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板橋鎮遺址:13年裡連續出土鐵錢40餘噸(圖)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近日,青島市考古所和膠州博物館考古人員在工作中發現了一條呈西北方向的疑似大壕溝,經過考古人員推測,這條壕溝所處的位置極可能是北宋板橋鎮遺址具體西側方位。「這還需要進一步確認,但一旦能夠認定,它的意義非常大,為研究板橋鎮遺址具體面積提供了重要依據。」膠州博物館館長王磊說。

  雖然還未最終確定,但這條壕溝的發現,也讓膠州板橋鎮遺址再次呈現在了世人的面前。作為一個千年前的港口,通過之前的考古發掘,其背後呈現的是當時貿易的繁榮景象。

  貨幣:13年裡連續出土鐵錢40餘噸

  在膠州板橋鎮遺址內出土的鐵錢、銅錢的數量非常大。據統計,出土的鐵錢多達40餘噸。採訪中,膠州市博物館館長王磊告訴記者,1996年12月,膠州市政府宿舍工地共出土鐵錢約30噸,鐵錢鏽蝕嚴重結成了團,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能辨清字跡的有聖宋元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都為北宋徽宗時期的鑄幣。

  2009年9月6日晚上,膠州市常州路與蘭州東路交會處的一處工地施工過程中再次發現大量的鐵錢。文物專家現場仔細察看後,確認這些鐵錢為北宋時期的錢幣。除此之外,在工地施工大坑內還發現了完整的瓷器。當天,膠州市博物館要求工地停止施工,並對出土的鐵錢等文化進行保護。

  六天之後,經文物部門與開發商協商,這處工地正式進入了考古發掘階段,整個考古發掘時間持續一個月。考古發掘開始之後,考古人員又在施工現場發現了大量的鐵錢,重量達數千斤,同樣這些鐵錢也都已經鏽蝕成團。

  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發掘中,當發掘人員在清理工地南側一處灰坑時再次發現了大量鐵錢,形成了高20多釐米,寬約60釐米,長達10餘米的錢堆,總重量約6噸。由於發現的鐵錢數量很大,考古人員也認為這處北宋建築群應該是官方用房,堆放鐵錢的地方應為當時官府的一個錢庫。

  對於這些鐵錢的來源,專家有多種推測。膠州市博物館館長王磊說,宋金戰爭中,宋朝的人將這些錢幣掩埋於此,此外,還有可能是房屋坍塌後掩埋住的,之後也再未挖出。由於這些錢幣都是流通過的,也有人認為可能是用於集中銷毀。王磊說,被普遍認可的一種觀點是反映板橋鎮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

  板橋鎮遺址作為歷史一個古港,它見證了青島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也為青島海上絲綢之路尋蹤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王磊說,市舶司是中國古代官署名,負責對外(海上)貿易之事。根據記載宋代重視海外貿易,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市舶使,掌海上貿易。徽宗崇寧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寧波)、密州(今山東膠州)、秀州(今上海淞江)等地設市舶司,負責檢查進出船隻商貨、收購專賣品、管理外商。當時的密州市舶司就設在板橋鎮(今膠州市區),是北方唯一的市舶司。

  王館長說,市舶司屬於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管理,收稅也相對獨立於地方,而所收的稅也一般由自己保管,從而用來購買一些象牙等外來貴重物品。

  再者,發掘中,他們還發現了明顯的獨輪車車痕,這也充分證明了當時的物流與交通繁忙,這也證實了當時對外貿易的繁榮程度。

  建築:規模大,市舶司衙署建築基址

  板橋鎮是唐初武德年間設置,北宋始以板橋鎮主簿兼膠西縣事。自然地理位置優越,是南北海陸交通的咽喉。北宋朝廷獲準知密州範諤宜在板橋鎮置市舶司的請求。奏稱:「若板橋市舶發行,則海外諸物積於府庫者必倍於杭、明二州。」

  採訪中,文物專家也表示,在膠州歷史上,北宋時期的板橋鎮是山東的一個重要經濟重鎮,而板橋鎮只在有關歷史記載中提及到,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只在1996年發現了30噸北宋時期的鐵錢,但是僅靠這一點根本無法證實板橋鎮的重要歷史地位。「但2009年的板橋鎮遺址考古發掘出北宋時期的文物和建築群就填補了青島地區北宋時期缺少實物證據的空白。」文物專家表示。

