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西遊記》中燃燈古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的概念基本算是比較清楚了。三人分別代表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這裡所說的三世佛,是縱三世佛。
總體來說,縱三世佛都屬於同一世界。按照現在量子力學猜想,我們生活的世界還有平行世界。這裡,也就出現了橫三世佛的概念。
縱三世佛所在的世界,是以時間概念劃分為三段,而這個世界所在的空間則稱為「娑婆世界」。除了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娑婆世界,還有兩個與其平行的世界,一個是「東方琉璃世界」,一個是「西方極樂世界」。
《西遊記》中唐僧取經始終都是發生在「娑婆世界」裡的事情。不過,在《西遊記》最後,曾經出現一個佛祖排名,排名第一的是燃燈古佛,如來佛祖排名第三。那麼排名第二的是誰呢?就是藥師琉璃光王佛。
從頭到尾,似乎藥師琉璃光王佛從來沒有出現過。但細讀之下,其實不然。
01
要說《西遊記》中最神秘的人物,大概就屬烏巢禪師了。
先不說烏巢禪師的身份,他最大的亮點是給了唐僧一本《多心經》。也就是現代中年人都喜歡手抄的《心經》。
別看《心經》字數一共270字(現代一般譯本是268字,題目少了摩訶二字),其中蘊藏修佛的幾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其實就是破除「六識」。在見到烏巢禪師之前,孫悟空已經提前破除了「六識」。從這點來說,悟空對《心經》的解讀就比唐僧更加準確,所以從這裡開始,悟空始終在擔當著唐僧《心經》的導師。
烏巢禪師的本體是三足金烏。所謂本體,是混沌未開時候的原始態。就比如說,唐僧以前是金蟬子,其實本體就是一隻金蟬。
三足金烏在妖巫時代是太陽本體。沒錯,他就是被后羿射日射落九個之後唯一倖存的那個太陽。而在世界縱橫劃分之後,三足金烏就成了陸壓道君。陸壓的存在甚至比鴻鈞老祖還要早,所以又有「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還早一千年」的說法。
當初有一個「五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而做為道教三聖小師叔的陸壓卻失蹤了。
陸壓到底去了哪裡了呢?有人說他去了西方。其實不然,他是進入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創立了「琉璃世界」,於是,陸壓也就成了藥師琉璃光王佛。
可以這樣說,三個平行世界本是一體。此次藥師琉璃光王佛化身陸壓來給唐僧送《心經》到底什麼意思呢?
得到《心經》的唐僧如獲至寶,在到達黃風嶺之前,唐僧通過讀《心經》還自己寫了一篇偈子: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為樹,不使他顛劣。莫認賊為子,心法都忘絕。休教他瞞我,一拳先打徹。現心亦無心,現法法也輟。人牛不見時,碧天光皎潔。秋月一般圓,彼此難分別。
他這篇帖子反正一般人讀了也是雲裡霧裡。接著,他們就遇到了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老漢姓王,書中稱呼其「老王」。
唐僧見到老王的時候,老王正在「嚶嚶」地念佛呢。
三藏就說,貧僧是東土大唐來的,是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經的。
老王說:去不得,西天難取經。要取經,往東天去罷。
大家都知道,西天如來佛祖處才有真經,為什麼老王說要去東天呢?
