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五次發掘再現鹽業遺址群 多為戰國時代(圖)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圖為楊家鹽業遺址出土的紅色燒土。資料圖片

  製鹽的盔形器

  近日,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霑化縣楊家鹽業遺址群名列其中。

  從古至今,製鹽業在我國都極受重視。春秋時期齊相管仲就提出了由國家管理鹽業的主張,因為它關乎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百姓生活等多個方面。那麼,地位如此重要的製鹽業在古代是何種風貌?山東地區的製鹽業在歷史上佔據何種地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山東霑化楊家古窯遺址。

  考古發掘 一石激起千層浪

  「規模如此之大,時間如此之早,這在我國鹽業遺址發掘中十分罕見。整個鹽業遺址保存完整,可以依次推演出古代製鹽的整個流程,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一位正在發掘現場的考古專家如此評價楊家古窯址。

  楊家古窯遺址群屬於鹽業遺址,位於山東霑化縣富國街道辦事處東楊村西北方向約2.5千米處。遺址群中,多數遺址的時代為戰國,個別屬於西周早期和春秋時期。1950年徒駭河加寬加深時,楊家古窯址群首次被發現,當時便出土了大量製鹽工具盔形器及殘片。自發現至今,楊家古窯址群先後經歷了五次發掘調查,每次調查都令世人矚目。

  2007年春,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燕生東博士以遺址保護碑為中心向四周做了勘查。調查範圍南北長1700米、東西寬1500米,僅在保護碑周圍15萬平方米的範圍就發現了10處商周時期製鹽遺址、2處東周時期製鹽遺址。地表、排水溝、太平河內所見陶片幾乎全是盔形器。由於被淤土覆蓋,每處遺址都存在著遺物集中區,面積在500~1000平方米不等,同時發現有草拌泥燒土、燒焦結的鹽灶壁、燒壞盔形器等,經推斷應是製鹽作坊內鹽灶、鹽棚和陶窯場所在地。「考古人員」在有白色鹽鹼地塊進行鑽探,2.5米位置到底,上部堆積為草木灰,下部為灰綠色淤沙淤泥,專家據此推測該地應有滷水坑井。這一次勘探取得了巨大收穫,讓楊家古窯址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2011年底,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委派工作人員進駐古窯址現場進行詳細的考古勘探,這是山東省對該遺址組織的最大規模、最大面積的一次考古勘探。時至今日,共完成探區面積217萬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蹟22處,其中古燒窯12處,爐灶2處,坑池5處,遺址3處。此外,還發現了數量巨大的盔形器、濾器、灰陶簋口沿、灰陶豆等器物,多為鹽業生產所用。此次勘探不僅對研究商周時期的製鹽歷史、流程、聚落特點、鹽業運輸具有實證價值,而且對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地理風貌也大有裨益。

  經過多次的發掘考證,考古專家們都認為,楊家古窯址群不僅是濱州市和整個黃河三角洲地區目前發現較大的、保存較完整和最有價值的商周鹽業遺址群,而且還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商周時期的一處獨立的核心製鹽區,其生產的食鹽除供給齊國之外,主要是供給當時的商周王朝食用,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楊家古窯址帶來的製鹽疑問

  關於當時的製鹽方式,專家經考察認為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人工製鹽,就是從滷水井提取滷水,經沉澱池沉澱、蒸發池蒸發提高滷水濃度後,舀入灶室兩側的蓄水坑。灶室內,一人在火道旁燒火,兩側有人不斷從蓄水坑裡舀出滷水倒入盔形器,隨著溫度升高,滷水蒸發,再不斷向盔形器內添加滷水,並不斷地撇刮漂浮在盔形器內的硝鹼、鈣類,待盔形器內鹽煮滿後,打碎盔形器,再取出鹽塊。另一種則是海灘置皿曬鹽的方式,首先要把燒制好的盔形器放置於沿海,舀入海水,利用風吹日曬進行蒸發濃縮,提高滷水的含鹽量,日積月累自然結晶成鹽。

