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膠州曾經百步一橋繁盛一時 如今難覓板橋遺蹟

2021-01-16 中國網

  老人向記者講解雲溪橋歷史。

  膠城東雲第一橋。(資料圖片)

 

「古膠州百步一橋,連接河流兩岸商貿,繁盛一時。」近日,探訪膠州古蹟過程中,不少市民告訴記者,膠州在唐代時期就被稱作板橋鎮,木板橋、石板橋等橋梁眾多,光叫上名的就有19座。據史料,唐宋時膠州經濟繁榮,是膠州灣一帶的行政、軍事和經濟中心,尤其在宋朝時期,古膠州是宋朝設立的5大市舶司之一,也是長江以北唯一設市舶司的大口岸。膠州市博物館王館長告訴記者,雲溪河和墨水河貫穿整個古膠州,加上兩岸商貿的繁榮,古橋梁成為連接河兩岸經濟交流和市民往來的關鍵紐帶,可惜的是,時代變遷,古板橋均已改建,遺蹟難尋。

古膠州曾百步一橋

「古膠州有三多,廟多、橋多、牌坊多,河上曾百步一橋,連接雲溪河兩岸的商貿,非常繁盛。」12月24日,記者探訪膠州古橋遺址的時候,一位80多歲高齡的王老漢告訴記者,古板橋曾是膠州標誌性建築,在唐宋朝時膠州就被稱為板橋鎮,木板橋、石板橋眾多,在水寨街南頭,曾有一座橋傍兩子橋,俗稱「五步三座橋」,由此可見一斑。

「東雲第一橋、響嘡橋、小珠橋、小石橋、高板橋……光有名的橋就19座,此外還有十幾座沒名字的小橋,加起來至少30座,每座橋上都曾有故事。」王老漢隨意點出一座老橋,「東雲第一橋」位於膠州王家莊西頭,古膠州八景之一的「雲溪晚釣」就處於此處,剛解放的時候他還曾看見過有一塊石碑。

雲溪河域古橋超過一半

隨後,記者翻閱了大量的古膠州文史資料,在清朝道光年間的老地圖上看到,大量的古橋主要分布在雲溪河和墨水河上,尤其是雲溪河流域,古橋超過20座,佔到了膠州古橋的大多數。

王館長告訴記者,雲溪河上的古橋大多很難追溯具體的始建時間,不過有些可以找到改建始建,例如現今位於常州路與徐州路交會處的雲溪橋,明朝天順六年(1462年)改建得名,舊稱唐灣橋或大橋,位於古膠州城內城南門200米左右,古代進出內城的關鍵橋路,後來經歷清朝、民國等不同時期的修繕,新中國成立後又拓寬3.5米左右,重建了石板橋。

古橋見證繁華盛景

據介紹,膠州古橋梁多離不開古膠州商貿的繁華。王館長告訴記者,隋唐之際,時常把膠州灣的海口作為海上交通要道,與朝鮮互有往來,貿易興盛,到宋朝時達到頂峰,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置板橋市舶司,板橋鎮(膠州古稱之一)與廣州、杭州、明州、泉州並稱五大港口。

「因為港口和河流兩岸商貿發達,人口流動性大,而橋梁就是河兩岸人們交流的紐帶。」王館長介紹道,由於雲溪河兩岸橫貫城區中心,所以昔日兩岸,特別是河橋兩頭,商號林立,攤點密布,成為當時膠城商業布局的一大特色,甚至不遜於《清明上河圖》上描繪的繁盛場景,而那些稠密的古橋恰是見證。

老人吟詩憑弔古橋

採訪中,熱愛收藏的王老漢拿出一本舊刊物,上面刊登了已故「膠州通」鄭文光老先生的幾首詩詞,其中不乏對古橋的描述,「高板河橋清酒旗,市人言語水之湄。」「硯墨轂輪橋似弓,說書開場拍牙紅。」「商家命脈是雲溪,吃水沙船舷壓低。」

