月12日,本報曾經以《雷達探出乾隆御碑》為題,報導了這塊乾隆御碑在北京一家企業的平房辦公室地下被離奇發現的消息。今年3月23日,本報又對「拆掉辦公室挖出乾隆御碑碑身」的進程進行了追蹤報導。當時,御碑的須彌式碑座也在附近被發現,而石碑的碑頂尚未被發現。據史料記載,《乾隆御製皇都、帝都篇》御碑有5米多高,碑頂為四阿頂,碑身四周刻有遊龍,碑文為乾隆御筆《皇都篇》、《帝都篇》,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碑座為束腰須彌座,刻有天馬、蓮瓣紋飾,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昨天下午4時,記者獲悉,該碑頂已經挖出四分之三。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側躺在地上,兩角朝上、兩角衝下的大體面目。昨晚收工時,碑頂下面已經被挖空,今天搭上架子後將用鐵倒鏈將它拖上來。「最遲晚上能拖出來。」蔣先生說。

  蔣先生對記者描述:「估計較小的底座有6噸多重,較大的底座至少7噸,兩個座搭成一個須彌座,上面就是18噸重的碑身,再上面是6噸多重的方形碑蓋,最上面是2噸多的碑頂,你算算這個大傢伙能有多沉吧。」粗粗一算,這個「寶貝」的重量已將近40噸。