  多數專家認為楊家鹽業遺址主要使用人工煮鹽的方式,因為根據發掘結果來看,在遺址西緣的徒駭河岸邊暴露出了大批草拌泥燒土塊、窯渣,並有南北排列的6、7座灶坑,有圓形或近似橢圓形兩種。灶內壁直接在原生土上挖削而成,直徑2.5米,壁呈青灰色,外呈火紅色,有的內壁還抹有草拌泥層,經推斷這些應該就是鹽灶。同時盔形器本身一般是灰色的,而鹽灶裡出土的盔形器底部基本都是紅色的,證明是經過火燒烤了。而在山東壽光等地區發現的同時期的鹽業遺址也多是人工煮鹽,似乎更加印證了這一結論。

  但是,霑化先民居住在沿海,也有大規模進行海灘置皿曬鹽的先決條件;從目前的發現來看,南部鹽場較早,北部鹽場較晚,鹽場存在由南向北(不斷向海邊靠近)逐漸遷移的過程。

  同時,有些專家也提出了其他觀點,認為遺址發現的幾個小鹽灶,如果用來煮鹽的話,效率是極低的。從遺蹟來看,當時的設施並不具備大規模煮鹽的條件,也可能從事的是鹽化工製造。

  如今對於製鹽方式比較統一的認識是當時人工煮鹽為主,「曬鹽」工藝在當時還不成熟,有可能是一種輔助提高滷水鹽濃度的方式。目前有關製鹽工藝的很多細節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古代鹽產之富,莫盛於山東」

  曾仰豐在《中國鹽政史》中寫道:「論者謂古代鹽產之富,莫盛於山東;鹽法之興,莫先於山東,其信然歟。」山東由於靠近沿海,而氣候又極為適宜,有豐富的鹽業資源,春秋時管仲為發展齊國實力,也曾對齊桓公進言:「陰王之國有三,而齊與在焉。……楚有汝漢之黃金,而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此陰王之國也。」從濰坊、濱州等地不斷發現的鹽業遺址即可證明山東當時發達的製鹽業。

  在山東地區發現的鹽業遺址,主要屬於商周時期,總數多達上千處,大致分布在距現在海岸線10到30公裡的範圍之內,多在渤海灣沿線聚集。遺址基本上都包含了鹽灶、滷水坑、淋滷攤場等製鹽相關的遺蹟,能夠完整呈現古代製鹽的基本流程。遺址地表還散布大量盔形器殘片或大型圜底甕殘片,生活用器很少,製鹽陶器佔陶器總數的90%以上。已經發掘的遺址有壽光大荒北央、廣饒南河崖、壽光雙王城、霑化楊家窯等。

  山東地區製鹽業的發達是當時齊國富強的重要因素。據史料記載,齊國實行「官山海」政策,對鹽鐵實行專賣,以高價賣向食鹽輸入國,獲取巨大財富。而當時的鹽業生產也被置於官方管理之下,沿海居民不得私自煮鹽,製鹽作坊在政府監管下統一運作。可見,山東地區當時不僅有豐富的鹽業資源,先進的製鹽工藝,還有科學的管理手段。

  山東有著悠久的製鹽歷史,在今天也是產鹽大省。製鹽傳統在山東綿延數千年,現今已經成為齊魯文化中的一部分。

  鹽業遺址面臨的保護難題

  鹽業遺址與其他種類的遺址有很多不同之處,往往更難保護。

  鹽業遺址的規模一般較大,前些年發掘的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調查面積達到30平方公裡,發現了遺址87處;而剛剛發掘不久的霑化楊家鹽業遺址群也是面積巨大,遺址、文物數量很多。面積廣大給遺址保護帶來了很多難題。首先是保護人員不夠,很難實現對遺址全方位全時段的監管巡護;其次,在如此大的面積內加築保護建築(如頂棚、圍牆等)並不現實,這也導致自然因素如風吹、日曬、雨淋等對遺址帶來的破壞很難避免。