  據參與當時考古發掘的一位考古人員回憶,他們先在距離地面下3米處發現了宋代的青磚鋪的地面,接著又發現了北宋時期的建築群,還有一些完整的牆壁和部分牆基。而牆壁上用的青磚規格十分統一,磚塊的長度為24釐米,寬為12釐米,厚為4釐米,而且布局非常講究。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員清理出了一段17米長北宋時期殘留下來的長廊,而長廊的兩側出現多間房屋牆壁和牆基,可以看出,在北宋時期,此處是當時板橋鎮市舶司附近的雄偉建築。考古人員在現場還發掘出了房脊頂上的龍形標誌和銅鏡等眾多文物。

  另外,考古發掘人員還曾發現了一些平鋪的青磚,在進一步清理髮掘時驚奇地發現了北宋時期房屋大門前用青磚堆砌的踏步(今臺階)。不僅如此,考古人員還發掘出了瓦當。瓦當的種類很多,而且都刻有龍頭雕像。由此,考古發掘人員也表示,在北宋時期,在建築物頂上使用有雕像的瓦當,普通平民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基本上都是衙門或者官府用房才用雕刻著各種獸形的瓦當,由此可以判斷現在發掘出來的北宋建築物是當時市舶司的重要建築。

  在位於這處工地的最西側,考古發掘人員曾清理出了40米長、16米寬的房屋建築結構,而且位於此處建築群東側也發現了同樣類型的建築結構。兩處建築中間的空地約有20米寬,空地上還發現了一眼水井和一個熔爐,地下緊密連接著排水設施。考古發掘人員在清理時,發現遺留下來的青磚牆面非常多,而且還有不少進入房間的臺階等建築附屬物。

  後來考古發掘人員又在建築群裡發現罕見吻獸以及獅子脊獸,這些都印證了這裡正是當時的板橋鎮官員和市舶司衙署所在地。

  另外,在採訪中,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也曾表示,在宋代文化層,共發現單體遺蹟132個,其中建築遺蹟35個,整個遺蹟群布局有一定的相互關聯,尤其是揭露的兩組大型建築基址,布局結構複雜,規模宏大,其中有通商口岸設置的客棧和轉運倉儲設施,另一組建築群則應是當時的某個管理商貿活動的官署機構。

  除發掘出的建築群遺蹟外,還出土了許多建築構件、日常生活用品等文物。林玉海說,這些都反映了當時膠州板橋鎮發展繁榮的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了古板橋鎮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商貿港口。

  瓷器:各大窯系瓷器標本都能找到

  宋代的板橋鎮作為中國北方的商貿港口,與亞洲、歐 洲等國家的經貿往來非常頻繁,世界多個國家的精美物品都匯集在這裡交易,當時瓷器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因此在北宋時期的板橋鎮遺址上留下了大量瓷器殘片。

  高先生是膠州當地人,他以前就在常州路與蘭州東路交會處的工地打工,說起2009年施工挖到大量文物時他仍記憶猶新。高先生回憶,一位工友駕駛著挖掘機挖地基,挖著挖著就挖出了大量生鏽的鐵錢,期間還夾雜著不少的瓷片。「其中有一個完整的瓷壺,給我的印象特別深。」高先生說,這個瓷壺高約15釐米,看起來非常完整,而且外部很光澤。當晚經過文物專家鑑定,該瓷壺正是北宋時期的。

  後來工地宣布停工,高先生則繼續留在了工地幫著展開發掘工作。「考古發掘工作持續了一個月,幾乎每天都會有意外發現。」高先生說。

  「確實令人震撼,在這裡北宋各大窯系的瓷器標本都能找到。」膠州市博物館館長王磊也介紹,有北宋時期磁州民窯生產的白底黑花瓷片、鈞窯生產的瓷碗殘片,還有龍泉窯生產的瓷盤、定窯燒制的白色條紋形狀的瓷碗等眾多有研究價值的文物,現場還發掘出了山東泗水縣枳溝窯生產的完整陶製抄手硯,另外硃砂墨 、墨碟等文物至今可用,這些文物也都有著重要的考古價值。

