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海讀 守護經典
至聖國學 智勝天下
隔山,隔水,不隔愛
封城,封路,不封心
感恩:我的好友中有您
每日一學
跟全國明師學習小學必背古詩詞
遇見更好的自己
俗話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這裡的表親、堂親說的就是親戚之間的關係。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全國各地打拼,而不是留在家鄉發展。這樣一來,我們和親戚見面相處的機會自然少了,許久不見,難免會有些許生疏,但如果在和親戚聊天時,一不小心把親戚給稱呼錯了,那可就要鬧大笑話了。
當代著名小說作家金庸先生和徐志摩就是表親的關係,兩人見面時金庸要稱呼徐志摩一聲表哥,而言情教主瓊瑤又是金庸的遠親,這是因為金庸的堂妹是瓊瑤的舅媽,所以瓊瑤也就是金庸的表外甥女。
這些關係聽起來非常的複雜,其實當你明白它們內在的聯繫後,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這裡說的「堂」和「表」其實就是內親外戚的意思。
說到表親,表有外的意思,所以在我國古代表親也就是外戚的意思,是家族之外的親戚。這樣的親戚關係通常是由婚姻而結成的,比如姨家、姑家、舅家,它們都是通過婚姻關係形成的。
例如姨家的稱為「姨表親」,姑舅家的稱為「姑舅表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是賈寶玉的親姑姑所生,所以他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姑舅表親」。
女方從自己的家中嫁出去也就成了別人家的人,古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說,女性在社會中處於從屬地位,嫁到夫家就要冠以夫姓,名字也就沒有了。
比如一位姓劉的姑娘嫁給一位姓李的男子,那麼她就叫「李劉氏」,無論之前的名字叫什麼、有多好聽。更有甚者,父母都不給自己的女兒取名字,因為嫁人後就隨夫姓了。
這是因為嫁作人婦後,女方就不在自己原來的家裡生活了,加之古代的交通並不發達,當然就不能經常見面了,所以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疏遠了。「表親三千裡」一說,字面意思便是:超過三千裡的表親關係會漸漸疏遠。
堂,是指高大的房子。親,是指一個家族、宗族的人。「堂親」多是指父親兄弟、叔伯之間同輩的關係,四世同堂就是指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堂在古代還有正統和嫡傳的意思,比如古代的哪個皇帝過世了,沒有子嗣,就可以把皇位傳給自己的親叔叔或者是堂哥、堂弟,但絕不會傳給自己的姑父或是表哥、表弟。
我國古代特別注重家族關係,只要有長輩在,就幾乎不會出現分家的情況,再加上以前人丁興旺,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就要修建祠堂,同時也要修家譜。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用以區分其他的家族。
男權社會,子女們都隨父親的姓氏,但是只有男子能進入家譜,意為本家。在中國的傳統認知裡,一個家族中的人都是住在一起的,宗族間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一起商量或者互相照應,親戚之間走動的次數多了,關係自然就更近更親密了。「堂親五百年」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區分堂親和表親有個很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看姓氏,和自己同姓的就是堂親,不是同姓的就是表親。當然這種區分方法存在一定的漏洞,如果姑姑嫁了一個同姓人,所生的孩子就和自己同姓了。
更為簡單的辦法就是記住除了自己叔伯的子女後代,其他的都為表親。
堂親和表親在古代社會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把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表現的淋漓盡致,不過這個形式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了。
隨著當時計劃生育政策的頒布,八零後開啟獨生子女時代,沒有了兄弟姐妹,他們的子女自然再沒有姑、姨、舅等親戚,取而代之的只有堂哥與堂姐、表哥和表姐,也就很少有人再去論「堂表之別」了,索性圖個簡單,直接稱呼為哥哥、姐姐了。
也許當我們再和他們說起「五服」一詞,也只能在他們迷惑的眼神裡,哭笑不得地給他們普及歷史常識了。
圖片源自網絡 文由國學院網整理而成 轉自國學院網【 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敬請告知,我們將立即處理。】
《國學基礎教程》由清華、北大、北師大及一線名師聯袂打造,旨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孩子良好的德行,建立健全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國學基礎教程》《中華經典素讀範本》《韻讀成語》《成語接龍》《明師之道》(羅義蘋 國敬華主編)等經典海讀書籍正在預定中。
詳詢:
王 芳 18780195083
塗惠敏 1379572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