  一些人為因素也往往給遺址保護帶來新的難題。以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為例,「南水北調」工程剛好要經過遺址保護區,為保護遺址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主動為遺址「讓道」,將該地區水庫原設計面積由17平方公裡調整為12平方公裡,影響到的遺址由30處減少到了12處。還有一些遺址則面臨著油田開發等問題。一方面是經濟發展,一方面是遺址保護,矛盾時有發生。另外,鹽業遺址一般埋藏不深,也使得保護難度加大,可能不經意的施工、土地耕種等都會造成破壞。

  鹽業遺址保護困難重重,既要有政府支持,制定科學的開發保護方案,還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霑化楊家鹽業遺址的保護或許有可借鑑的地方。為加強楊家鹽業遺址群的保護與利用,山東省霑化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即由縣文物行政部門、富國辦事處文化站、東楊村文物保護員組成的三級文物保護組織,聘請責任心強的文物愛好者擔任文物保護員,協助文物部門進行文物保護單位的日常巡護以及提供文物違法犯罪線索等。

  山東地區的鹽業遺址規模大、數量多,有很高的考古價值,但是遺址保護仍然任重道遠。(記者 趙秋麗 通訊員 周振興 陳方明 王家祥)

相關焦點

  • 廣東河源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出土大批碎陶片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曾煥陽  遺址年幾何?  或為躲避山洪或戰亂在山頂搭茅房  昨日在現場,20多名村民在山頂周邊及其靠北方向的邊坡進行挑土、開挖,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專家現場監督指導,考古遺址發掘現場拉起警戒線封鎖。
  • 鄒城邾國故城遺址西城牆發掘工程完工
    日前,鄒城市邾國故城西城牆發掘項目順利通過山東大學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驗收,正式完工。邾國故城遺址位於嶧山鎮紀王城村,面積約6平方公裡。
  • t邑古城及昌邑古鹽業遺址探明
    t邑古城及昌邑古鹽業遺址探明   近日,昌邑古代鹽業遺址龍池片區勘探在龍池鎮委鎮政府的積極協助下,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完成預期任務,標誌著2017年11月啟動的昌邑古代鹽業遺址勘探及保護規劃編制項目野外階段工作勝利收官(下營片區勘探已於2017年11月中旬至2018年1月下旬勘探完畢),此後將轉入勘探報告及保護規劃編制階段。
  • 考古學家確定浙江大溪鎮遺址為戰國時期城址
    考古學家確定浙江大溪鎮遺址為戰國時期城址 2002年12月9日14:46  新華網   新華網杭州12月9日電(記者方列 王小川)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和文史學者日前確定,分布於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的遺址為戰國時期
  • 湖北發掘城河遺址(圖)
    深圳晚報訊據人民日報報導,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後港鎮雙村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城河遺址進行勘探發掘。
  • 浴室、水井、壁爐……陝西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考古人員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2020年,考古人員對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與三號建築相連十號建築。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
  • 北侖新發掘東周遺址的短視頻,新華社中文、英文、日文三種語言播發
    11月14日晚,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考古通報:北侖發現一處東周時期文化遺址,今年6月至10月完成考古發掘。遺址位於新街道永久村盧鄭自然村西側、平風嶺隧道南側,命名為四顧山遺址,出土有陶器、原始瓷、青銅器和少量竹木器等。東周時期遺存豐富,保存情況較好。四顧山遺址發掘區周邊環境日前,新華社中文、英文、日文三語播發寧波北侖東周文化遺址短視頻。
  • 13處遺址入選!達州市首批巴遺址遺蹟名錄出爐
    羅家壩遺址位於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中河與後河交匯處的一級臺地上, 總面積約140萬平方米,經過1999年、2003年、2007年、2015--2017年四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550平方米,發掘春秋戰國墓葬65座,出土各類文物1400