  除了瓷器之外,考古人員還發掘出了兩枚金光閃閃的金釵。據介紹,兩枚同樣規格的金釵 ,長約15釐米,上面雕飾著多種圖案,兩枚金釵的重量近100克。除此之外,十分珍貴的梅花形琉璃簪子、石圍棋子、陶製模具、甚至景德鎮的青白瓷等眾多珍貴文物也被發掘,而北宋黑釉鐵鏽斑碗、刀具、茶壺和骨質簪等文物,這些出土的文物對研究北宋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採訪中,考古專家也表示,宋代五大名窯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其中汝窯遺址在今河南寶豐縣,北宋後期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置過官窯,哥窯在浙江龍泉縣,而鈞窯因所在地為鈞州(今河南禹縣)而得名。「而北宋各個窯系的瓷器都能在板橋鎮遺址發現,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了板橋鎮是一個貿易的聚集地,揭示出了當時貿易的繁華程度。」考古人員介紹說。梳鬍子的篦子

  這是板橋鎮出土的北宋時期達官顯貴梳鬍子用的篦子。梳篦是古代男人的隨身之物。那時有權有勢的男子普遍愛美。據《揮麈後錄》記載:宋徽宗一天忘記帶篦子,在群臣站班時向王晉卿借篦子梳理鬍鬚,因為王的篦子精緻非常 ,宋徽宗很喜歡。後來王派高俅送給宋徽宗一把相同的篦子,而當時宋徽宗正在踢球。結果高俅憑藉踢球平步青雲,堪稱一段傳奇。瓜稜形茶壺

  這個白色的細瓷茶壺,非常精美,雖有破壞,但表面十分光滑,四周均勻分布著條紋,形狀像個大南瓜。據考古專家稱,這個茶壺名叫瓜稜形茶壺,從瓷器的色釉和光滑程度上看,這個茶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精細。錢幣

  錢幣是考古地出土最多的文物,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北宋和遼、金兩國常年戰火不斷,加之銅相當匱乏,金國便大量回收北宋鐵錢製作兵器。北宋便取消用鐵製造錢幣,在各市舶司建立「錢庫」開始回收鐵錢,然後加入錫和鉛重新鑄造錢幣。眾多鐵錢的出土,為研究宋代的鑄幣鑄造以及研究當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骨質簪子

  這是考古發掘人員從裡面清理出來的一個帶有花紋的骨質簪子。簪子因長期埋於地下受到侵蝕,已經斷掉一部分,上面的花紋也很難看清楚。這是北宋時期的頭飾。骨質簪子在漢代以前比較常見,民間普通婦女都戴,到了北宋時期,因骨質簪子生產起來比較困難,而且也非常貴重,很多人都不用這種材料的簪子了,只有少量有身份的人才用。

  板橋鎮遺址發掘掀開冰山一角,但足以證明:青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

  2015年我國將完成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準備工作,2016年開始申報。在古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上,青島也曾是其起源地之一和重要一環,而膠州板橋鎮遺址作為一個千年的古港,也為青島海上絲綢之路尋蹤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林玉海:

  直接被列為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板橋鎮市舶司位置在今膠州市雲溪河北岸,東至誠意橋,西至現膠州市財富中心南側一帶。2009年,膠州板橋鎮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期間發掘出大量有價值的文物,這令很多專家震撼,同樣也贏得了專家們很高的評價。經過專家們認定,該遺址與北宋密切關聯,獲得了豐富的材料。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林玉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板橋鎮遺址的發掘意義非常重大,2010年他們向文物部門進行申報進行保護,而經過專家組的層層審核,2013年直接被列入了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一般都由縣級、市級、省級再到國家級,但板橋鎮遺址直接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單位,這就充分說明了其重要性。」林玉海說。

  由於板橋鎮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是北宋時期我國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長江以北唯一設立市舶司的大口岸,負責與高麗、新羅、日本及其藩國間的貿易事宜。根據史料記載,自密州板橋鎮設立市舶司後,膠州灣海面上中外船舶進進出出,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華局面。

  「單從發現的瓷器標本來講,六大窯系、五大名窯的瓷器標本在這裡都能找到,這一方面說明了國內貿易的發達,同樣也說明對外貿易的發達。」在林所長看來,2009年的搶救性發掘雖然只是掀開了板橋鎮遺址的一個冰山一角,但其意義非凡。

  此外,記者了解到,板橋鎮遺址文化層一般都在膠州城地下兩米左右,而為了加強對其保護,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任何單位在施工之前都要向文物行政部門進行審批,不得隨意破壞。

  膠州市博物館館長王磊:

