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樂昌 | 張載心學論綱
張載心性論有三個重要命題:(1)「心統性情」;(2)「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3)「心小性大」。其中,前兩個命題是張岱年先生認定的,第三個命題則是筆者補入的。張載心學與心性論之間的相關性表明,這三個心性論命題能夠為探索其心學思想提供觀照的視域。命題一:「心統性情」。這是張載較早提出的心性論命題。筆者曾撰專文,對「心統性情」說的基本意涵和歷史定位這兩方面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論證,這裡,僅撮述其要點。第一,張載的「心統性情」說,是他早期對為學工夫形態的思考尚不成熟的產物。
-
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今年,是「關學宗師」張載誕辰1000周年,作為生活在張載故裡的人們,更有責任去體悟張載文化中,所蘊含的可以穿越千年時光的思想精華和人文力量,而這種精華和力量,放在現代社會,依舊能夠規範約束人們的言行,豐富完善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
【立命-典論】齊敏:張載「四為」句淺釋
因此解釋此句,首先要說明三個問題。第一是張載的天地論或稱為宇宙觀;第二個是討論「天地」有沒有「心」的問題;第三個是「立」什麼「心」的問題。以前學術界有很多人認為,天地沒有心,人有心,所以認為張載將人心比作「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將人心推高到「天」的境界,我認為這是根本錯誤。
-
張載家規家訓
張載認為自己剛調入京都,對朝廷王安石變法了解甚少,請求等一段時間再作計議,後被任命為崇文院校書。當時王安石執政變法,想得到張載的支持。有一天見到張載對他說:「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勝任,想請你幫忙,你願意嗎?」張載回答說:「朝廷將大有為,天下之士願與下風,若與人為善,則孰敢不盡!如教與人追琢,則人亦故有不能。」張載一面贊同政治家應大有作為,但又含蓄地拒絕參與新政的行為,遂漸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
-
張載的哲學與他的時代
從「氣」論出發,張載構建了他的哲學體系:在人性論方面,他提出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範疇,較好地處理了先秦以來儒家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辯;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了「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分;在工夫論方面,他提出了「心統性情」「變化氣質」等重要命題;在人生論方面,他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和使命,把天地人有機地統一起來,使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今年適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追思先賢風範、傳承關學文脈,12月12日至13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和寶雞舉行,以期喚起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反思、珍視和賡續,從而講好陝西地域文化,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陝西。
-
張載名言 張載為天地立心
張載張載著有《崇文集》、《正蒙》、《橫渠易說》等作品,其名言、思想流傳至今,最為後人稱讚、傳頌的就是被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的名言。張載名言1、欲事立須是心立,心不欽則怠惰,事無由立,況聖人誠立,故事無不立也。
-
今天我們為何要懷念他?用哲學視角讀懂大儒張載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因講學於關中,故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從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張載誕生到如今,整整一千年過去了。「千年事與浮雲去」,千年之前,他到底向這個世界貢獻了什麼?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去追思和懷念?因在張載教育思想、家風傳承等方面已有眾多普及性文章,本文則試圖窺探張載在哲學思想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北宋關學創始人張載:如何「為往聖繼絕學」
要理解「為往聖繼絕學」的意蘊,首先要了解「往聖」與「絕學」兩個詞的含義。「往聖」就是已往的、過去的、歷史上的聖人,具體所指即是孔子、孟子;「絕學」就是中斷了、失傳了的學說,具體所指即是孔孟儒學。為了實現「為往聖繼絕學」這一使命,張載對釋、道思想特別是佛家思想進行了深入批判。在張載以前,不少儒家學者也批判過佛家,但大多從政治、社會角度進行觀照,即批判佛家的政治背離和社會危害。張載則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從形上學理論的高度批判佛教思想的哲學家。
-
【悅讀薦書】西北大學出版社:《張載及其關學——「橫渠四為句...
全書分為9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橫渠四為句」在古代、近代、現代和新時代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發掘張載思想新時代價值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通過古今評述論述張載剛健不息、艱苦顧學的歷程,論證了張載以他的學識和人品贏得世人尊重、後世讚譽,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
-
如何回答女生給出的「送命題」?