  • 文安廣陵城遺址出土大量文物,修正了以往廣陵城城址時代觀點
    文安廣陵城遺址首次科學考古發掘推斷 城址年代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出土大量文物 修正了以往廣陵城城址時代為宋代的觀點
  • 臨澧首次發掘宋玉城遺址 現存城牆及護城河可見
    近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澧縣文物局對臨澧縣宋玉城展開考古發掘。宋玉,為楚大夫屈原弟子,宋玉城遺址相傳舊有宋玉故居,故名宋玉城。宋玉城為戰國時期城址,現存城牆及護城河依然可見,城址不遠處存在與城址對應的戰國墓葬。
  • 【關注】文安廣陵城遺址出土大量文物,修正了以往廣陵城城址時代觀點
    出土大量文物 修正了以往廣陵城城址時代為宋代的觀點墓葬數量較少,僅發現四座,其中三座為甕棺、瓦棺葬,分布於北城牆牆體之上和護坡之上。另一座距離南城牆位置較近區域。灰坑和灰溝數量最多,遍布三個發掘區內。遺蹟之中出土大量遺物。出土器物大部分為陶器,少量為銅器、石器。完整器物極少,多為陶器殘片。根據部分可修復器物和可辨器型標本判斷有豆、盆、罐、甕、釜、碗、缽、板瓦、筒瓦、陶輪等器型。陶質多為泥質灰陶,少量夾砂、夾蚌紅陶。
  • 超長跨度 湖南聚落遺址可分為商代、戰國、六朝、宋元四個時期
    近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該所在湖南益陽潭溪口遺址考古發掘有了新收穫。經考證,該遺址為益陽地區資水中遊一處聚落遺址,可大體分為商代、戰國、六朝、宋元四個時期,年代跨度大,為研究益陽地區資水流域從商周至宋元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具有重要意義。
  • 重慶:巫溪小城,發現了歷史悠久的鹽場遺址,白公館能超越它嗎?
    說到巫溪,就會想起五個小時的車程,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離主城較遠。但其實他是個特別美麗的地方,尤其是在冬天,重慶是個見不到雪的城市,而每年的冬天而每年的冬天都會在朋友圈看到在巫溪堆雪人的照片。據最新消息,巫溪縣大寧鹽場遺址被國務院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麼原因呢?大寧鹽場遺址地處重慶市巫溪縣寧廠古鎮後溪河狹長的南北兩岸坡地上,是一處擁有兩千多年製鹽歷史的工業遺址,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
  • 臺灣媒體參訪團陶寺文化遺址探尋「中國」起源(圖)
    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遊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今天她走進陶寺遺址,知道堯舜時代就有這麼先進的農業文明,已經懂得烹煮,還有用於記錄農耕時間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節氣等,老祖宗的智慧可以影響到我們當今的生活。
  • 盤點青島十大文化遺址 第十個地方你肯定去過
    遺址西、北兩面為斷崖,土質為灰褐色,文化層厚度2米左右,內含文化遺物豐富,除龍山文化遺存外,還有周代、漢代文化遺存。發掘到的石器有石鑿、石錛、石鏟、石網墜、單孔扁平石斧、長方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石器多通體磨光,製作精緻。骨器有骨針、骨鏃。陶器以黑陶和灰陶為主,紅陶為次。
  • 元大都遺址發掘始末
    這和宋代《營造法式》上記的大型板門的「鐵鵝臺」形制完全一樣,為考古發現中僅見的實例。城樓的地面鋪磚,當心間靠近西壁的臺階下有並列的兩個水窩,水窩用有五個水眼的石箅子做成,石箅下為一磚砌水池,水池外又砌有流水溝,分三個漏水孔經內、外券之間達木質門額之上。這是專門設計的防禦火攻城門時的滅火設備,這也是我國建築史上首次發現的新資料。
  • 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原標題: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公元前600-200年間,是世界的軸心時代。這個時代風起雲湧,大分化、大動蕩、大變革是其關鍵詞。而中國的「軸心時代」正好落在春秋戰國時期。原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權威衰落,日益強大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兼併爭霸。
  • 湖南村民挖出戰國古墓:出土青銅矛 墓主為高官
    供圖/桃源縣文物局  這幾天,常德市桃源縣採菱村的村民們在談論一件新鮮事兒——村子裡一戶居民家發現了一座古墓,距今兩千多年,棺槨還能看得到。儘管採菱村內的採菱古城一直在村民們心中留存著對於戰國的想像,但當這座被專家考證為戰國時期的古墓出現時,大家還是接連幾天圍在發掘現場,目睹一件件埋藏千年的器物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