  貿易繁榮,貿易額與濟南府持平

  到了北宋中期以後,板橋鎮的進出口貿易已經超越了長江以南大通商口岸明州(今寧波)和杭州。據記載,當時的板橋瀕海,往東出海通往二廣、福建、淮浙等地,向西則連接京東、河北、河東三路,商賈所聚,珍異之物都在這裡交易。而接下來的幾年隨著名氣的增大,大量的商船也來此停泊,漸漸地這裡成為貿易的集散地。而除了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諸國的商船相繼來此以外,還有從大食國(今阿拉伯地區)、印度洋沿海諸國以及南亞諸國趕來的商船。

  隨著外國商品不斷湧入,來自國外稀有的象牙 、犀角、乳香、瑪瑙等物品源源不斷從此運送到國內市場並進行經銷,而經濟發展貿易的增加,出口物品的種類也在陸續增加,大量的絲織品、瓷器以及一些土特產從國內集中到這裡,然後再運送到日本、朝鮮,甚至阿拉伯半島地區。

  採訪中,膠州市博物館館長王磊也介紹,從之前的考古發掘也一再印證板橋鎮在北宋年代時繁榮的貿易景象 。王磊說,板橋鎮遺址主要是位於膠州雲溪河的北岸,雲溪河直接連接膠州灣,中外的船隻由膠州灣駛入雲溪河口,然後接受市舶司官員檢查,河兩岸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熱鬧。另外,根據記載,板橋鎮一帶還曾建起幾處豪華的「高麗亭館」,供高麗國使者、客商、僧侶、留學生等人員的下榻。「這都充分說明了當時的繁華。」王磊說。

  「不僅如此,有關資料介紹板橋鎮當時的貿易額已經與當時的濟南府持平,所以有充分的理由來說明板橋鎮的極度繁榮。」王磊表示。

  青島文史專家魯海:

  板橋鎮遺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有力證據

  據《膠州史志》記載,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知密州(密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範鍔上書奏請朝廷在板橋鎮設市舶司。範鍔的奏請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初,已經升官的範鍔會同其他官員,專程到密州板橋鎮實地考察,再次上奏朝廷「板橋鎮堪興置市舶司。」朝廷在很短時間內議決,終於在同年三月十八日設市舶司於板橋鎮,升板橋鎮為膠西縣(今青島膠州),屬密州所轄,自此位於膠州灣畔的板橋鎮成為我國北方最早設海關的口岸重鎮。設立市舶司後,密州板橋鎮「人煙市井,交易繁華」,膠州灣成為「商賈所聚」的重要海域。當時山東半島的登州、萊州港被迫閉港,板橋鎮港口一度成為當時中國北方通高麗、日本的唯一口岸,其航線被稱為東路航線,這一航線發揮著其海上貿易的獨特作用,當時被稱為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各國的海上貿易往來非常頻繁,當時板橋鎮的繁華場面可想而知。

  板橋鎮遺址的發掘也進一步印證了文獻記載,反映了當時板橋鎮貿易的繁盛。採訪中,青島文史學家魯海告訴記者,板橋鎮的外貿以東北亞為主,高麗佔重要地位,所以板橋鎮建立了「高麗亭館」,接待高麗客人,蘇東坡有一首《高麗亭館》的詩記錄了這座豪華的建築。「這首詩雖然是貶高麗亭館過於奢華,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板橋鎮貿易的繁盛。」魯海說,「高麗亭館」遺址就位於板橋鎮碼頭附近。

  另外,魯海還告訴記者,板橋鎮海上貿易從唐代開始興盛,北宋時期達到頂峰,而且一直持續到德佔青島時期,長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它不僅針對東北亞,甚至還與中東地區的國家進行貿易。」魯海介紹,中東三娘子的故事也流傳到了板橋鎮,所以有學者認為板橋鎮貿易已遠達中東地區。

  此外,魯海表示,2009年板橋鎮發掘時,他也一直在關注。「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說不計其數,這些出土的文物更是有力地證實了青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魯海說。

