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考古工作一直是閩臺學界考古重點,考古發現證據,早在數萬年前,古人類就通過"東山陸橋"進入臺灣島,臺灣史前文化根植於大陸。閩臺考古學者歷經多年考古調查和研究攻關,日前首次通過古基因組數據確認,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關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的祖先來源。
▲ 馬祖民俗文物館
盛夏時節,臺灣考古學者陳仲玉來到馬祖民俗文物館,從事一甲子考古工作的他,對於這裡感觸頗深,因為館裡陳列的考古遺物,很多都與他有關。
原來在島上這是一條大路
這是一個牆
可見原來它有兩公尺的高度
開路的時候
它被切下來
在臺灣海峽靠近福州市連江縣的馬祖列島中,有一個面積僅有0.35平方公裡的小島嶼,名曰"亮島"。陳仲玉回憶,2011年他帶著團隊在亮島挖掘出距今七八千年的兩具人類骨骸,被命名為"亮島人"。
這個人骨雖然是複製品
但是它的真實性很可靠
因為它是用3D掃描
它的還原完整性達到百分之八九十
通過當時的古DNA提取分析報告推斷,"亮島人"的母系血源與現在的臺灣地區南島語族最為接近,而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尤其福建,可能是近1萬年以來,原南島語族的祖居地之一。因此,他們推論"亮島人"必須到福建來"尋根問祖"。
南島語族
幾乎很多人說母地都在臺灣
說是從臺灣出去的
但是南島語族不可能土生土長在臺灣
他也是從外面進去的
那時候我們就猜想
應該他最近從大陸福建 浙江 廣東進來的
因為這個發現受重視
所以我們和大陸交流就很多
2012年起,陳仲玉在兩岸不斷輾轉,與大陸考古學者、高校進行學術交流,對南島語族議題進行深究,在這期間,福建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範雪春也位列其中。
我們老早就是好朋友
大概三十幾年前
我就和他有緊密的聯繫
因為我祖籍福州人
回老家我們就去看他們的出土物看遺址
▲ 福建漳平奇和洞考古現場
這裡就是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
從2009年到2011年
我在這裡組織了考古發掘
範雪春所說的奇和洞,位於福建漳平市象湖鎮灶頭村東4公裡處,一個石灰巖溶洞,洞內寬敞,2008年被挖掘前,這裡只是個小鄉村裡不起眼的洞穴,然而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與之後陳仲玉的"亮島人"研究發現,存在著某種關聯。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2號探坑
非常重要的一個發現的地方
發現了三具人的遺骸
其中2號人骨就是在這個地方發現的
範雪春口中的2號人骨,是距今約8400年前的成年女性顱骨,如今被陳列在龍巖市博物館中,是三具遺骸中唯一一具保留了古基因的顱骨。
2011年1月3日16點50分
真正出土了一具成人頭蓋骨
後來我們把它取出以後
很快就送到北京
經過專家鑑定和儀器分析
確定時間為距今大約8400年前
奇和洞遺址的發現填補了福建乃至中國東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空白,保留了從1.7萬年前到7000年前人類生活進步的遺存,具有完整的文化序列,更為探索整個南島語族的起源增加了詳實的研究資料。
通過我們考古的發現
當時南島語族往臺灣遷徙的時候
應該來說
全球的海平面是最高位的
也就是比現在還更高
怎麼過去的
肯定是船
▲ 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
帶著眾多學術疑問,陳仲玉與範雪春等兩岸考古學者自2012年起,組成團隊對南島語族考古議題進行研究攻關。八年後,兩岸考古學者首次通過古基因組數據確認,南島語系人群,也就是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人群,他們的祖先是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關人群。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這也意味著國際學術界對這一研究成果的肯定。
應該來講我們可以確定
福建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毫無問題
我們奇和洞以及亮島
包括閩江下遊的古人類
跟臺灣地區的阿美族泰雅族
DNA的相似度非常高
這就可以證明
阿美族跟泰雅族這些的祖先
是來源於福建的
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自古以來
我的看法就是
在中國沿海一定有海洋民族在活動
尤其是從12000年以後的階段
活動比較強的是南邊華南以南這些地方
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陳仲玉站在馬祖列島,遙望自己的家鄉福州,歷經一甲子的考古研究,他與範雪春等大陸考古學者的合作,可以說是從"獨自探索"到"水乳交融",兩岸考古工作者交流呈現頻繁和多元的趨勢,也為中華民族海洋考古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