原來,這位老王其實就是藥師琉璃光王佛。他是東天琉璃世界的教主。而唐僧取經的西天,其實依然是娑婆世界的地方。因為如來佛祖本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這裡,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所謂的西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佛祖所在的西天,只是相對大唐所在的南瞻部洲而言。同屬娑婆世界。而老王說的東天,則是與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平行的琉璃世界。
這麼開腦洞的關係,肉眼凡胎的唐僧自然是難以理解。所以他聽了老王的話之後,沉默不語。
唐僧心中存有疑惑。等安頓好住處,唐僧又來跟老王聊天。他說:「老施主,始初說西天經難取者,何也?」老王說:「經非難取,只是道中艱澀難行」。
老王說話的口吻,跟當初烏斯藏的烏巢禪師如出一轍。
當時,烏巢禪師傳了唐僧心經之後就要上烏巢而去。結果被三藏扯住奉告,定要問個西去的路程端的。
烏巢禪師說道:道路不難行,試聽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處。……
烏巢禪師說的「路不難行」與老王說得「經非難取」基本就是同一個意思。
那麼,烏巢禪師先送唐僧《心經》,又希望他去東天取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咱們繼續分析。
02
取經的事情,咱們先倒過來看一下。
唐僧師徒經歷了「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處」,終於到了西天。傳經的迦葉和阿難索要人事。悟空不給,還訓斥人家。結果被傳了白本經。
後來被燃燈祖師點破,唐僧師徒只好去而復返,找如來佛祖告狀。佛祖笑道: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佛祖的意思是說,這白本經也是真經,而且特別適合你那東土眾生。這裡的東土,當然是指大唐地界。
為什麼東土眾生最適合讀白本經呢?咱們再看一下悟空與唐僧關於《心經》的四次爭論或許就明白其中端倪了。
雖然唐僧對《心經》非常恭敬,但他卻並不太會讀。所以每次都要悟空點化引導。
第一次是在平頂山的時候。
唐僧看見大山,總會先煞有介事的說一句,「徒弟們仔細,前遇山高,恐有妖怪。」這次到達平頂山也不例外。
於是悟空說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你莫生憂慮,但有老孫,就是塌下天來,可保無事。怕甚麼虎狼!」
心無掛礙,也就心無恐怖了。
《妙色王求法偈》記載,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迦葉問:如何能為離於愛者?佛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法相宛然,即為離於愛者。
悟空是已經斬殺「六識」的人,所以他才指點唐僧,要遠離顛倒夢想,才能沒有恐怖。
不過,唐僧畢竟是肉體凡胎,暫時還達不到悟空的境界。於是,第二次,悟空繼續幫助唐僧破除「六識」。
上次是山,這次是水。唐僧師徒到了黑水河,遇到了小鼉龍。小鼉龍是涇河龍王的第九個兒子。
唐僧一聽到水聲振耳,馬上大驚道:「徒弟呀,又是那裡水聲?」
結果悟空笑道:「你這老師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們一同四眾,偏你聽見甚麼水聲。你把那《多心經》又忘了也?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
悟空這番話,算是給唐僧的當頭棒喝。結果三藏聞言,默然沉慮。
悟空兩次幫助唐僧解讀《心經》,都是在幫助他斬殺「六識」,六識即「六賊」也。
第三次是在隱霧山。山中的妖精倒也一般。唐僧一看高山,又犯了毛病。馬上說道:「徒弟們!前面山勢崔巍,切須仔細。」
悟空說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
三藏爭辯道:「我當然記得。」
悟空說:「你雖記得,這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次討論的重點不是破除「六識」,而是如何修「心」。這就快接近《心經》的精髓了。
經過悟空點撥,唐僧此刻是「心神頓爽,萬慮皆休」。
唐僧正在接近《心經》的真諦。第四次,悟空趁熱打鐵。
這次討論已經到了給孤獨園了。這裡,是佛祖成佛之後給弟子們講經的場所。
唐僧道:「徒弟,雖然佛地不遠,但前日那寺僧說,到天竺國都下有二千裡,還不知是有多少路哩。」
悟空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忘記了也。」
這次,唐僧又不服了。他說道:「《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自那烏巢禪師教後,那一日不念?那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
唐僧的意思是,我現在都倒背如流了。你怎麼還這麼劈頭蓋臉地說我?
悟空說:「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
三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麼?」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聲。
這段對話,才真正達到了解讀《心經》的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就是無言語文字,才是真解。
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懂得,有一種智慧,叫做不解釋。拘泥於文字,也就把自己的思想禁錮住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試著理解,為什麼佛祖說白本經也是好的了。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風林秀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文由「魚羊史記」獨家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