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山遺址出土類似「亮島人」人骨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昨天,在福建博物院舉行的2013年考古工作匯報會上,該院的文物考古研究所(省考古所)作了我省去年明溪南山遺址、邵光高速公路沿線、屏山地鐵考古等六大考古遺址發掘報告。

  去年完成22個考古項目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吳志躍介紹,去年,省考古所完成田野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項目15項,主要項目包括邵(武)光(澤)高速公路搶救性考古發掘;完成閩清南木墩商周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配合漳州核電廠項目建設,對刺仔尾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明溪縣南山遺址考古發掘;與福州市考古隊合作,開展屏山地鐵站考古發掘;完成對連江閩安協臺衙門舊址的調查勘探;完成104國道連江至晉安段改線工程文物調查、勘探工作;完成LNG福州至福鼎段、福州至三明段文物複查與改線路段調查、勘探工作。

  同時,完成水下考古調查、勘探、發掘項目7項,主要包括與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在平潭海域開展區域系統調查;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開展古田縣翠屏湖水下舊城遺址物探調查、泉州沿海水下文化普查陸上調查項目和肯亞馬林迪沉船水下考古工作。

  昨天上午,省考古所的7名考古人員作了7個課題的匯報,分別是明溪南山史前遺址發掘匯報、邵光高速公路沿線考古發掘匯報、閩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匯報、閩清南木墩遺址考古發掘、福州屏山遺址(地鐵工地)考古發掘、水下考古工作匯報、名鎮名村的人文引導與城鎮生態復興。

  南山遺址:出土類似臺灣「亮島人」人骨

  三明明溪南山遺址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該遺址1986年被發現,此後歷經3次考古試掘和山頂鑽探,2012年至2013年,福建博物院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南山遺址進行兩次正式考古發掘。

  省考古所研究員範雪春昨天匯報說,南山遺址的重要遺蹟、遺物在山頂發掘區,一共發現蓄水池2個,墓葬3座,灰坑數十個,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遺蹟;在4號洞共發現墓葬5座(其中新石器時代墓葬4座,商周時期墓葬1座)及數個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等遺蹟。

  範雪春解釋說:「新石器時代的蓄水池為福建地區首次發現,兩個蓄水池的修建方式與結構完全一致。」

  南山遺址的文化遺物分為四大類:一是石器類,有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二是陶器類,有釜、罐、鼎、壺、杯、紡輪、網墜等,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佔有一定比例,其中泥質磨光黑陶、白陶數量豐富、獨具特色,為南山遺物的一大特色,為福建省內所罕見;三是大量碳化稻穀及少量果核等植物標本;四是動物骨骼。

  範雪春總結說,南山遺址的價值在於,在山頂、洞穴都發現豐富的文化遺物、遺蹟,這是省內罕見的大型洞穴、曠野相結合的立體型遺址;遺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層連續而完整;文化遺物獨具特色,是該時期三明乃至福建省內考古學文化的標杆;山頂發掘區發現省內迄今最早的蓄水池遺蹟,以及大量柱洞,反映了當時山頂生活的史前人群規模;發掘出土5座保存有人骨的墓葬,包括成年男性和女性、少年和兒童的人骨,是除閩侯曇石山遺址外,福建迄今發現的最豐富的史前體質人類學材料。

  它的意義是,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的如磨光黑陶、白陶等文物為省內所罕見,可命名為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南山文化。南山文化是閩西北地區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填補了福建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缺環,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意義。經初步觀察出土人骨的特質人類學特徵,與臺灣澎湖發現的7900年前的「亮島人」有很多相似之處,該發現為史前閩臺關係的研究、臺灣史前人類的起源,以及國際學術界所關注的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等重大學術熱點問題提供了關鍵材料。

  邵光高速沿線遺址:挖出閩最完整史前建築群遺蹟

  邵光高速沿線遺址發掘始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結束,實際發掘15處遺址和墓葬,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商周時期和宋元時期兩個大的階段。