相關焦點

  • 板橋鎮北方唯一市舶司遺址 書寫商貿重鎮繁華
    近些年,文物部門多次對板橋鎮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搶救性發掘,發現了北宋時期大型公共建築群,特別是30多噸的鐵錢和大量的瓷器碎片,再現了密州板橋鎮港口曾經的繁華盛世景象,為海上絲綢之路尋找到大量的直接證據。
  • 1000多年前 板橋鎮
    近些年,文物部門多次對板橋鎮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搶救性發掘,發現了北宋時期大型公共建築群,特別是30多噸的鐵錢和大量的瓷器碎片,再現了密州板橋鎮港口曾經的繁華盛世景象,為海上絲綢之路尋找到大量的直接證據。
  • 膠州板橋鎮曾為北方最大港口,挖掘出大量北宋鐵錢及不同時期的瓷片!
    唐代在今膠州老城區設板橋鎮,板橋港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悄悄地興起。北宋中期,因與北邊的遼金髮生邊境戰爭,渤海沿岸的港口基本關閉,板橋鎮一躍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港口。 對此,元豐六年(1083年),原密州太守範鍔上書要求在板橋鎮設市舶司抽解務(海關),範鍔在奏章中稱「若市舶司之法行,則海外諸物積存庫者,必倍於杭明二州」。
  • 盤點青島十大文化遺址 第十個地方你肯定去過
    遺址二:板橋鎮遺址·位於膠州市內老城區膠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膠州市常州路、湖州路、城隍廟院內、城隍廟南、護城河以北、太平路以西曾是板橋鎮遺址,面積約有6平方公裡。1996年年底,常州路某工地在施工時,發現有房屋遺址和鏽結在一起的鐵錢塊,隨即他們組織了考古隊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了眾多鏽結鐵錢塊,其中最大一塊重約16噸,後來被作為博物館鎮館之寶。
  • 13處遺址入選!達州市首批巴遺址遺蹟名錄出爐
    羅家壩遺址位於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中河與後河交匯處的一級臺地上, 總面積約140萬平方米,經過1999年、2003年、2007年、2015--2017年四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550平方米,發掘春秋戰國墓葬65座,出土各類文物1400
  • 出土文物1000餘件!鎮海九龍湖發現一處重要遺址
    本次考古共發現古代水井、灰坑、灰溝、基槽、柱洞群、燒土堆等各類遺蹟約22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器等各類完整或可復原文物1000餘件。 應家遺址出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陶、石器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良渚文化晚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
  •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陸航/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12-25 19:35
  • 運河遺址出土宋代瓷塑 力證蹴鞠源自中國
    大運河博物館裡展出的文物包羅萬象。淮北柳孜運河遺址和通濟渠泗縣段都進行了不止一次考古發掘,兩地累計出土近萬件文物。淮北市博物館因為展陳著柳孜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更名為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唐代漕運船身首異處柳孜遺址共出土9艘唐代沉船,其中兩艘獨木舟,其餘均為平板木底船。不過,經過歲月的衝刷,埋在河底多年的木船已經千瘡百孔。其中,最長的一艘船體長27米,可載重38噸。尾舵像大掃把一樣的貨船在我國造船史上也有重要研究價值。出土時,這艘貨船隻剩部分船身。
  • 1964年發掘北京元大都遺址時出土的部分元代瓷器賞析
    1964年,在發掘北京元大都城牆遺址的時候,在其範圍內出土了很多的珍貴文物,在這篇文章裡尤其對當時發掘出土的部分元代的瓷器做一些賞析與概述。北京城,在元代的時期,也是元代的都城,當時稱為元大都。1964年,國家發掘元大都遺址的時候,發現元大都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宮城在皇城的偏東部,全城的規劃設計,均以漢族統治者建都的思想為主導,並遵循"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制度。當時在城址內發現有城門、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遺址等一些遺蹟,而出土物當以瓷器為主。
  • 房少新:北宋至和重寶背「河」鐵錢入篋記
    由於價錢不高,我便挑了五十多枚品相好的鐵錢,擺攤的老鄉很高興便聊起了這次鐵錢出土的經過。大約在半年前,臨潭縣冶力關鄉喜家村一農民蓋房取土時發現的。令我驚奇的不是那上萬斤的鐵錢和諸多的品種,而是其中有一枚至和重寶背「河」鐵錢,被一位路過的汽車司機買走了。當時我已經收集到了多枚至和重寶背「同」、背「坊」、背「虢」鐵錢,而至和重寶背「河」鐵錢則是聞所未聞。
  • 廣東河源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出土大批碎陶片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曾煥陽  遺址年幾何?  連平縣境內現有13個鎮,近年均發現有新石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而且遍布全縣九連山的每一個角落。截至目前,各級文物考古專家在連平縣境內已先後發現山崗遺址13處、古墓13處、古塔7座、古橋梁11座、南宋時期和明代摩崖石刻4處以及古教堂、古宗祠100多間,已出土發掘和收集到的新石器標本105件,各個朝代的陶器及陶片一大批。
  • 首博新館鎮館之寶完整出土 乾隆御碑重量近40噸
