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2020-12-19 網易新聞

文化根脈,塑造著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在寶雞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特殊感情和心靈滋養,這種強大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活在這座城市的空間裡,活在城市居民的記憶中。今年,是「關學宗師」張載誕辰1000周年,作為生活在張載故裡的人們,更有責任去體悟張載文化中,所蘊含的可以穿越千年時光的思想精華和人文力量,而這種精華和力量,放在現代社會,依舊能夠規範約束人們的言行,豐富完善人們的精神世界——


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在秦嶺太白山下的眉縣橫渠鎮,有一處佔地20餘畝的古典院落,為喧鬧的街衢平添了一份風雅和韻味。這裡是宋代大儒張載講學地「橫渠書院」,元代後被改為「張載祠」。院中,有六棵盤若蛟龍的古柏,歷經千載,卻依然根深葉茂,它們是見證張載精神的名木,也是關學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徵,值得被後人瞻仰。張載開創的「關學」,深刻影響了中國近千年。3月23日,我們來到了眉縣張載祠,再拜先賢。

一代大儒 志存高遠創關學

張載(1020-1077),字子厚,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的創始人,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因晚年在家鄉設館講學,故世稱「橫渠先生」。

張載祖籍河南大梁(今開封)。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張載父親張迪病逝,時年15歲的張載與家人護送靈柩,離開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返回老家大梁。然而,路途遙遠,開銷較大,一家人才走出斜谷,就用盡了所有錢財。這時,得知前方兵亂,家人決定將張迪安葬於橫渠鎮南8公裡處的大鎮谷迷狐嶺上。從此,張載便在眉縣安家,入橫渠鎮崇壽院讀書。

張載少時耕田讀書,青年時喜好兵法,立志從軍,在一代名臣範仲淹的指點下,他開始悉心研讀儒、佛、道三家學說,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關學思想體系。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張載赴大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此後,他先後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司法參軍,雲巖縣令(今陝西宜川境內)著作佐郎,籤書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等職。

51歲時,因對王安石新政變法有看法,張載辭官回到橫渠鎮,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少時讀書的崇壽院講學讀書。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對自己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並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的兩項實踐。在橫渠鎮崖下村、扶風午井鎮、長安子午鎮仍保存著遺蹟,至今還流傳著「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

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張載得以再次入朝為官,任同知太常禮院職。因支持推行復古婚冠喪祭之禮未果,又借病辭官回家。當年農曆十二月行至臨潼,當晚住館舍,沐浴就寢,第二日晨與世長辭,終年57歲。

據史料記載,張載去世後,家人無錢為其置辦棺木。家中箱櫃打開後,也唯有書籍,最後還是學生籌資,將這位一代宗師運回眉縣,與其父張迪、其弟張戩一起安葬於大鎮谷迷狐嶺上。張載講學的崇壽院也被改為橫渠書院,張載被後輩尊稱為「橫渠先生張夫子」。

橫渠四句 立心立命開太平

張載,有著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和曠達的超逸胸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張載的精神遺產中,這四句名言被廣為傳誦,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哲學家馮友蘭稱其為「橫渠四句」。

張載的「四為」是他一生中對「天、地、人」及萬物、萬象最精闢的總結。其意是要努力探索天地真知,為天下百姓謀求幸福,同時要繼承古聖先賢優秀的傳統文化,來開創一個萬世太平的社會。

張載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在中國學術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對世界哲學思想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繼承和發揚了先秦儒家豐富的倫理觀念和道德實踐,使孔孟之學得以重新發揚光大。

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院長、教授張波表示,張載是中華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傑出代表。他「自立說以明性」,在儒學發展史上第一次建構了「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的「天」「道」「性」「心」的儒學理論綱領,可以說是規模宏闊、義理精深、旨趣獨特,不僅引導了宋明理學與關學的重構與發展,也深刻影響到宋代以來儒家文化發展的格局與走向。在中華文化史上有如此理論建樹和規模的學者是罕見的,可以說,張載是開一代風氣的文化巨人和思想大家。

張載精神歷久彌新,張載家風承古開新。張載極其重視對家族子弟及學生的道德禮儀教育,針對家族人員,張載制定了基礎的家規家訓,規範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72歲的張仁久,是張載二十六代裔孫,他退休前在鳳翔縣儒林小學任教。張仁久說,作為張載的後人,他們一直以「四為」「六有」「十戒」為座右銘,這不僅是他們的家訓,也是他們的志向。

如今,在張載祠中,「四為」「六有」「十戒」以碑刻、題字等方式呈現,人們還能看到于右任遒勁俊逸手書的「橫渠四句」碑文,與觀者共勉。

親民愛民 兼濟天下抒情懷

實現夢想,有所成就,是需要時間和磨礪的,要耐得住獨自前行的寂寞。

回望大儒張載的一生,他兩度入朝,三歷外仕,進則協理地方,教化民眾,退則修學授課,著書立說,直至身死,家無一點餘財。張載一生清廉,所居之民深感其恩惠,直至千百年後依然銘記,永為後世敬仰。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世人不會忘記張載!