在談戀愛的路上,男生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送命題,讓你委屈兮兮,不知所措...那什麼是她們的送命題呢?就是你回答「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答案為「都不是、都不對、都不行」的那些問題,簡稱送命題。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
心理學丨年關將至,請收好這份《「送命題」回答指南》
什麼是送命題如果想要解決一類問題,還是要先搞清楚這類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點。不然只是送命題、送命題的,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最終導致的思考結果也是不同的。那什麼是送命題呢?但既然重點從來不是"與問題對應的答案",而是"我們的回答帶給對方什麼樣的感受",那這裡的盲盒,也就不是完全無跡可尋了。那麼,接著我們就一起來通過一些具體的送命題來看看如何回答比較好。突破局限"假如你有1000塊,你的現女友找你借200塊,你的前女友找你借400塊,你還剩多少錢?"
-
張載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
程頤認為張載說「氣聚於太虛」,仿佛太虛是一個方所、一個容納氣在裡面聚散的空間。這其實就是把太虛設定為空虛,割裂虛實之間關係,強行用氣來充實太虛。所以程頤說:「道體物不遺,不應有方所。」以其說個太虛,不如說個「理」,或者直接取消太虛,只用「氣」為好。
-
張載:為生民立命
張載對「命」的認識與傳統儒家的命論關係密切。傳統儒家的「命」主要有兩種含義——命運與使命。《論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論述,指的是不可更改的命運。孔子還認為,人不僅要接受各自的命運,還應該「知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所謂「知命」,就是自覺接受天降給人的使命,這在孟子那裡表現得尤為明顯。孔孟對「命」的認識直接影響了張載對「命」的理解。
-
張載與鳳翔
張載的四句名言從北宋開始歷代傳頌,傳承至今,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講話中多次引用,也曾作為漢城奧運會主題響徹世界。那麼,一代大儒張載與鳳翔又有何淵源呢?北宋時期,鳳翔為府治,眉縣隸屬於鳳翔府,所以,史書記載,張載為鳳翔眉縣人。1077年他卒於臨潼。就在張載去世後的1079年,宋朝鳳翔府為了紀念這位名震天下的大儒橫渠先生,在府置所在地鳳翔城東大街修建起了張公祠,主要祭祀一代宗師張載先生。
-
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主要貢獻
據黃宗羲記載,胡瑗弟子劉彝在回答宋神宗「胡瑗與王安石孰優」時說:臣師胡瑗以道德仁義教東南諸生,時王安石方在場屋中修進士業。臣聞聖人之道,有體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歷世不可變者,其體也;《詩》《書》、史、傳、子、集垂法後世者,其文也;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歸於皇極者,其用也.遂以明體達用之學授諸生。
-
弘揚張載「橫渠四句」精神內涵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張載作為儒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標誌性人物,他的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貌,啟發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近年來,我省關於張載及關學的研究蓬勃發展,通過梳理文獻、出版專著,舉辦大型紀念學術活動,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
紀念張載誕辰一千周年 大型眉戶歷史劇《縣令張載》首演
中國經濟周刊一經濟網訊 為紀念張載誕辰一千周年,12月11日晚,由寶雞市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侯新斌執導,眉縣人民劇團張忠誠擔綱主演的大型眉戶歷史劇《縣令張載》在眉縣人民政府禮堂迎來首演。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今年亦是大儒張載的1000周年誕辰
針對這次人事安排,當時就有人提出異議,張載向來以道德學問見長,為何要安排他去處理案件呢?王安石引經據典回答說,張載這麼厲害的人,讓他去斷案就跟囊中探物一般,有何不可?言外之意卻對張載含有譏諷和輕蔑。等到張載辦完案子回朝廷,新舊兩黨已經因為變法措施撕破了臉皮,舊黨代表人物都被貶出了京城,其中就包括張載的弟弟張戩。看到此種局面,張載於是辭官,返回橫渠講學。
-
讀史:張載及其「橫渠四句」
他「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材兼文武,永履仁義」,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所以,「先儒論宋朝人物,以範仲淹為第一」。連一向很少稱讚人的朱熹也由衷稱嘆:「範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他開創的義莊慈善事業,前後運作八百多年,一直到清末宣統年間,義莊仍有田產5300畝,運作良好,可謂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慈善史上的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