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8日電 這麼家常的東西也可以很時尚!瞧瞧,絲瓜乾燥後的切片,那纖維條縷竟出現絕妙的美感,像雪花,又像鏤空的藝術品,一片片接起來,掛起來,就成了美麗又清涼的窗簾。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這是出現在「臺灣設計師周」上的設計,一群各自在計算機公司、科技公司等上班的設計師集合起來,要發揮各自創意,展現設計的無窮可能性。
同一個展場裡,令人或驚豔,或莞爾的設計處處都有。
像「五十凳」這一類,源自中國文化,也是臺灣很本土、很尋常的家具,成為新一代設計師想玩花樣,想表達新美學觀點的玩意兒。一張鋪上紅豔花布的長板凳,兩旁架上扶手,除了可以坐、靠,還可以做仰臥運動。
還有,臺中一位木工師傅專門用回收匾額,做成「再生家具」,如此惜物和手藝,也激發了年輕設計師的創意,把一幅寫著「妙手回春」的匾額做成了兩張板凳,合起來坐或分開來坐,都隨意。
在此之前一周,另一個與設計有關的展覽也在同一個地點舉行,名為「不設計不生活節」,訴說的是:「你永遠不知道生活有多美好,只有通過設計才知道。」年輕的男男女女穿梭、流連在這樣的場合裡,或欣賞、或拍照,或聆聽主辦單位的演講分享。
近年來,與設計有關的期刊、活動,越來越多,居家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等相關話題,在臺灣十分繽紛。走過街頭的小攤,走在書店的賣場,也總會被一些新鮮有趣的小玩意吸引,然後會聽到那個大男生或女孩對你說:「這是我們自己設計的喔!」
這設計風是怎麼雲湧起來的?和臺灣年輕的一代大有關係。他們是臺灣所謂的六年級生、七年級生(即出生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成長於臺灣經濟蓬勃發展的一代,也是二戰後最衣食無缺的一代。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