  據省考古所副研究員陳明忠介紹,邵光高速沿線遺址的光澤縣沙坪村的饅頭山遺址,發現遺存與閩北的馬嶺文化類型大致相同,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末期。考古人員在饅頭山挖出房址12座、灰坑4個、似灶遺蹟5處、陶窯3座。饅頭山遺址房址群中的方形房址為我省首次發現。12號方形房址的門道和房內地表發現活動踩踏面,屬地面窩棚式建築,屬於首次發現。

  他說:「饅頭山房址群構成完整的史前人類生活區,是我省目前發現的共存數量最多、最完整的史前建築群遺蹟。」

  光澤沙坪村茶山遺址,發現遺存與閩北的白主段文化類型大致相同,相當於青銅時代早期。在茶山遺址的東部發掘區出土條帶狀燒土遺蹟和2座圓形房址,以及灰坑、火塘。

  南北相鄰的饅頭山遺址、茶山遺址分屬新石器時代末期和青銅時代早期,兩處發現的建築遺蹟均保存完整,數量多且均呈密集的群組分布,是我省乃至中國東南地區少見的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重要聚落遺址。

  另外,在沙坪村下排山遺址(墓葬區),出土了13座土坑墓,發現遺存與茶山房址組群,同屬於閩北地區白主段文化類型。

  屏山遺址:簡直就是一本書

  福州屏山遺址地鐵工地考古發掘,從2013年8月5日開始至2014年1月25日結束。

  此次考古發掘持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大,投入之多,為歷次屏山考古之最。

  昨天,省考古所的研究員陳兆善介紹說:「該遺址地層共分6大層17小層,最厚5.7米,最薄0.1米。時代從漢代延續至明清,簡直就是一本書,比福建以往發掘的遺址地層都更豐富。」

  據介紹,現場編號的遺蹟單位共241個,包括水井65口以及河道、溝、灰坑、房屋基址、建築基礎、陶窯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漢代建築基礎及使用的水塘和水井,南朝時期的臺基和水溝,唐代的壕溝、建築臺基、水井和溝,還有宋代的河道。

  關於該遺址的價值與意義,陳兆善說:「一是內涵豐富(地層豐富、遺蹟豐富、遺物豐富),時代延續長,在這個遺址中福州歷史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得到很好體現。二是對於冶城歷史的討論有了重大進展,用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副組長、中國考古學會前副理事長徐光冀先生的話說,就是『摸到了冶城的脈博』,很多專家都認為,關於漢代閩越冶城在哪裡的討論很快就會有結果了。三是對該區域的地理形勢和發展變化的了解更加深入,我們了解到冶山路西側區域是一個瀕臨水邊的凹處,其南北兩側向西突出,冶山和屏山之間有一條東西方向的古河道存在,河道可能有一些南北擺動,河道正是屏山與冶山的分水嶺。四是對漢唐兩代(冶城和唐五代宮城)核心區域的指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漢代的歷史遺存主要偏向於中北三分之二範圍,唐代以後的遺存覆蓋了整個區域。」 記者綦芬