    首博新館鎮館之寶找到最後一個配件——碑頂  乾隆御碑今天完整出土    本報訊(記者張卉) 隨著今天著名的乾隆御碑最後一個配件———碑頂的出土,這座由大小底座、碑身、方形碑蓋和碑頂共  「你們快來看看吧,原來挖出碑身的辦公室裡又挖出來一個新的東西,漢白玉的,在樓上就能看到!」昨天上午11時,記者接到熱線電話立即趕到現場。北京市文物局古建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挖掘碑頂,記者發現,碑頂埋在地下30多釐米處,碑頂剛剛被挖出一角,露出來40餘釐米長,角上覆蓋一層黃土,圖案花紋尚難以辨認。
  • 肥西三官廟遺址 3600年前的家
    出土的陶器 近日,合肥肥西三官廟遺址中夏代紅燒土房已完成搬遷,順利運至安徽博物院。 考古發掘 三官廟遺址是為配合正在進行的引江濟淮工程建設而開展的搶救性發掘,2018年7月30日開始,2019年12月結束。在此期間,出土了400餘件珍貴遺物,其中包括18件青銅器和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綠松石和植物顆粒等。
  • 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400多件遺物出土 其中18件青銅器
    據安徽商報報導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日前正式揭曉,安徽商報持續關注報導的肥西三官廟遺址正式入圍終評。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三官廟遺址截至目前已出土青銅器18件,在同時期遺址中出土青銅器數量僅次於河南「夏都」二里頭。
  • 連續擁軍19年 這位山東「兵媽媽」送20噸水餃給火神山
    受訪者 供圖&nbsp&nbsp&nbsp&nbsp近日,堅守在湖北武漢火神山醫院抗疫一線的子弟兵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20噸皮薄餡大的山東水餃。豬肉白菜、豬肉蘿蔔、白菜豆腐等不同口味,這些飽含沂蒙老區深厚情誼的「家常味道」也都來自於她。
  • 渠縣城壩遺址出土「四川最早識字教科書」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位於渠縣的城壩遺址,自1980年代出土大量青銅器以後,已被證實為一處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賨(cóng)人文化遺址。隨著近年考古發掘的持續深入,川東地區巴文化的面貌漸漸清晰。9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城壩遺址考古新發現暨專家論證會,宣布經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不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縣一級的城址、宕渠城城址,還發現了四川地區極為罕見的十餘枚漢簡。其中刻有「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等字樣的簡牘,更被與會專家認為可能是四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 「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在故宮...
    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之「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今天在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展出。展覽旨在將明代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的落選品、廢品、供餘品(修復件或殘片標本)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品以對比的方式進行展示,以期較全面地反映明代御窯瓷器生產所取得的藝術成就,為觀眾提供全面了解明代景德鎮御窯燒造瓷器品種和欣賞標準器的機會。
  • 山東五次發掘再現鹽業遺址群 多為戰國時代(圖)
    圖為楊家鹽業遺址出土的紅色燒土。資料圖片  楊家古窯遺址群屬於鹽業遺址,位於山東霑化縣富國街道辦事處東楊村西北方向約2.5千米處。遺址群中,多數遺址的時代為戰國,個別屬於西周早期和春秋時期。1950年徒駭河加寬加深時,楊家古窯址群首次被發現,當時便出土了大量製鹽工具盔形器及殘片。自發現至今,楊家古窯址群先後經歷了五次發掘調查,每次調查都令世人矚目。
  • 福建南山遺址出土類似「亮島人」人骨
    昨天,在福建博物院舉行的2013年考古工作匯報會上,該院的文物考古研究所(省考古所)作了我省去年明溪南山遺址、邵光高速公路沿線、屏山地鐵考古等六大考古遺址發掘報告。  南山遺址:出土類似臺灣「亮島人」人骨  三明明溪南山遺址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該遺址1986年被發現,此後歷經3次考古試掘和山頂鑽探,2012年至2013年,福建博物院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南山遺址進行兩次正式考古發掘。
  • 唐山大地震42周年:寧河板橋鎮譜「中國甑鄉」振興發展新篇章
    2018年7月28日,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黨委、鎮人民政府聯合區委宣傳部、區商務委、區旅遊局、區科委、區文廣局、區體育局、區教育局、區新聞中心等部門舉辦了板橋鎮首屆文化藝術節暨紀念7.28唐山大地震42周年活動,向世人展示了板橋鎮的發展建設成果。河北省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河北省唐山市漢沽管理區黨工委、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東田莊鄉黨委政府等有關單位負責同志應邀出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