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城隍廟,當年蘭州唯一的古玩市場
宋至和重寶背「河」鐵錢入篋記
蘭州 房少新
1989年10月,在原蘭州錢幣市場一個地攤上,出現大量北宋大鐵錢。由於價錢不高,我便挑了五十多枚品相好的鐵錢,擺攤的老鄉很高興便聊起了這次鐵錢出土的經過。大約在半年前,臨潭縣冶力關鄉喜家村一農民蓋房取土時發現的。令我驚奇的不是那上萬斤的鐵錢和諸多的品種,而是其中有一枚至和重寶背「河」鐵錢,被一位路過的汽車司機買走了。當時我已經收集到了多枚至和重寶背「同」、背「坊」、背「虢」鐵錢,而至和重寶背「河」鐵錢則是聞所未聞。
翻遍了手頭的各種錢幣資料,也是諸譜未載,我預感到這可是北宋鐵錢中的大珍品啊!一定要找到她!仔細分析後我認為,像所有的好錢幣一樣,這枚背「河」鐵錢不外乎有兩個歸宿,一是被珍藏;二是流向市場。但無論如何,她還是要再面市的,總會有更多的人知道的。於是我就千方百計向甘南、臨夏、臨洮等地的泉友打聽這枚背「河」鐵錢的下落。
轉眼到了1990年5月,臨夏泉友小陳傳來了一個既令人振奮又令人沮喪的消息,臨夏的一位汽車司機從冶力關鄉買來了一枚至和重寶背「河」鐵錢,欲求善價而一直未能出手,直到最近才被南京的一位李先生花100元錢買走了。除了知道這位李先生在南京夫子廟經營古玩外,再無其他有價值的信息了。我把這事告訴了甘肅省錢幣學會的陳悟年先生,他已經知道了此事的來龍去脈。並拿出一張用鏡頭紙做的拓片,面「至和重寶」四字,背「河」字清晰可見,韻味十足。無奈我只好複印了一張錢拓,這張已經泛黃的錢拓至今我仍然保存著。
蘭州城隍廟,當年蘭州唯一的古玩市場
決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找到南京的李先生。這年十月,恰好有一個去上海出差的機會,返程途中我便在南京下了車,直奔夫子廟。這天下雨,夫子廟裡冷冷清清,由於不知李先生的名字,沒有打聽出他的下落。第二天上午我又去了夫子廟,一位熱心的攤主告訴我他可能又去了西北。連夜我又坐上火車往回趕,一到蘭州我就去市場打聽有沒有見到從南京來的李先生,大家都說不認識。由於當時通訊落後無法與臨夏的小陳取得聯繫。星期天我便趕到了他家,他告訴我李先生主要收藏經營玉器,對錢幣興趣不大,前幾天還來過,後來去哪就不知道了。
由於當時政策不開放,大家都謹小慎微,不敢輕易告訴別人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地址。我拜託小陳如果再見到李先生一定要告訴他我對這枚至和重寶背「河」鐵錢的熱情和我的單位地址。冬去春來,到了1991年的夏天,小陳泉友告訴我已把我的意思轉告給了李先生。可是為何李先生不與我聯繫呢?真是急死人啊!
《中國錢幣大辭典》(中華書局)中本錢原拓
歲末的一個星期天,天氣十分寒冷,猶豫再三我還是去了錢幣市場。下午四點左右,颳起了寒風,我的臉都凍麻了。正準備回家時,看見了一個穿毛領短大衣約五六十歲的老人,操著南方口音為一個玉件和人討價還價。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我開口便問:「您是南京的李先生嗎?」並自報家門。他猶豫了一下便伸出手與我握手,他解釋說我的事臨夏小陳都對他講了,因不便而未能聯繫。至和重寶背「河」鐵錢還在他家,南方沒有人認。我趕忙表示自己喜歡。他答應下次來時一定帶上。天色漸晚,我們便分手再見。可能是李先生心存戒心的緣故,他沒有邀我去旅館,也沒有留下聯繫方式。儘管有些遺憾,可畢竟認識了李先生並得到了承諾,也算令人欣慰。
瀘州宋墓石刻武士
1992年6月,隨著改革的發展,文物政策有了鬆動,原來自發的馬路錢幣市場遷到了隍廟,成了合法的錢幣市場,各類小古玩雜件也開始出現。南來北往的客商也多了起來,可就是不見南京李先生的影子。
到了七月的一個周末,我照例像往常一樣去隍廟「上班」,走到第一大廳門前時,一眼便看見李先生站在那裡張望。我趕忙迎上去與他握手,惴惴不安的問他背「河」鐵錢帶來了沒有,他遞過一個紙包,打開一看,朝思暮想的至和重寶背「河」鐵錢展現在我的眼前。面背文字清晰可見,鏽色深沉,可謂「一眼貨」。我抑制住激動的心情問價,李先生伸出一巴掌,我顧不上還價就急不可待的付了錢。多虧李先生厚道否則就要多付「表情費」了。
說也奇怪,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卻再也沒見過李先生。每當我端詳這枚鐵錢時,總忘不了他。就這樣,思念了三載,焦慮了三載,追求了三載的鐵錢大珍終於納入我的錢篋之中,一顆忐忑不安的心終於平靜下來了!