相關焦點

  • 明溪南山遺址首次發現完整人類骨骼 與臺灣「亮島人」多有相似
    南山遺址示意圖人骨取樣  閩南網2月20日訊 明溪南山遺址首次發現多座保存史前人類骨骼的墓葬。昨日,記者從考古工作匯報會上獲悉,通過專家對比,這些「穴居人」頭骨,與臺灣亮島人很相似。而「亮島人」被世界考古界確定為南島語族的祖先。中國社科院專家已試圖提取這些古人類的DNA序列,尋找閩臺史前人類交往、南島語族源頭的更新線索。食物有稻穀有魚肉  福建博物院範雪春研究員介紹,遺址由1~5號洞穴和巖廈、山頂全部及東坡、南坡、北坡構成,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
  • 臺灣屈肢葬「亮島人」遺址出土 龍應臺視察
    圖片來源:臺「中央社」臺「文化部長」龍應臺26日到馬祖亮島視察今年出土的屈肢葬「亮島人」遺址,她表示,亮島是軍事禁區,沒有隨社會變遷失去文化資產價值,未來會與防務部門合作龍應臺26日在連江縣長楊綏生、馬祖防衛司令任季男中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陳仲玉陪同下,前往亮島視察2處考古遺址。
  • 臺澎金馬最早的「亮島人」3D複製人骨12月展出
    學界多年來看法不一,隨著馬祖發現「亮島人」遺骸,為此一謎團掀開新頁。公立歷史博物館將在12月中旬展出「南島溯源八千年」為亮島人與馬祖史前文化揭秘。據報導,「亮島人」從馬祖列島中的「亮島島尾遺址群」出土,現場發現兩具人骨遺骸,其歲數分別約有8000多年和7000多年。這是臺澎金馬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骨;也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中,少數年代久遠且保存良好的案例之一。
  • 粟、黍,獼猴桃、葡萄 明溪南山遺址先民的食譜
    近幾年,隨著漳平奇和洞、明溪南山、將樂巖仔洞以及平潭島史前遺址群等諸多重要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福建史前考古學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此次會議上,明溪南山遺址的發現與研究成果,無疑是一大熱門話題。發現史前人骨材料明溪南山遺址發現於1986年,1988年與2005年、2006年進行了三次考古試掘和山頂鑽探。
  • 龍應臺視察「亮島人」遺址 軍事禁區期待文化價值
    圖片來自臺媒中國臺灣網6月26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當局「文化部長」龍應臺今天到馬祖亮島視察今年出土的屈肢葬「亮島人」遺址。她表示,亮島是軍事禁區,沒有隨社會變遷失去文化資產價值,未來會與臺當局防務主管部門合作讓文化資產被重新發掘。龍應臺今天在連江縣長楊綏生、臺軍馬祖防衛司令任季男中將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亮島視察2處考古遺址。
  • 三明南山遺址:這裡出現福建第一批農民
    發掘的碳化稻穀前世傳奇稻穀·磨光黑陶·蓄水池講述人 範雪春 (福建博物院研究員)萬壽巖遺址和漳平奇和洞遺址的福建史前人類,先後經歷了數次冰期,距今6200碳化稻穀旁發現的大量狗尾草和飄拂草,是典型的農田雜草,其出現說明這些稻穀不是收集或交換得到的,而是南山先民自己栽培種植的。考古團隊對南山遺址人骨的研究顯示,南山先民患有齲齒、牙結石、牙釉質脫落等口腔疾病。這些是典型的農業社會人群才會有的特徵,進一步佐證了南山先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農耕技術。
  • 馬祖「亮島爺爺」情牽兩岸考古 印證南島語族根源於大陸
    陳仲玉回憶,2011年他帶著團隊在亮島挖掘出距今七八千年的兩具人類骨骸,被命名為"亮島人"。"亮島人"的母系血源與現在的臺灣地區南島語族最為接近,而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尤其福建,可能是近1萬年以來,原南島語族的祖居地之一。
  • 連江「亮島」引關注 或與臺灣原住民同母系血緣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福建的一個考古遺址就是曇石山,曇石山的考古遺址前面就有一句話叫『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而如今,在離閩江口不遠的亮島卻發現了距今8000年的人類活動遺址,將東南沿海地區的人類活動現場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從5000年到8000年,它對於原來所說的5000年的古國文明史無疑是一個顛覆,提醒著我們,人類文明在中華大地的分布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 八千年前「亮島人」遺骨在馬祖展出
    央視網消息 2011年9月,在臺灣馬祖亮島軍事禁區內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人類遺骸,並被命名為「亮島人」。日前,馬祖李世文物館將當年出土的文物和五年來的研究成果開放展覽。
  • 日本人是福建人的後代嗎?歷史學家發現了3個證據
    這個傳說真假難定,不過,最近倒是有一系列真實的考古發現,表明日本人有可能是福建人的後代。一,福建出土5000年前遺骨,有日本人特徵考古學家在中國福建省發掘了曇石山文化遺址。這座遺址距今大約4000到5000年,在137號墓出土了很多人類遺骨。其中有一具女性的遺骨,經過鑑定之後,是一位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這位4000多年前的福建女性與眾不同,因為她的頭骨和曇石山文化出土的其他的頭骨都不太一樣。在她的左側顴骨的中下部,有一條貫穿的縫隙,這條縫隙把顴骨分為了上下兩個部分,這個骨縫的學術名詞叫顴橫縫,這是典型現代日本人的一個特徵。