張載的學術與思想是今天人們以古鑑今、推陳出新,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也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微觀縮影。

張波認為,在張載思想中呈現的「立心立命」的責任使命、「崇禮貴德」的教化原則、「民胞物與」的和諧精神、「仇必和而解」的辯證思想,「仁愛、仁孝」一體的觀念等,均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熠熠生輝的資源,既可以為理論建構提供文化支撐,也可以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文化利國惠民、強國安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張載及其「橫渠四句」「民胞物與」等思想被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多次在不同的場合提出,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其中的「天下一家」「民胞物與」典型地展現在張載的名篇《西銘》中,「協和萬邦」「天下大同」也是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的政治抱負。張波說,這些充分地展現了張載思想可以滋潤現代世界文明的重構與發展、為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智慧。

世人不能忘記張載!

眉縣副縣長陳昌煦說,作為知識分子,張載始終立足於國家和民族前途與命運的高度,思考人生規劃和進行人生選擇,無論是言兵事,還是著文章,張載所思所憂,皆為國家民族所急所需。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反映的是傳統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作為領導幹部,張載為官時間不長,官階也不高,無論在野還是在朝,他始終能夠為天下計、為生民計,而不是為個人計、為私利計,真正是「平生於公勇,於私怯,於公道有義」。作為普通民眾,張載用一生樹立了一個典範,無論身處順境或是逆境,都能夠安之若素,用艱辛之努力,獲點滴之進益。二程(程顥、程頤)既說張載的思想「有苦心極力之象,無溫柔敦厚之氣」,又盛讚「橫渠道盡高、言盡醇,自孟子後,儒者都無他見識」,正是這份看似平凡的踏實、篤實和樸實,才使得張載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具備了超越時空的價值和影響力。

