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中有「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語。少海就是今天的膠州灣,這說明2500多年前,膠州就有航海活動。
唐代在今膠州老城區設板橋鎮,板橋港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悄悄地興起。北宋中期,因與北邊的遼金髮生邊境戰爭,渤海沿岸的港口基本關閉,板橋鎮一躍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港口。
對此,元豐六年(1083年),原密州太守範鍔上書要求在板橋鎮設市舶司抽解務(海關),範鍔在奏章中稱「若市舶司之法行,則海外諸物積存庫者,必倍於杭明二州」。元祐三年(1088年)範鍔的建議得到朝廷的採納,板橋鎮市舶司
是繼廣州、明州、泉州、杭州之後,全國第五大市舶司。
板橋市舶司的設置,使板橋鎮憑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港灣資源,完全控制了東南海道。當時,板橋港口海運貿易極為繁盛,東至日本、高麗,南至吳越、兩廣、南洋諸國,甚至中東各
國也經常有商人進出板橋港口。板橋三娘子的故事,就是被阿拉伯商人傳到波斯灣的。據專家考證,當時板橋鎮的貿易額一度超國內任何一個港口。膠西縣城城內店鋪林立,金融業、商業十分發達,是我國當時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業
金融中心。
板橋港口還是中外人民友誼的橋梁,如日本和高麗商人、僧人、學者,南洋諸國、阿拉伯商人經常由板橋港口登岸,換通關文書,然後前往中國各地。中國使臣、學者、僧人也經常由板橋前往高麗、日本及波斯灣。據朝鮮金庠基《麗宋貿易小考》中統計,百餘年間高麗國遣宋使團共計57次,來板橋鎮的高麗商賈、僧侶、水手等不下10萬人。這是繼我國唐代與新羅商貿文化交流之後的又一次高潮,也是膠州灣海洋文明的輝煌期。
2009年9月,在配合基建施工時,考古人員發現大量北宋鐵錢及不同時期的瓷片等文物。大量瓷器碎片證實板橋鎮曾為商船運貨的碼頭古遺址,多處區域勘探和試掘結果表明,距地表以下約2
至3米處為宋代文化堆積。文化堆積層中出土北宋龍泉窯、定窯、鈞窯、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及其他窯系的瓷片標本上百片。由此也充分說明,宋代時期,眾多瓷器等商品出口量巨大。其中發掘出兩組大型建築基址,布局結構複雜,規模宏大,其中的一處建築可能是通商口岸設置的客棧和轉運倉儲設施,而另一處建築群則應是當時某個管理商貿活動的官署機構,這裡在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上圖為考古人員搶救發掘的部分鐵錢)
下圖:板橋鎮遺址發掘的宋代「鐵秤砣」重10餘公斤
手指上的膠州故事
歷史故事 微小說散文 當代故事 圖片故事 漫畫語音等
版權聲明:
本文及文中圖片均轉載自網絡,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經檢索,無法確定原創者,故未標明作者。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文化之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編輯,編輯將做刪除處理,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