  • 臺學者:臺馬祖亮島人8200年前來自大陸東南沿海
    「亮島人」1號與「亮島人」2號頭骨比較。(中評社 王宗銘攝)   人民網7月17日電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馬祖亮島在2011年9月挖掘出一具人骨骨骸,經碳14年代測定為距今8200年的人類遺骸,命名「亮島人」1號,2012年7月又發現「亮島人」2號,測定為距今7590至7530年。最新的DNA萃取分析報告出爐,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陳仲玉16日說,亮島人是南島語族的祖先。
  • 廣東河源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出土大批碎陶片
    河源連平油東村八字山發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山頂大量坑窩據猜測是古人類打樹樁留下的  在河源市連平縣油東村八字山山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近期發現了一處戰國時期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目前,該處遺址的搶救性考古挖掘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現已出土了一大批戰國時期古人類使用過的零碎陶片和部分石錛、石柱等石器。
  • 夏代考古重大新發現,安徽三官廟遺址出土我國最早的軍號!
    2018年橫空出世的安徽三官廟遺址,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其純正的夏時期文化層,出土的眾多夏代青銅器,為夏王朝歷史的破解,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夏文化研究考古遺址。三官廟遺址的發現,為我們再現了夏商交替時期的金戈鐵馬畫面。
  • 臨泉千年古城的崗上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
    聽說位於淮北平原的千年古城之中,竟然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據說這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很有科學研究價值,出土的文物跨度年代也很久遠,這裡是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之地,這個遺址人們稱之為崗上遺址。
  • 三星堆遺址都出土了什麼?它是不是夏朝的都城遺址?
    文/唐朝三星堆遺址,是1929年四川廣漢縣南興鎮的農民燕道誠,在車水挖溝時偶然發現的。先後出土了數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象牙和數千枚海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出土的大立人像,而這個舉世聞名的銅像,更是因為令人驚訝的高度,被稱為「世界銅像之王。但整體上講,三星堆文化是位於巴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 三星堆遺址,在出土了大量國寶級青銅器之後,為什麼不挖了?
    三星堆遺址,對於中華文明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意義。其中,除了在遺址中出土的數量較多的珍貴文物之外,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也開拓了新方向。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附近的鴨子河畔,屬於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
  • 渠縣城壩遺址出土「四川最早識字教科書」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位於渠縣的城壩遺址,自1980年代出土大量青銅器以後,已被證實為一處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賨(cóng)人文化遺址。隨著近年考古發掘的持續深入,川東地區巴文化的面貌漸漸清晰。9月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城壩遺址考古新發現暨專家論證會,宣布經過5年不間斷、系統性的考古發掘,不僅在南方首次全面揭露了一座郡縣一級的城址、宕渠城城址,還發現了四川地區極為罕見的十餘枚漢簡。其中刻有「蒼頡作書,以教後人」等字樣的簡牘,更被與會專家認為可能是四川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識字教科書」。
  • 南京出土智人頭蓋骨 力證中國人並非起源非洲
    3點揭開頭骨之謎兩個頭蓋骨區別是什麼?相差十萬年,一號頭骨確認是女猿人位於南京東郊的湯山,一直以溫泉聞名全國。1993年3月13日,湯山葫蘆洞內出土了一具較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南京猿人」從此震驚世界。
  • 青塘遺址考古成果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出土遠古各類遺物一萬餘件青塘遺址位於清遠市所轄英德市青塘鎮。該遺址發現於1959年,當時青塘鎮屬韶關市翁源縣管轄,故命名為翁源縣青塘遺址。上個世紀60年代與80年代,廣東省博物館等單位曾兩次對青塘遺址進行考古調查,未進行過正式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