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福建博物院舉行的2013年考古工作匯報會上,該院的文物考古研究所(省考古所)作了我省去年明溪南山遺址、邵光高速公路沿線、屏山地鐵考古等六大考古遺址發掘報告。
去年完成22個考古項目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吳志躍介紹,去年,省考古所完成田野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項目15項,主要項目包括邵(武)光(澤)高速公路搶救性考古發掘;完成閩清南木墩商周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配合漳州核電廠項目建設,對刺仔尾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明溪縣南山遺址考古發掘;與福州市考古隊合作,開展屏山地鐵站考古發掘;完成對連江閩安協臺衙門舊址的調查勘探;完成104國道連江至晉安段改線工程文物調查、勘探工作;完成LNG福州至福鼎段、福州至三明段文物複查與改線路段調查、勘探工作。
同時,完成水下考古調查、勘探、發掘項目7項,主要包括與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在平潭海域開展區域系統調查;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開展古田縣翠屏湖水下舊城遺址物探調查、泉州沿海水下文化普查陸上調查項目和肯亞馬林迪沉船水下考古工作。
昨天上午,省考古所的7名考古人員作了7個課題的匯報,分別是明溪南山史前遺址發掘匯報、邵光高速公路沿線考古發掘匯報、閩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匯報、閩清南木墩遺址考古發掘、福州屏山遺址(地鐵工地)考古發掘、水下考古工作匯報、名鎮名村的人文引導與城鎮生態復興。
南山遺址:出土類似臺灣「亮島人」人骨
三明明溪南山遺址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該遺址1986年被發現,此後歷經3次考古試掘和山頂鑽探,2012年至2013年,福建博物院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南山遺址進行兩次正式考古發掘。
省考古所研究員範雪春昨天匯報說,南山遺址的重要遺蹟、遺物在山頂發掘區,一共發現蓄水池2個,墓葬3座,灰坑數十個,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遺蹟;在4號洞共發現墓葬5座(其中新石器時代墓葬4座,商周時期墓葬1座)及數個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等遺蹟。
範雪春解釋說:「新石器時代的蓄水池為福建地區首次發現,兩個蓄水池的修建方式與結構完全一致。」
南山遺址的文化遺物分為四大類:一是石器類,有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二是陶器類,有釜、罐、鼎、壺、杯、紡輪、網墜等,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佔有一定比例,其中泥質磨光黑陶、白陶數量豐富、獨具特色,為南山遺物的一大特色,為福建省內所罕見;三是大量碳化稻穀及少量果核等植物標本;四是動物骨骼。
範雪春總結說,南山遺址的價值在於,在山頂、洞穴都發現豐富的文化遺物、遺蹟,這是省內罕見的大型洞穴、曠野相結合的立體型遺址;遺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層連續而完整;文化遺物獨具特色,是該時期三明乃至福建省內考古學文化的標杆;山頂發掘區發現省內迄今最早的蓄水池遺蹟,以及大量柱洞,反映了當時山頂生活的史前人群規模;發掘出土5座保存有人骨的墓葬,包括成年男性和女性、少年和兒童的人骨,是除閩侯曇石山遺址外,福建迄今發現的最豐富的史前體質人類學材料。
它的意義是,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的如磨光黑陶、白陶等文物為省內所罕見,可命名為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南山文化。南山文化是閩西北地區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填補了福建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缺環,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意義。經初步觀察出土人骨的特質人類學特徵,與臺灣澎湖發現的7900年前的「亮島人」有很多相似之處,該發現為史前閩臺關係的研究、臺灣史前人類的起源,以及國際學術界所關注的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等重大學術熱點問題提供了關鍵材料。
邵光高速沿線遺址:挖出閩最完整史前建築群遺蹟
邵光高速沿線遺址發掘始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結束,實際發掘15處遺址和墓葬,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商周時期和宋元時期兩個大的階段。
據省考古所副研究員陳明忠介紹,邵光高速沿線遺址的光澤縣沙坪村的饅頭山遺址,發現遺存與閩北的馬嶺文化類型大致相同,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末期。考古人員在饅頭山挖出房址12座、灰坑4個、似灶遺蹟5處、陶窯3座。饅頭山遺址房址群中的方形房址為我省首次發現。12號方形房址的門道和房內地表發現活動踩踏面,屬地面窩棚式建築,屬於首次發現。
他說:「饅頭山房址群構成完整的史前人類生活區,是我省目前發現的共存數量最多、最完整的史前建築群遺蹟。」
光澤沙坪村茶山遺址,發現遺存與閩北的白主段文化類型大致相同,相當於青銅時代早期。在茶山遺址的東部發掘區出土條帶狀燒土遺蹟和2座圓形房址,以及灰坑、火塘。
南北相鄰的饅頭山遺址、茶山遺址分屬新石器時代末期和青銅時代早期,兩處發現的建築遺蹟均保存完整,數量多且均呈密集的群組分布,是我省乃至中國東南地區少見的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重要聚落遺址。
另外,在沙坪村下排山遺址(墓葬區),出土了13座土坑墓,發現遺存與茶山房址組群,同屬於閩北地區白主段文化類型。
屏山遺址:簡直就是一本書
福州屏山遺址地鐵工地考古發掘,從2013年8月5日開始至2014年1月25日結束。
此次考古發掘持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大,投入之多,為歷次屏山考古之最。
昨天,省考古所的研究員陳兆善介紹說:「該遺址地層共分6大層17小層,最厚5.7米,最薄0.1米。時代從漢代延續至明清,簡直就是一本書,比福建以往發掘的遺址地層都更豐富。」
據介紹,現場編號的遺蹟單位共241個,包括水井65口以及河道、溝、灰坑、房屋基址、建築基礎、陶窯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漢代建築基礎及使用的水塘和水井,南朝時期的臺基和水溝,唐代的壕溝、建築臺基、水井和溝,還有宋代的河道。
關於該遺址的價值與意義,陳兆善說:「一是內涵豐富(地層豐富、遺蹟豐富、遺物豐富),時代延續長,在這個遺址中福州歷史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得到很好體現。二是對於冶城歷史的討論有了重大進展,用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副組長、中國考古學會前副理事長徐光冀先生的話說,就是『摸到了冶城的脈博』,很多專家都認為,關於漢代閩越冶城在哪裡的討論很快就會有結果了。三是對該區域的地理形勢和發展變化的了解更加深入,我們了解到冶山路西側區域是一個瀕臨水邊的凹處,其南北兩側向西突出,冶山和屏山之間有一條東西方向的古河道存在,河道可能有一些南北擺動,河道正是屏山與冶山的分水嶺。四是對漢唐兩代(冶城和唐五代宮城)核心區域的指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漢代的歷史遺存主要偏向於中北三分之二範圍,唐代以後的遺存覆蓋了整個區域。」 記者綦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