正所謂:愛民,民必敬之;親民,民必愛之。

相關焦點

  • 紀念張載誕辰一千周年 大型眉戶歷史劇《縣令張載》首演
    中國經濟周刊一經濟網訊  為紀念張載誕辰一千周年,12月11日晚,由寶雞市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侯新斌執導,眉縣人民劇團張忠誠擔綱主演的大型眉戶歷史劇《縣令張載》在眉縣人民政府禮堂迎來首演。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寶雞眉縣大型眉戶歷史劇《縣令張載》首演
    寶雞資訊網訊在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12月11日晚,大型眉戶歷史劇《縣令張載》在寶雞眉縣人民政府禮堂迎來首演。張載,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鳳翔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教化民風、擲地有聲而被歷代傳頌不衰。今年是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進一步傳承關學精神,彰顯文化自信,陝西省乃至全國各地紛紛以話劇、歌劇、秦腔、電影、眉戶等不同表演形式,創作出一批以張載關學為主題的文藝作品。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橫渠書院嶄新開園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橫渠書院嶄新開園 2020-12-1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圖為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現場。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12日電 (記者 梅鐿瀧)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12日在西安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省內外多家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今年適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追思先賢風範、傳承關學文脈,12月12日至13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和寶雞舉行,以期喚起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反思、珍視和賡續,從而講好陝西地域文化,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陝西。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橫渠書院盛大開園
    今年是北宋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一座嶄新的「橫渠書院」全面建成開放。陝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陝西省政府副省長程福波,國務院參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陝西省政府副秘書長高陽,陝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吉德,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司曉宏,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張煒以及紀念張載誕辰
  • 我省將舉辦系列活動紀念一代儒宗張載誕辰1000周年
    我省將舉辦系列活動紀念一代儒宗張載誕辰1000周年 2020-12-12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書畫展即將啟幕
    今年是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張載誕辰1000周年,西安新聞網將於12月12日在高新區力邦藝術港舉行「風從千年來 關學正青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書畫邀請展」。張修安老師作品「風從千年來 關學正青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書畫邀請展指導單位:陝西省書法家協會
  • [光明日報]「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
    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的「橫渠四句」,成為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志向和傳統。12月12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舉行。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劉延東發來書面致辭。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以「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為主題,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張載作為儒學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標誌性人物,是一位識見閎通、超邁前賢的思想家,是一位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實幹家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一千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
    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的「橫渠四句」,成為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志向和傳統。  12月12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舉行。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在開幕式上分别致辭。陝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主持開幕式。陝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王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活動綜述
    本報記者 戴吉坤攝記者 王姿頤12月12日至13日,「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關學精神——「民胞物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分論壇主持人、陝西師範大學關學研究院教授許寧說:「在今天,我們要推進關學的研究發展,要根據時代,把它新的亮點、新的魅力和價值揭示出來。我們國家現在做的脫貧工作,讓小康路上每個人都不掉隊,這就是民胞物與思想的一種升華。」《正蒙》是體現張載哲學思想精華和體系的重要著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今天我們為何要懷念他?用哲學視角讀懂大儒張載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因講學於關中,故其學派被稱為「關學」。從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張載誕生到如今,整整一千年過去了。「千年事與浮雲去」,千年之前,他到底向這個世界貢獻了什麼?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去追思和懷念?因在張載教育思想、家風傳承等方面已有眾多普及性文章,本文則試圖窺探張載在哲學思想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橫渠四句再解讀
    趙孟楷書《西銘》殘本(局部) 資料【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張載(1020—1077)是北宋理學的創建者之一,也是關學宗師。「天地」,既可以指物質世界或自然界,也可以指人間社會,其確切含義要根據前後文研判。在橫渠四句的語境中,「天地」應當指人間社會,而不是指自然界。其次,張載並不否認天地有「心」,他援用《周易·復卦》的《彖辭》,稱此「心」為「天地之心」。張載認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這意味著天地的功能是創生萬物,這一功能似乎是蘊含於天地之內的心意。「天地之心」的說法,使「天地」創生萬物具有了「目的」特徵。
  • 張載與鳳翔
    張載的四句名言從北宋開始歷代傳頌,傳承至今,黨和國家領導人在講話中多次引用,也曾作為漢城奧運會主題響徹世界。那麼,一代大儒張載與鳳翔又有何淵源呢?北宋時期,鳳翔為府治,眉縣隸屬於鳳翔府,所以,史書記載,張載為鳳翔眉縣人。1077年他卒於臨潼。就在張載去世後的1079年,宋朝鳳翔府為了紀念這位名震天下的大儒橫渠先生,在府置所在地鳳翔城東大街修建起了張公祠,主要祭祀一代宗師張載先生。
  • 博學大儒張載給我們的啟示
    家長的無奈,我們做教師的可以理解,也從心裡著急。為此,從今天開始,我為各位家長提供名人教子的一些良方,希望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到迷茫的你。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今天要講的名人叫張載,他是宋朝大咖級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可能大家聽說過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張載家規家訓
    慶曆二年(1042)範仲淹為防禦西夏南侵,在安陽府(今甘肅慶陽)城西北修築大順城竣工,特請張載到慶陽,撰寫了《慶州大順城記》以資紀念。張載擬辭去崇文院校書職務,未獲批准。不久被派往浙東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審理苗振貪汙案,案件辦畢回朝。此時張載之弟監察御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激烈衝突,被貶知公安縣(今湖北江陵),張載估計自己要受到株連,於是辭官回到橫渠。  張載回到橫渠後,依靠家中數百畝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俯而讀,仰而思。
  • 全民閱讀要回答好「張載命題」
    全民閱讀要回答好「張載命題」 發表時間:2016-03-15   來源:南京文明網(3月14日《光明日報》)  當我們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期之後,移動閱讀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在這樣的潮流和趨勢下,如何才能夠有效營造積極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全民閱讀鏈條上的積極推動者。但筆者以為,全民閱讀的營造,書香社會的建設,都不能夠離開「張載命題」的重新回答。
  • 張載的哲學與他的時代
    清刻本《張子全書》 資料圖片《西銘》(部分) 資料圖片《西銘》(部分) 資料圖片《西銘》(部分) 資料圖片【紀念張載誕辰所以,儒家學者要回應挑戰,就必須對最高存在問題加以探討和說明,這是被迫承擔的任務。因為當時作為已經高度發展起來的、擁有精緻形上學體系的佛教,已經建立起自己理智的推論方式。除非接受挑戰,直接與這一形上學的思維方式正面交鋒,才有可能戰勝對手,否則儒學的地位無法真正確立起來。
  • 張載:為生民立命
    張載的思想是宋代儒學德性之治的源頭之一,對儒家的命論發展有重要貢獻。「命」的概念在張載思想中佔有突出地位。今日我們從張載思想中「命」的內涵、「命」的形上根據和「命」的表現三個方面,對張載「命」論作一個新的探究。
  • 民胞物與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民胞物與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時間: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