收藏錢幣不僅僅是要擁有她,更重要的是要讀懂她。這枚鐵泉直徑3.5毫米,穿為7×7.毫米,厚2.96毫米,重15。5克,當屬折三鐵錢。見圖一、圖二。
圖一 至和重寶背「河」鐵錢拓片
圖二 至和重寶背「河」鐵錢照片
她鑄於仁宗至和年間(1054年—1056年),行用於陝西路。據考證,至和重寶折三鐵錢已發現背「同」、背「坊」、背「虢」三個品種,其意思分別為:該鐵錢分別鑄造於陝西的同州(今渭南市大荔縣)、坊州(今陝西省黃陵縣東南)和河南的虢州(今河南靈寶東)。背文均表示州名,那麼這枚背「河」鐵錢應為河州所鑄。
瀘州宋墓石刻武士
據宋史記載,仁宗至和年間有「秦鳳路河州」即今天的甘肅臨夏,但此時河州尚在吐蕃佔領之下,直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才得以收復。因此,秦鳳路河州應無鑄造至和重寶背「河」鐵錢的可能。在仁宗至和年間還有一個「永興軍路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市蒲州鎮境內),且有鑄造鐵錢的記載。因此,「河」字為「永興軍路河中府」鑄造之意,當不會有大謬。目前,筆者正尋求用無損性手段來檢測背「河」鐵錢的金屬元素,並與其他鐵錢進行分析比較,以探尋此錢的確切鑄地。至和重寶背「河」鐵錢為什麼會在我省甘南州臨潭縣冶力關出土呢?這可能與西北戰爭頻繁,河湟用兵,軍費消耗浩大,有關鐵錢監調運鐵錢支援有關。
2000年7月,由中華書局出版,陝西省錢幣學會編著的《兩宋鐵錢》一書中這枚編號為108的至和重寶背「河」鐵錢成為1126品北宋鐵錢的三大珍品之一。十多年以來,筆者一直關注著北宋鐵錢的消息,特別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使人們評判一種錢幣的多寡和品位的高低變的更快更客觀。編號27的淳化元寶折十鐵錢僅在「古泉園地」、「博寶藝術品拍賣網」、「開元錢幣」網站出現了數枚,已失去了大珍的地位。見圖三、圖四。
圖三 淳化元寶折十鐵錢
圖四 淳化元寶折十鐵錢面圖
編號61的明道元寶折二鐵錢亦有新品問世,而且發現明道元寶折十鐵錢,作者惜未發表相關清晰照片。而至和重寶背「河」鐵錢則風採依舊,一枝獨秀,至今在百度搜索中依舊沒有相關信息。儘管1993年曾有人撰文,懷疑她有改刻之嫌,而目睹過她的風採的泉友無不交口稱珍。
十多年來,各地的泉友通過各種方式與我商量轉讓的可能,都被我婉言謝絕。如今,接觸過這枚鐵錢的泉友,有三位已經駕鶴西去,睹物思人,感嘆噓唏。在我心目中,她不再是一枚冷冰冰的鐵錢,而是浸透了我的情感,充滿了眾多泉友的友誼,蘊含著許多感人的故事,成為了我生命歷程中的一段插曲。我要留住她,呵護她,珍惜她!
參考文獻
[1]閆福善高峰英袁林等.兩宋鐵錢[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熊建秋. 歷代四川鐵錢圖錄巴蜀書社[M].成都:巴蜀書社,2012.[3]http://bbs.chcoin.com/show-71383.html[4]http://auction.artxun.com/paimai-67942-339705327.shtml
[5]http://tieba.baidu.com/p/1341235809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藏刊登於《收藏界.錢幣收藏》雜誌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