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根脈,塑造著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在寶雞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特殊感情和心靈滋養,這種強大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活在這座城市的空間裡,活在城市居民的記憶中。今年,是「關學宗師」張載誕辰1000周年,作為生活在張載故裡的人們,更有責任去體悟張載文化中,所蘊含的可以穿越千年時光的思想精華和人文力量,而這種精華和力量,放在現代社會,依舊能夠規範約束人們的言行,豐富完善人們的精神世界——
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在秦嶺太白山下的眉縣橫渠鎮,有一處佔地20餘畝的古典院落,為喧鬧的街衢平添了一份風雅和韻味。這裡是宋代大儒張載講學地「橫渠書院」,元代後被改為「張載祠」。院中,有六棵盤若蛟龍的古柏,歷經千載,卻依然根深葉茂,它們是見證張載精神的名木,也是關學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徵,值得被後人瞻仰。張載開創的「關學」,深刻影響了中國近千年。3月23日,我們來到了眉縣張載祠,再拜先賢。
一代大儒 志存高遠創關學
張載(1020-1077),字子厚,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的創始人,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因晚年在家鄉設館講學,故世稱「橫渠先生」。
張載祖籍河南大梁(今開封)。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張載父親張迪病逝,時年15歲的張載與家人護送靈柩,離開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返回老家大梁。然而,路途遙遠,開銷較大,一家人才走出斜谷,就用盡了所有錢財。這時,得知前方兵亂,家人決定將張迪安葬於橫渠鎮南8公裡處的大鎮谷迷狐嶺上。從此,張載便在眉縣安家,入橫渠鎮崇壽院讀書。
張載少時耕田讀書,青年時喜好兵法,立志從軍,在一代名臣範仲淹的指點下,他開始悉心研讀儒、佛、道三家學說,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關學思想體系。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張載赴大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此後,他先後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司法參軍,雲巖縣令(今陝西宜川境內)著作佐郎,籤書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等職。
51歲時,因對王安石新政變法有看法,張載辭官回到橫渠鎮,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少時讀書的崇壽院講學讀書。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對自己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並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的兩項實踐。在橫渠鎮崖下村、扶風午井鎮、長安子午鎮仍保存著遺蹟,至今還流傳著「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
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張載得以再次入朝為官,任同知太常禮院職。因支持推行復古婚冠喪祭之禮未果,又借病辭官回家。當年農曆十二月行至臨潼,當晚住館舍,沐浴就寢,第二日晨與世長辭,終年57歲。
據史料記載,張載去世後,家人無錢為其置辦棺木。家中箱櫃打開後,也唯有書籍,最後還是學生籌資,將這位一代宗師運回眉縣,與其父張迪、其弟張戩一起安葬於大鎮谷迷狐嶺上。張載講學的崇壽院也被改為橫渠書院,張載被後輩尊稱為「橫渠先生張夫子」。
橫渠四句 立心立命開太平
張載,有著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和曠達的超逸胸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張載的精神遺產中,這四句名言被廣為傳誦,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哲學家馮友蘭稱其為「橫渠四句」。
張載的「四為」是他一生中對「天、地、人」及萬物、萬象最精闢的總結。其意是要努力探索天地真知,為天下百姓謀求幸福,同時要繼承古聖先賢優秀的傳統文化,來開創一個萬世太平的社會。
張載豐富而深邃的思想,在中國學術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對世界哲學思想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繼承和發揚了先秦儒家豐富的倫理觀念和道德實踐,使孔孟之學得以重新發揚光大。
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院長、教授張波表示,張載是中華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傑出代表。他「自立說以明性」,在儒學發展史上第一次建構了「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的「天」「道」「性」「心」的儒學理論綱領,可以說是規模宏闊、義理精深、旨趣獨特,不僅引導了宋明理學與關學的重構與發展,也深刻影響到宋代以來儒家文化發展的格局與走向。在中華文化史上有如此理論建樹和規模的學者是罕見的,可以說,張載是開一代風氣的文化巨人和思想大家。
張載精神歷久彌新,張載家風承古開新。張載極其重視對家族子弟及學生的道德禮儀教育,針對家族人員,張載制定了基礎的家規家訓,規範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72歲的張仁久,是張載二十六代裔孫,他退休前在鳳翔縣儒林小學任教。張仁久說,作為張載的後人,他們一直以「四為」「六有」「十戒」為座右銘,這不僅是他們的家訓,也是他們的志向。
如今,在張載祠中,「四為」「六有」「十戒」以碑刻、題字等方式呈現,人們還能看到于右任遒勁俊逸手書的「橫渠四句」碑文,與觀者共勉。
親民愛民 兼濟天下抒情懷
實現夢想,有所成就,是需要時間和磨礪的,要耐得住獨自前行的寂寞。
回望大儒張載的一生,他兩度入朝,三歷外仕,進則協理地方,教化民眾,退則修學授課,著書立說,直至身死,家無一點餘財。張載一生清廉,所居之民深感其恩惠,直至千百年後依然銘記,永為後世敬仰。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世人不會忘記張載!
張載的學術與思想是今天人們以古鑑今、推陳出新,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也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微觀縮影。
張波認為,在張載思想中呈現的「立心立命」的責任使命、「崇禮貴德」的教化原則、「民胞物與」的和諧精神、「仇必和而解」的辯證思想,「仁愛、仁孝」一體的觀念等,均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熠熠生輝的資源,既可以為理論建構提供文化支撐,也可以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文化利國惠民、強國安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張載及其「橫渠四句」「民胞物與」等思想被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多次在不同的場合提出,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其中的「天下一家」「民胞物與」典型地展現在張載的名篇《西銘》中,「協和萬邦」「天下大同」也是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的政治抱負。張波說,這些充分地展現了張載思想可以滋潤現代世界文明的重構與發展、為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智慧。
世人不能忘記張載!
眉縣副縣長陳昌煦說,作為知識分子,張載始終立足於國家和民族前途與命運的高度,思考人生規劃和進行人生選擇,無論是言兵事,還是著文章,張載所思所憂,皆為國家民族所急所需。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反映的是傳統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作為領導幹部,張載為官時間不長,官階也不高,無論在野還是在朝,他始終能夠為天下計、為生民計,而不是為個人計、為私利計,真正是「平生於公勇,於私怯,於公道有義」。作為普通民眾,張載用一生樹立了一個典範,無論身處順境或是逆境,都能夠安之若素,用艱辛之努力,獲點滴之進益。二程(程顥、程頤)既說張載的思想「有苦心極力之象,無溫柔敦厚之氣」,又盛讚「橫渠道盡高、言盡醇,自孟子後,儒者都無他見識」,正是這份看似平凡的踏實、篤實和樸實,才使得張載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具備了超越時空的價值和影響力。
正所謂:愛民,民必敬之;親民,民必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