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I是環境空氣品質指數的縮寫,描述的是空氣清潔或者汙染的程度,以及對人健康的影響,將6項汙染物用統一的評價標準呈現。
AQI共分六級,從一級優、二級良、三級輕度汙染、四級中度汙染,直至五級重度汙染、六級嚴重汙染,相對應的空氣汙染指數劃分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於300六檔。
那AQI是如何監測的?
2月24日早上5點,隨著手機的「叮咚」聲,「AQI突破100了!」的微信內容讓8個人的清晨都不淡定了。青島市環境監測站空氣品質預報中心主任孫萌和她的同事們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看風向圖、空氣品質預報系統……在早飯尚未入口、離上班還有3個多小時的時候就投入研判、發布工作,這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
預報員在為空氣品質「把脈」。
青島空氣品質預報中心預報員在與氣象部門會商。
從今年開始,根據市環保局要求,一旦空氣品質指數(AQI)超過100,也就是達到輕度汙染級別時,預報中心就要對外發布提醒,為特殊人群提供出行指導。除了在辦公室裡的會商之外,一旦遇到突發狀況,隨時隨地都需要他們8個人「開小會」,微信群也就成了他們在休息時候的第二工作現場,一天的工作時間早已遠超8小時。
在預報中心,年齡最小的預報員是1989年出生的張玉卿。她和同事輪流值班,值班期間需要盯緊空氣品質監測平臺,記錄包括PM2.5(細顆粒物)、PM10(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6項汙染物的實時濃度和分布情況。青島共布設了24個大氣監測點,每小時進行分析、數據綜合,預報員們再做科研評價。
在預報中心,他們每天要與氣象部門會商,還要跳出全市,參考中央氣象臺甚至國外的衛星氣象圖。會商的時候,預報中心的大幅電子屏幕上會同時呈現風向圖、各監測站情況等4-5個小窗口,市民獲得的PM2.5指數等信息就由孫萌這個團隊和氣象部門給出。
自2013年實施新的空氣品質評價標準以來,孫萌對每次啟動空氣品質預警都印象深刻。1月1日,青島啟動了今年的第一次空氣品質藍色預警。而早在預警發布之前,市民已經感受到了空氣品質的下降,濟南、德州等地早在元旦之前就發布了應急響應。孫萌告訴記者,根據風向圖已經大概判定汙染會到來,但何時到達無法準確預計。「我們隨時關注AQI的變化,根本沒有要放假的心思,總懸著一顆心。」在孫萌的觀念裡,「啟動預警不是一個人、幾個人說了算。預警啟動早了,會影響社會經濟效率,啟動晚了更不行。所以,什麼時候啟動,需要慎之又慎。對預報中心來說,提供準確的數據是相關部門啟動預警的重要參考。」
汙染天氣會讓整個團隊處在緊繃狀態,連續作戰十五六個小時已是常態。而即便空氣品質處於優良級別,該有的準備工作也不能落下。什麼時候會起風?風從何處來?來得強不強?會不會帶來汙染?這些觀察、記錄的數據都是預報員們做科學分析的依據。
「對空氣品質的預報分析,一半靠電腦,一半靠『人腦』。」孫萌口中的「人腦」就是經驗,多年的預報經驗可以幫助她完成對風向圖的分析和判別。她告訴記者,分析的難點是需判斷汙染何時到達,會在青島待幾天,汙染的峰值會在哪個時段出現。而這些難點如果僅靠分析風向圖是下不了結論的,「這就需要空氣預報員參照近幾年分析圖譜的經驗,可以說,這些風向圖已經在大腦裡排上了序號。」
在預報中心,除了老預報員張維東,其他人都是「80後」。這個年輕的團隊還有科研的任務。長期的一線工作恰好可以豐富研究的成果——《青島市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報告》。報告顯示,城市揚塵對PM10的貢獻率達到29%,對PM2.5的貢獻率達22%。「這些分析結果會對城市治理做一些參考,是制定減排措施的依據。」
據介紹,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是工作壓力比較集中的時段。孫萌說,這個時段氣象條件變化小,汙染物難以擴散,加之外來傳輸的影響,預報的難度就很大,但對這個時段的觀測和研判是科研的重要依據。「通過這幾年的歷練,如今預報的準確率可以達到七成以上。」孫萌告訴記者。(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劉 萍 通訊員 王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