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在日本的文化中永遠都不僅僅只是一種單純的武器,特別是「太刀」更被寄予了諸多情懷與文化。
▲浮世繪•酒吞童子退治
▲日本收藏的金銀鈿裝唐大刀
▲日本收藏的吳竹鞘御杖刀
早期的太刀與後世巨大的大太刀不同,早期太刀在設計上實際上有著明顯騎兵作戰具備的特點。尤其是平安時代所出現的一種武官所使用的高級太刀——毛抜形太刀來看,這種太刀的彎曲的刀柄收到了日本關東地區的蕨手刀的影響。其基本可以認為是一種單手使用的,專門進行馬上作戰的太刀。在平安時代同樣也是出現了許多做工精良的太刀,諸如耳熟能詳的日本「天下五劍」,除了數珠丸和鬼丸國綱是鎌倉初期完工以外,其他均是平安時代打造完成,平安時代也因此被稱之為太刀時代。
▲毛抜形太刀
不過這種毛抜形太刀並沒有在日本的戰場上流行太長的時間,首先日本稀少的馬匹和瑣碎的地形並不適合大規模的騎兵戰爭,因此稀少的騎馬武士,更多時候是指揮步兵作戰,或者在適當的時機解決掉對方的同樣騎馬作戰的高級武士(即「一騎討」)。
經歷了「源平合戰」的烽火,到了鎌倉時代,沉重而又龐大的大太刀開始在一些鎌倉武士中興起,當然,這種巨大的武器並不僅僅是得勝的源氏一族武士們炫耀自己力量的玩意,大太刀在源平合戰中,實實在在的證明了自己實戰價值,畢竟這種龐大的太刀,在「一騎討」中,遠比單手使用的毛抜形太刀更具威力。因此,毛抜形太刀之後逐漸衰落,從原來的武官專用的武器,變成了公卿們使用的禮儀性武器。
▲使用大太刀作戰的騎馬武士
大太刀的刀身長度時常可以達到驚人的150釐米,如此巨大的武器,在揮舞時所產生的慣性自然也是驚人的。可以說,大太刀的出現無疑是大型太刀發展的一個巔峰,在它的影響下,其他各種太刀的長度都出現了明顯增加。不過大太刀雖然威力驚人,但是同樣驚人的重量,使得這種武器很快也走上了衰落,雉刀與騎槍很快就取代了大太刀的地位。
普通的太刀實際上也在不斷的演變。「應仁之亂」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然而此時武士已經不再是戰爭中的主力,伴隨著軍事科技的提升,日本以足輕為主的步兵戰鬥力出現了極大的提升,並因此成為了戰爭中真正的主角,而因為戰爭所出現的貧窮的步行武士們,因為戰爭的需要,也更傾向於較短的太刀。而且由於「戰國時代」戰爭烈度的空前加強,「戰國時代」的日本太刀,往往刀刃較直,並且更加的厚重,但是相對於大太刀來說,還是要輕小靈便的多。
▲安土桃山時代的太刀
到了「江戶時代」,由於「戰國時代」的刀光劍影逐漸被遺忘,因此作為武器的太刀實戰性也開始出現了降低。尤其是江戶幕府下令限制太刀的長度,而且此時的太刀刀刃因為不需要再考慮破甲等問題,刀刃逐漸變薄,刀身也再次出現了彎曲。之後伴隨著江戶末期,更適合日本當時打鬥所需的打刀的出現,太刀便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除了大太刀、毛抜形太刀等等這些經歷了無數血腥戰場的武器,日本的太刀同樣也有著無數的傳說積澱在這些利刃之中,其中最有傳奇色彩的,莫過於源賴光的童子切安綱、蜘蛛切。
▲名刀•童子切安綱
童子切安綱(童子切安綱)大約算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日本名刀之一了,源賴光退治酒吞童子的傳說,成為了無數影視作品的題材。至於酒吞童子和大江山鬼眾的傳說是真是假,這個暫且不做討論,先說說這把童子切安綱。童子切安綱刃長80.3釐米,彎曲3.03釐米,橫手1.97釐米,厚度最厚0.6釐米。這柄太刀在平安時代的太刀中屬於較長的一把,因此它的威力也更大。據說這把刀的製作者是伯奢國名匠大源五郎太夫安綱所造,後來為坂上田村麻呂所得,坂上田村麻呂正式依靠此刀與鈴鹿御前並肩作戰,斬妖除魔。後來坂上田村麻呂在神社參拜時,收到神靈感召,便把童子切安綱供奉在神社裡,並最終被源賴光所獲得,之後便有了源賴光用此刀退治酒吞童子的傳說,而且其實死於童子切安綱刀下的,除了酒吞童子,其實還有牛鬼,所以童子切安綱也因此有了「鬼切」的稱號。這柄刀後來一直被室町幕府的將軍代代相傳,直到足利義昭將其送於豐臣秀吉,之後又被德川家康所得。之後到了江戶時代,為了測試這把刀是否真的如同傳說中的那樣削鐵如泥,因此用了六具屍體進行試刀,童子切安綱寶刀不老,成功達成了「六胴切」的成就。
▲源賴光
蜘蛛切是傳說中的,源賴光所用另一把傳奇的名刀。據說此刀是由源賴光之父源満仲,特意讓筑前國三笠郡的中國工匠為其打造而成,這把刀長約二尺七寸(短於童子切安綱),因在試斬犯人時,輕鬆斬斷犯人的膝蓋,也因此得名為「膝切」。而另一個名字蜘蛛切,則是據說源賴光有一次因為瘧疾在家休養,一天夜晚,他忽然看到一個樣貌詭異的僧人試圖將自己捆起來,源賴光情急之下拿起「膝切」一刀斬去。受傷的僧人奪路而逃,聞訊趕來的源賴光四天王急忙跟著血跡尋找,竟然發現這個僧人是一個巨大的蜘蛛。因此「膝切」由此得名「蜘蛛切」。不過蜘蛛切的傳奇還沒有就此結束,之後蜘蛛切傳到了源氏名將源義經的手中,源義經為此刀取名為「薄綠」。不過就是這把源氏重寶,最後卻由於源義經和其兄源賴朝兄弟鬩牆,最終蜘蛛切也落得下落不明,而頗為諷刺的是,源賴光所佩戴的,則是另一把源氏重寶——髭切。或許無論怎樣的利刃名刀,最後決定它們命運的,最終還是時代的大潮,以及揮舞著它們的武者。
▲蜘蛛切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明憶,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暗器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復活的羅馬軍團:英國白鼬大道護衛隊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