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向記者講解雲溪橋歷史。
膠城東雲第一橋。(資料圖片)
「古膠州百步一橋,連接河流兩岸商貿,繁盛一時。」近日,探訪膠州古蹟過程中,不少市民告訴記者,膠州在唐代時期就被稱作板橋鎮,木板橋、石板橋等橋梁眾多,光叫上名的就有19座。據史料,唐宋時膠州經濟繁榮,是膠州灣一帶的行政、軍事和經濟中心,尤其在宋朝時期,古膠州是宋朝設立的5大市舶司之一,也是長江以北唯一設市舶司的大口岸。膠州市博物館王館長告訴記者,雲溪河和墨水河貫穿整個古膠州,加上兩岸商貿的繁榮,古橋梁成為連接河兩岸經濟交流和市民往來的關鍵紐帶,可惜的是,時代變遷,古板橋均已改建,遺蹟難尋。
古膠州曾百步一橋
「古膠州有三多,廟多、橋多、牌坊多,河上曾百步一橋,連接雲溪河兩岸的商貿,非常繁盛。」12月24日,記者探訪膠州古橋遺址的時候,一位80多歲高齡的王老漢告訴記者,古板橋曾是膠州標誌性建築,在唐宋朝時膠州就被稱為板橋鎮,木板橋、石板橋眾多,在水寨街南頭,曾有一座橋傍兩子橋,俗稱「五步三座橋」,由此可見一斑。
「東雲第一橋、響嘡橋、小珠橋、小石橋、高板橋……光有名的橋就19座,此外還有十幾座沒名字的小橋,加起來至少30座,每座橋上都曾有故事。」王老漢隨意點出一座老橋,「東雲第一橋」位於膠州王家莊西頭,古膠州八景之一的「雲溪晚釣」就處於此處,剛解放的時候他還曾看見過有一塊石碑。
雲溪河域古橋超過一半
隨後,記者翻閱了大量的古膠州文史資料,在清朝道光年間的老地圖上看到,大量的古橋主要分布在雲溪河和墨水河上,尤其是雲溪河流域,古橋超過20座,佔到了膠州古橋的大多數。
王館長告訴記者,雲溪河上的古橋大多很難追溯具體的始建時間,不過有些可以找到改建始建,例如現今位於常州路與徐州路交會處的雲溪橋,明朝天順六年(1462年)改建得名,舊稱唐灣橋或大橋,位於古膠州城內城南門200米左右,古代進出內城的關鍵橋路,後來經歷清朝、民國等不同時期的修繕,新中國成立後又拓寬3.5米左右,重建了石板橋。
古橋見證繁華盛景
據介紹,膠州古橋梁多離不開古膠州商貿的繁華。王館長告訴記者,隋唐之際,時常把膠州灣的海口作為海上交通要道,與朝鮮互有往來,貿易興盛,到宋朝時達到頂峰,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置板橋市舶司,板橋鎮(膠州古稱之一)與廣州、杭州、明州、泉州並稱五大港口。
「因為港口和河流兩岸商貿發達,人口流動性大,而橋梁就是河兩岸人們交流的紐帶。」王館長介紹道,由於雲溪河兩岸橫貫城區中心,所以昔日兩岸,特別是河橋兩頭,商號林立,攤點密布,成為當時膠城商業布局的一大特色,甚至不遜於《清明上河圖》上描繪的繁盛場景,而那些稠密的古橋恰是見證。
老人吟詩憑弔古橋
採訪中,熱愛收藏的王老漢拿出一本舊刊物,上面刊登了已故「膠州通」鄭文光老先生的幾首詩詞,其中不乏對古橋的描述,「高板河橋清酒旗,市人言語水之湄。」「硯墨轂輪橋似弓,說書開場拍牙紅。」「商家命脈是雲溪,吃水沙船舷壓低。」
王老漢告訴記者,雖然位於北方,但古膠州也曾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南方情調,可惜的是滄海桑田,世事巨變,古橋經歷了唐、宋、元、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修建,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需要,又進行了規模拆建,一切古貌均已不復存在,如今只能從老照片和詩詞中尋找古板橋的略影。
(作者 孫永健 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