相關焦點

  • 乾隆御碑碑頂出土 首博新館鎮館之寶將完整呈現
    本報訊(記者張卉)隨著今天著名的乾隆御碑最後一個配件———碑頂的出土,這座由大小底座、碑身、方形碑蓋和碑頂共5部分構成的完整御碑得以還原本來面目,不日將作為首都博物館新館的鎮館之寶向市民展出。今天上午,首都博物館的相關領導再次來到現場探寶。
  • 棲霞山首次出土完整乾隆御碑 描寫玲峰池景色
    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到過棲霞山,尤其是乾隆皇帝對棲霞山鍾愛有加,他六次南巡,六次到棲霞山,題字描寫棲霞山各名勝的詩詞有119首,書寫楹聯、匾額50餘副,立碑多通,但對於在棲霞山究竟有多少塊乾隆御碑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只知現存較為完好的乾隆御碑有三通,分別是景區內試茶亭、白乳泉摩崖石刻旁的《皇甫冉陸鴻漸棲霞寺採茶詩韻》、棲霞寺內的《遊棲霞山》以及《詩六首》。
  • 南京棲霞山首次出土完整乾隆御碑 詩文頗具情懷
    近日,南京棲霞山的工作人員發現一塊刻有「不肯瀉為瀑,渟然守太初」和「御題」字樣的石碑,經過考證,這是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第二次駐蹕棲霞行宮時所題《玲峰池》的詩句,石碑距今已有253年的歷史,填補了棲霞山碑刻歷史上多項空白
  • 陝歷博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
    同批出土的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  請陝歷博陳列部副主任姜濤推薦其館鎮館之寶時,姜主任有些為難:「太多了呀。鑲金獸首瑪瑙杯便在這個銀罐內。  40年過去,當時參與這批文物發掘出土的專家韓偉、雒忠如、杭德州、王玉清、戴應新等,大多陸續作古,這批文物卻完整保存下來,躲過了那個時代社會動蕩。「在1991年我們館從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分離出來的時候,何家村窖藏便劃了過來。」
  • 河南的這座免費博物館,有著中國最大石闢邪,重量有8噸
    作為古都自然會出土大量的精美文物,除了被國家博物館和省級博物院調走一波後,依然留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依然有不少的絕世珍品,他們則被安放在位於洛陽洛龍區的博物館內。洛陽博物館地處隋唐城公園植物園北側,與中國國花園只有600米的距離,如果曾經到國花園欣賞牡丹,對這裡一定不會陌生。整座建築為俯瞰呈正方形,佔地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
  • 國寶乾隆御碑出土 將為新首博「鎮館之寶」
    ×¶¼²©Îï¹ÝµÄ¡°Õò¹ÝÖ®±¦¡±¡£¡¡¡¡Îå¼þ¾ãȫʵÊôº±¼û¡¡¡¡¾Ý¸ºÔðÍÚ¾òµÄÊײ©¸±¹Ý³¤ÍõÎäçå½éÉÜ£¬Õû¸öʯ±®·ÖΪ±®Éí¡¢±®Ã±ºÍ±®×ù3¸ö²¿·Ö£¬±®Ã±ºÍ±®×ù¸÷ÓÐ2¸ö£¬Ò»¹²ÓÐ5¼þ¡£Ê¯±®×ܸß6.7Ã×£¬×ÜÖØ40
  • 「打撈」 川博鮮為人知的鎮館之寶
    趙佶《臘梅雙禽圖》。「所以,它絕對擔得起鎮館之寶的美譽。」   此外,很少公開展陳的宋徽宗趙佶的《臘梅雙禽圖》,也是川博館藏珍品。   言及宋徽宗,很多人只知他自創「瘦金體」,並有著名的《芙蓉錦雞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實際上,川博館藏的這件《臘梅雙禽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圖繪臘梅一枝穿插於柏枝間,兩隻山雀一前一後顧盼有情地鳴於枝頭。
  •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之一,是孝感的……
    13日,十大「鎮館之寶」發布會現場火爆為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了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對原有四大「鎮館之寶」進行擴容。本次評選活動,自11月11日啟動,線上線下反響強烈。
  • 隨州2件「國寶」被評為省博十大「鎮館之寶」,速看!
    其中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被納入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55家博物館館寶齊聚首博 五大名窯空前聚會(圖)
    此次展覽還將展出北魏釋加牟尼佛造像、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玉器、元代景德鎮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定陵出土的真正皇冠——金翼善冠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國之重寶。此外,誕生於公元前九世紀周恭王時期的史牆銅盤,堪稱比《史記》還古老的史書;被譽為世界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此次派出了由一位將軍所帶領的隊伍來為奧運喝彩;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描述了古人在人生終結之時奔赴天國的夢想,由於對保護條件近乎苛刻的要求,這件稀世珍品出土至今40年,還從未離開過它的家鄉;而此次展出的來自徐州博物館的金縷玉衣,是目前國內出土的金縷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
  •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揭曉!其中一個寶貝來自十堰
    這次當選的省博十大「鎮館之寶」都是啥來頭?一起來看看!曾侯乙編鐘:改寫世界音樂史劍長55.6釐米,寬5釐米,劍首向外翻卷呈圓盤形,內鑄11道精細的同心圓,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劍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整個造型顯得高貴、典雅。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還寫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別是「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經專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八字銘文表明這把劍的身份和地位。
  • 南京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了解幾個?
    據一份官方數據顯示,南京有52家在江蘇省文物局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另外還有近200家各類特色陳列館。這麼多的博物館,你知道各家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嗎?我們選了一些主流博物館,來說一說他們的鎮館之寶。《人民日報》曾推舉了南博的18件鎮館之寶,這是經專家甄選市民投票選出來的,包括金縷玉衣、金蟬玉葉、青瓷尊神獸、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以及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和利瑪竇畫的《堪輿萬國全圖》等。這些文物確實都是非常珍貴的寶貝。但是,要看一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實有個小竅門,就是鎮館之寶一般都會放在最後壓軸出場,而且都是獨享一個不小空間的小展廳。
  • 省博館長:「寶貝」太多難以割捨,期待看到一票票選出的「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雙十一啟動後,受到廣泛關注,不少網友表示想聽省博館長方勤說說他心目中的十大「鎮館之寶」。方勤介紹,20件候選「鎮館之寶」是本次活動專家委員會經反覆斟酌商定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四大「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梅瓶,和登上《國家寶藏》的「網紅」文物——雲夢睡虎地秦簡外,新增候選文物,均為器物精美、學術價值高、能體現館藏特質和荊楚文化特色的精品文物。
  • 山東板橋鎮遺址:13年裡連續出土鐵錢40餘噸(圖)
    貨幣:13年裡連續出土鐵錢40餘噸  在膠州板橋鎮遺址內出土的鐵錢、銅錢的數量非常大。據統計,出土的鐵錢多達40餘噸。採訪中,膠州市博物館館長王磊告訴記者,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宿舍工地共出土鐵錢約30噸,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屬唐代文物。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唐鑲金獸首瑪瑙杯由紅、棕、白三色相雜的瑪瑙雕成,層次分明,濃淡相宜,晶瑩鮮潤。圓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動優美。這件瑪瑙杯不但是一件極其珍罕的古玉雕藝術品,也對我們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考價值。
  • 面對首博鎮館之寶「元青花鳳首扁壺」,我想起了圓明園
    今天,我接著和大家一起欣賞首博的鎮館之寶。它還是一件瓷器,和「北宋定窯白釉童子誦經壺」「珊瑚紅地琺瑯彩花鳥紋瓶」一樣,也陳列在方廳4層2號「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中。首博這件扁壺與新疆哈薩克自治館藏的一件扁壺同名,專家把它們分別稱為「元青花鳳首扁壺(鳳)」和「元青花鳳首扁壺(鸞)」。首博這件是「鸞」,為雌;新疆那件是「鳳」,為雄。2009年3月20日,首博舉辦《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兩把壺共同亮相,現場觀看的朋友無不交口稱讚。但人們也發現,首博這把壺太完美了,與新疆那把壺的殘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博物館日說鎮館之寶
    1959年,這尊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出土。其形為一尊昂首挺拔的駱駝,駱駝背上七位樂手圍坐一圈,中間是一位豐腴婀娜的女子。前者長期在民間流傳,後者則在清乾隆年間進入宮廷。  「1938年,著名書畫家、鑑定家吳湖帆先生用家藏的青銅器換回《剩山圖》。1956年,在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吳湖帆將其出讓給浙江省博物館。」浙博書畫部主任盧佳說。《剩山圖》因尚留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得名,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
  •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
    山博西門 紅陶牛 北齊 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不在鎮館之寶之列,也是一級文物) 婁睿墓1979年發掘。
  • 西安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你打卡了嗎?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除了上面3件國寶陝歷博還有這些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唐鑲金獸首瑪瑙杯由紅、棕、白三色相雜的瑪瑙雕成,層次分明,濃淡相宜,晶瑩鮮潤。圓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動優美。這件瑪瑙杯不但是一件極其珍罕的古玉雕藝術品,也對我們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考價值。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 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屬唐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