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倫哥視野!
在安徽省池州市的深山峽谷中隱藏著一個神秘的古村,由於地處偏僻、交通阻塞,長期保持著相對封閉的與世隔絕狀態,完好地保存了村落的原始狀態。更為與眾不同的是,這個古村的村民多為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匈奴人的後裔,因此被稱作是「大山深處最後的匈奴部落」。這個神秘的古村就是南溪古寨。
南溪古寨古名南溪,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花園鄉,距東至縣城34公裡。由於這裡的村民大都姓金,古村又被稱為金家村。村莊臥於高山足下,三面環山,2004年才闢通的一條鄉級公路將封閉千年的古村通向外面的世界。
據考證,南溪古寨匈奴後裔的祖先是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公元前121年,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共同降漢,金日磾被漢武帝授以馬監侍郎,並賜金姓。到了唐代,金氏族人來安徽為官,不斷繁衍,後來發生著名的黃巢起義,族人為避禍亂,從徽州遷到池州南溪深山中築寨定居,至今已有1100多年。
明清時期,金氏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有多人在朝廷為官,村內有99條巷弄,1000多戶,4000餘人口,巷弄內全是曲徑通幽的石板小道,房屋依山而建,成梯形走向,繞著小溪有序地排列著,溪水就從房簷屋腳下流淌。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至德縣政府和至德縣城中學曾一度遷到這裡。
如今,村中金氏家族中輩分最小的「向」字輩,是金日磾的88代孫。
南溪古寨風光旖旎,可以說是山、水、村的巧妙組合,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是藏在深山未經雕琢的一塊璞玉。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這裡的山巒顯得格外奇特。南溪古寨的村前有「雙獅守天門」「雙蛇鬥金龜」,村後有九條山脈俯衝而下,蜿蜓到村口,盤成三個圓丘,形似九龍戲三珠。群巒疊翠的山峰上,雲霧繚繞,林木蔥鬱,雜樹生花,間有奇巖怪石和溶洞景觀。溶洞中有雌雄兩尊石獅,尾東頭西,高達30餘米,石前有一石柱,形似寶劍,石上有口深井,泉水從獅口中流出,石後有溶洞,石凝萬象,千姿百態,洞口滴水嗒嗒,令人嘖嘖稱奇。
南溪古寨是池州市風水集大成者,是按照《易經》進行設計和布局的。境內地形為盤龍迴旋之狀,前有朱雀山,後有玄武山,東有青龍、獅山,西有西山、象山,四方吉象,護佑民安,是極佳的風水寶地。
村中有三條小溪,由西向東,溪水倒流,溪上壘起的兩座石橋,前後只有三步長,接通人行道,形成溪水倒流和三步兩道橋的奇觀。金氏族人在村口小河上連建三座石拱橋,一曰會源橋,二曰奎壁橋,三曰中興橋,狀如三把金鎖,以此鎖住村內風水,永不流失。
南溪古寨有著厚重的歷史感,因地處深山峽谷之中,這裡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築,是徽式建築與北方草原地區建築的結合,有元代古碉樓,明代大成祠、社神碑,清朝節孝牌坊、貞節牌坊等。
其中,匈奴民族烙印最為鮮明的建築是元代古碉樓。匈奴人勇猛剽悍,驍勇善戰,除了遷徙、作戰住在帳篷裡,一般都住碉樓,以便禦敵。這幢碉樓牆壁之間的夾角只有60度,如利劍的鋒刃直刺藍天。牆身結實,門窗窄小,柱眼裡似乎隨時都有利箭射出。
建於明代萬曆丁丑年(公元1577年)的「南溪金氏大成祠」, 迄今已有44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完好,不失徽派建築精妙。大成祠的整個建築面積有1200平方,前後三進,88根柱子落地,門楣高大,山牆聳立,天井庭院寬敞,兩旁有花鳥麒麟浮圖座廂,後廳是祖宗牌位,內懸「南溪鯤化」等匾額,建築用材考究,雕刻玲瓏剔透,整體組合氣勢恢宏。
深秋時節走進南溪古寨,首先撲入你眼帘的是幾株高高聳立的參天古楓和古樟,那挺直蒼老的樹幹,婆娑作響的繁茂枝葉,似乎記錄著歲月的滄桑。村莊內嫋嫋升起的炊煙,空氣中飄蕩的淡淡茶香和那小橋流水、雞鳴深巷、鳥語山林的意境,顯示出勃勃生機。
四處可見古村房屋大多是灰瓦馬頭牆的徽派建築,只是刷白牆的不多。青石板路、原國民政府縣衙門口的石獅、銀杏樹的落葉、匈奴碉樓邊發紅的杉樹、綠色的菜地、紅色的小花、山邊淡淡的雲霧,這些元素組合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南溪古寨遺留著古樸的民俗文化,如安苗、糊倉、舞燈、打猖等。每年農曆八月十三,該村保留著全村祭祀天神的習俗。在古村裡,無論是祭祀還是招待貴賓,主位都是坐南朝北,北面為大,表示朝向他們的家鄉。
南溪金氏以耕讀傳家,世不經商,加之偏遠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裡成為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村落。在這座群山環繞的古村裡,生活是如此的靜謐,一方小院,兩廂廝守,三餐佳餚,四季相依,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
本文由倫哥視野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飽覽河山!廣州從化這個山中小村,是驢友徒步大本營,被贊「廣東最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