王老漢告訴記者,雖然位於北方,但古膠州也曾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南方情調,可惜的是滄海桑田,世事巨變,古橋經歷了唐、宋、元、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修建,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需要,又進行了規模拆建,一切古貌均已不復存在,如今只能從老照片和詩詞中尋找古板橋的略影。

(作者 孫永健 張英)

相關焦點

  • 【板橋歷史】古雄的由來
    說起板橋的古雄,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寧蕪鐵路的古雄火車站、板橋新城的古雄社區,但是古雄這個名字究竟是從何而來,這個知道的人就少了。   實際上,查遍所有歷史資料,都找不到古雄的出處。老闆橋人都知道,古雄的來歷與鬥雞有關,但這也只是一種傳說。
  • 板橋街道:創新邁大步,詩畫幸福家
    昔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詩情畫意景致,如今已在三山磯江畔重現;  追求創新不止步、服務民生有擔當,32.29平方公裡的雨花臺區板橋街道,在「十三五」期間,堅決落實中央省市區決策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建設「創新板橋、生態板橋、人文板橋」,街道各項事業均圓滿完成「十三五」各項目標任務,並呈現昂揚向上的發展態勢
  • 古巢湖十景之一「板橋落日」咋成了「板橋望月」?(圖)
    明明是古巢十景之一的板橋落日,為何被冠上「板橋望月」的名字?日前,市民錢先生無意中發現,作為古巢湖十景之一,「板橋落日」的橋柵欄上卻刻著「板橋望月」的字樣。在他看來,這種張冠李戴的做法是對古巢湖歷史的誤讀。而巢湖民俗專家昂雲則認為隨意更名不利於歷史傳承。對於這一問題,巢湖市文管所所長劉小剛表示:板橋並非文物,更名和修繕的事宜均在文管所範圍之外。
  • 寧波正在消失的古村落,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卻沒人修繕破敗不堪!
    如今大都市的發展迅速,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讓人窒息的生活快節奏,鄉村的美好靜怡,自然的味美風光,田間的曲直小徑,開始讓人們嚮往。在寧波,卻有一個小眾古村落,她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鬧,有的只是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風景。沒有濃墨重彩的商業氣息,有的只是原汁原味,古韻悠然的安逸。
  • 膠州板橋鎮曾為北方最大港口,挖掘出大量北宋鐵錢及不同時期的瓷片!
    少海就是今天的膠州灣,這說明2500多年前,膠州就有航海活動。 唐代在今膠州老城區設板橋鎮,板橋港口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悄悄地興起。北宋中期,因與北邊的遼金髮生邊境戰爭,渤海沿岸的港口基本關閉,板橋鎮一躍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港口。
  • 膠州盈創板橋華府項目規劃方案出爐 總建面17萬方
    作者: 克而瑞青島日前,位於膠州中心城區板塊新項目-盈創板橋華府項目規劃方案出爐。根據規劃顯示,該項目總建面超17萬㎡,規劃建設5棟高層、6棟小高層和7棟多層,另外還將配建一棟商務樓和一處幼兒園。規劃戶數818戶,規劃停車位1147個。
  • 龜茲時期壁畫中描繪下的商貿,反映古絲綢之路上的經濟繁盛
    如今的阿克蘇地區,就是古代龜茲的核心地域,曾以庫車市為世界商貿中心,向東沿著河西走廊直通中原,抵達東南亞諸國,向西分數路輻射到西亞和歐洲等廣大地區。可以看出,曾經的龜茲地區,地位和作用是多麼重要。從史料記載中,我們目前無法查找到更多關於西域商貿的文字描述,但卻能在龜茲時期的壁畫中找到描繪古代商貿的場景。
  • 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原標題: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 膠州八景你聽說過嗎?如今它們這個樣(圖)
