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有一句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很多人還是不了解其中的含義。這句話只有經歷了人世間的種種之後,才會對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有所了解,今天這句老話還適用嗎?
如果說讓我們直接去看這句話,那麼這意思就是說表親相隔三千裡以上,就是可以當成陌生人一樣,幾乎不會有什麼來往了,而對於堂親,則可以說是可以維繫關係到五百年之久。
三千裡和五百年一個形容長短,一個形容時間,都是虛指。具體的數字肯定並非如此,儘管這句話說得很虛,但是這句話所要表達的主旨意思還是很明了的,表親堂親和自己的親疏關係真的是這樣嗎?
一、表親三千裡
一般來說表親,指的是舅舅、姨媽、姑姑這三種親戚,以及他們的後代。雖然,從血緣上來說,所有的親戚都是自己的親戚,但是畢竟從情感上來說,一定是有一些差別的。對於這種現象,其原因又是什麼呢?
丈夫這邊的親戚,妻子這邊的親戚,與這些親戚的交往也是有一定講究的,擁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可以分為母親一系和父親一系,母親家族裡的成員便是表親。
由於表親不是一個家族,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平時大多分散在外地,大家接觸的機會本來就少,再加上如果表親的後代再嫁人或遷移,距離則越來越遠,這也就解釋了表親為何大多不會太親近的原因。
這句話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中國的家族觀念而產生的,雖然如今年輕一代家中沒有多少兄弟姐妹,因此不管是姑表親還是堂親都等同於血緣至親,可在老人們來看,其中的遠近親疏還可由這句老話之中看出。
由此可見,表親和堂親的親疏之別可以說是十分誇張了,雖然人們一直都認為表親不如堂親親密,但是親戚關係其實可以不用計較遠近、親疏,只要彼此常來常往,相處好就是好親戚。
所以在古代才有了「表親三千裡」的說法,意思是說表親如果相隔三千裡以上,「三千裡」雖然是距離但這裡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兩家的關係就會想陌上人一樣,也就幾乎不會有什麼來往了。
二、堂親五百年
堂親指的是父親這邊的親戚,也就是叔叔伯伯,姑姑以及他們的後輩這些親戚。和表親不一樣的是,堂親就會更加親密一點,所以在民間才會有「堂親五百年」的說法。
但是怎麼會這樣呢?其實這是由自古以來的男尊女卑決定的,家庭中,男性的地位一般都會高於女性,那麼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下意識覺得父親家的親戚更值得親近。
其實大部分的情況下,人們會和自己的父系親人比較親近,來往比較多,但是和母系親屬,那些表親則是相對來往比較少一些。但是明明都是親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呢?
堂親作為自己同系同宗的人,就像古代的人一樣,是以一個家族部落形式存在的,直系親屬對於家族成員來講,當然接觸的就比較多,而表親往往因為距離和血緣的關係,不如堂親來的親切。
與表親疏遠卻與堂親關係緊密,如前文所說堂親隸屬於父系血緣關係,那麼,為什麼擁有父系血緣關係的人關係要更好呢?對於表親與堂親之間的疏遠是自古便有之,當然這些都是由傳統落後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在古人看起來,血脈的純正是首要的。表親與父系家族人的姓氏不同,自然隸屬於兩個家族,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在過去是指民族之間。在漸漸的發展中最後縮小成了家族。
老祖宗留下這句話時,想來將此話傳遞下去的後人一開始都還不明白,但當其閱盡人生歷程之時,就會明白此話的重量和無情。因為短短幾個字把人情冷暖表達的一針見血,讓人嘆為觀止。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