    青島新聞網8月14日訊 膠州,人傑地靈。據傳宋、元年間即有「膠州八景」之說。明清以來,隨滄桑之多變,膠州八景不斷更新,據州志載:有明永樂八景、清乾隆八景、民國八景等五說之多,以乾隆八景流傳最廣。
  • 曾經的板橋高中
    曾經的板橋高中      板橋高中前身於1956年建校的泌陽五中,1970年招收第一屆高中生,2010年7月停辦,被泌陽縣藉機構調整制度
  • 板橋新城區劃大調整,新古雄來了
    行政區劃變更 設立古雄街道後 板橋新城管委會將不復存在 一起接著往下了解 古雄街道辦事處駐新湖大道16號。 板橋街道行政區域:
  • 東興曾經有一條繁盛的古街,而今只是個很小的景點
    曾幾何時,這裡曾經是繁華的商埠,妓院,金鋪,客棧一應俱全,商賈雲集,廣東話,普通話,客家話,越南話混雜其中,雖然只有一條直街,二條橫街,當時的竹山碼頭,定期有船往來香港,澳門和越南。引來無數商戶從各地前來經商,清末民初更是繁盛一時。如今雖然歷經百年蒼桑,老街的風貌仍然可見。
  • 膠州:「魚頭泡飯」重出江湖 曾是清代鄭板橋最愛
    魯網青島5月6日訊(記者 孫強 馬雲帥)近日,細心的膠州市民發現,位於膠州市杭州路中段突然多了幾間古樸風味的酒店,並且門頭掛有「船老頭魚頭泡飯」的招牌。據了解,「魚頭泡飯」曾經是鄭板橋喜愛的一道美食,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這是青島船老頭餐飲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多地探訪、研究和製作,讓這道隱藏在民間美食「重出江湖」。追溯 魚頭泡飯距今270年  「真的是魚頭泡飯!這可是真正的美食啊!」
  • 太倉「板橋」,悲壯的古戰場
    說到板橋就不得不提起坐落在板橋境內的海天禪寺寺廟建築氣勢恢宏就目前來講在全國規模也算是相當了得的她的前身叫紅廟建於三國時期民眾為了紀念他取名「紅廟」當年的紅廟規模就已名聲遠播後來因為常年戰亂以及近代局勢動蕩才毀於一旦實在可惜太平天國時期著名的板橋之戰也發生在這裡
  • 南京雨花臺區設立古雄街道 板橋新城成歷史
    人民網南京3月10日電(顧姝姝)日前,南京市人民政府批覆了雨花臺區人民政府《關於設立古雄街道辦事處(暫定名)的請示》。根據該文件,雨花臺區將新設立古雄街道,管轄大方、古雄、柿子樹、新林4個居委會。人民網注意到,這四個居委會原先屬於板橋新城管轄範圍。
  • 保定古城西門外 護城河畔朱家園 有兩處元明時期的遺蹟
    如今隨著居民樓和商業區的建設,朱家園指代範圍有所減小。朱家園在保定似乎名氣不大。大概有幾個原因,首先朱家園雖然在大西門外的鬧市區,但因為受限於護城河,並且往西和往南也沒有大路口,相對來說比較封閉。此外,朱家園自古以來就相對冷僻。在民國年間,只有鄰近西關大街附近有少許商戶,其餘多為菜地。朱家園總體來說不太起眼,也難怪有些保定當地人也不甚了解。
  • 這,就是膠州!它表面默不作聲,實際卻是全國第15!
    早在北宋時期,這裡便是長江以北惟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全國五大商埠之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千百年來以商貿繁盛聞名於世,素有「金膠州」的美譽。以膠州大白菜為例,這些農副產品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膠州區域經濟的發展。位於膠州的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可是膠州的一大驕傲。
  • 太湖四大歷史名勝,史稱「熙湖四景」,雖舊跡難覓,但仍為人傳頌
    它們集古邑太湖秀美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於一體,神奇美妙,精緻稀奇,雖然物換星移,舊跡難覓,但遺蹟猶存,仍令人十分神往。如今夜雨猶存,可古建僅遺「觀音閣」。雖然今夕不及往日,但龍山依舊,美景不減,「星移物換情依舊,訪古探幽樂趣濃」。二、馬路西風「颯颯扶搖夏夜吹,岸邊揚柳貌猗猗,悠悠風陣知人意,鬱郁華林更醒脾」馬路河即今太湖縣境內皖河,在太湖老城西門外半華裡處,為長河上遊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