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的尷尬,滿屋親戚分不知該怎麼叫?堂親表親難以分清

2020-12-23 中原文化家

拜年竄親戚,亂七八糟叔叔阿姨一大堆,輩分複雜又陌生,現在的80後90後想必很是頭疼,尤其是大家庭,成員多,關係更複雜,現場交錯稱呼是很尷尬的,那麼該如何解決呢?對長輩該怎麼尊稱,晚輩又有哪些叫法?

一、輩分的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輩分在傳統禮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古代,更重行輩之序和長幼之別,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輩分是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也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主要分為長輩(高祖輩、曾祖輩、祖輩、父母輩等)、平輩和晚輩。亦作「 輩份 」。

輩分的來歷源於族譜的編修。族譜又稱家乘、宗譜、公譜、祖譜、譜書、家牒、族牒,它是記錄家族組織活動的檔案材料。族譜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之後。修譜的動機是「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

自古以來,輩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

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煙、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禮法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

那麼,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對長輩該都有哪些尊稱呢。對於平輩有哪些稱呼呢?對於晚輩又該怎麼叫呢?下面給大家講解一下傳統稱謂。

二、自家祖輩稱謂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

三、親戚的稱謂

媽媽家的那一方,媽媽的爺爺是外曾祖父,媽媽的奶奶是外曾祖母,媽媽的爸爸是外公,伯父叫伯外祖父,叔父叫叔外祖父,舅舅叫外舅公。

另外,媽媽的媽媽叫外婆或者叫姥姥,媽媽的姑媽叫姑外祖母或者加姑姥姥,媽媽的姨叫姨姥姥,而媽媽的兄弟,就是舅舅了,媽媽的姐妹就是大小姨。

還有,舅舅的妻子就是舅媽,姨媽的丈夫就是姨夫,舅舅的子女就是表姐妹和表兄弟了。至於姨媽的兒子,就是姨表姐妹,和姨表兄弟了。

兄弟姐妹方。哥哥的妻子是嫂子,弟弟的妻子是弟妹,姐姐的丈夫是姐夫,妹妹的丈夫是妹夫,兄弟的兒子是侄子,姐妹的兒子是外甥。

兄弟的女兒是侄女,姐妹的女兒是外甥女。叔伯的兒子是堂哥或堂弟,姑媽的兒子是姑表哥或姑表弟,叔伯的女兒叫堂姐妹,而姑媽的女兒就叫表姐妹了。

如果臨時搞不清楚關係輩分,為了場面不至於尷尬,可以隨著對方的叫法,去推測吧,是在不行,還可以問下身邊的親戚,讓別人幫助一下。

總之,這些稱謂是幾千年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自有它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尊稱扯呼長輩,正確的召喚晚輩,努力把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父系親戚叫「堂」,母系親戚稱「表」,為何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
    ,堂親五百年」,這裡的表親、堂親說的就是親戚之間的關係。這裡說的「堂」和「表」其實就是內親外戚的意思。說到表親,表有外的意思,所以在我國古代表親也就是外戚的意思,是家族之外的親戚。這樣的親戚關係通常是由婚姻而結成的,比如姨家、姑家、舅家,它們都是通過婚姻關係形成的。例如姨家的稱為「姨表親」,姑舅家的稱為「姑舅表親」。
  • 表親三千裡,堂親萬萬年,怎麼區分堂親和表親呢?看完你就明白了
    和堂親一樣,表親也是有遠近之分的,親表親就是父親的親姐妹和母親的親兄弟姐妹的孩子,也就是我們的親姑姑、親舅舅和親姨媽的孩子,此外其他的都是遠表親。「表」字在漢語中有外的意思,比如說表面、外表、儀表,所以表親也被稱為外人,所謂「女子外嫁」,女子嫁出去也就是外人了,女子那邊親戚的稱謂一般都帶有「外」字,比如外公、外婆、外甥,以此來區分本家親戚!怎麼簡單來區分呢?
  • 農村老話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該怎麼理解?對嗎?
    在說這句老話之前,我們就不得不說說表親和堂親的意思。估計對於很多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對於表親和堂親,並不一定分的那麼清楚。記得我自己還沒結婚之前,對於什麼表親和堂親也是不在意的,所以那些年也分不清,平常叫的那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到底是自己的表親還是堂親。後來自己有了小孩子以後,對於這些就,不得不惡補一下知識了。
  •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一個家族的親戚中,在至親裡有表親和堂親兩種,他們都屬於男女婚姻之後帶來的親戚關係,分別對應母親與父親方面的親戚。表親和堂親的區別,主要有含義、姓氏、親疏和地位等四個方面的不同。一、含義。1.表親,指的是舅舅、姨媽、姑媽這三種至親的後代。由於表親多數情況不是同族,雖是親戚關係,但基本上是分居各地,平時接觸的機會不多。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為何會這麼說?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為何會這麼說?在中國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親戚關係,而很多中國人的骨子裡是非常重視親戚間的感情的,這也是為什麼逢年過節家裡經常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原因。不過不是所有的親戚我們都同等對待,親戚間也有分親屬關係。我們總結一下親戚關係,基本上分為兩種,一個是表親,一個是堂親,有些小孩子可能不知道這兩個要怎麼區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爸媽來區分,如果是屬於爸爸這邊的親戚的話,就都是堂親,而媽媽那邊的都屬於表親。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在民間有一句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很多人還是不了解其中的含義。這句話只有經歷了人世間的種種之後,才會對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有所了解,今天這句老話還適用嗎?
  • 古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有什麼現實含義嗎?
    老規矩,先上答案,「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每個人的親戚很多,主要是由表親和堂親組成,表親多是指,姑舅、姨表之間的同輩之人,但是表親相隔3000裡就幾乎沒有往來了,這個3000裡指的是一個虛數字,意思是說表親之間距離越遠關係越遠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老祖宗的話,值得細細品味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老祖宗的話,值得細細品味表親,即中表之親,指自己與姑母、舅父的孩子的親戚關係。堂親,可以分為「親堂」和「遠堂」,而遠堂又可以被分為同房遠堂和異房遠堂。在父系社會中,堂親一般都是指的是同姓氏的人,指自己與祖父、父親的兄弟的子女的親戚關係。既然堂親和表親都是自己的親戚,而親戚自然也是有遠近之分的,所以是堂親跟自己親還是遠親跟自己親呢?這個問題放到現在來看的話,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跟自己的母親更加的親近而母親又跟自己的兄弟姐妹關係比較好,所以夾帶著自己跟自己的表親就比較親密了。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
    什麼是「表親」?什麼是「堂親」?可能對於現在城市裡的孩子來說,這兩個詞的意思他們都不太明白。先來解釋一下這兩個詞,我們知道,過去農村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一大幫。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又會有自己的孩子,開枝散葉,家族也就越來越龐大,親戚關係也就由此而生。親戚關係中又分為父系親戚關係和母系親戚關係,父親那邊的親戚就叫堂親,我們時常會聽到別人說,這是我堂哥,指的就是父系親戚中和自己同輩的人。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老祖宗的話,值得細細品味
    丈夫這邊的親戚,妻子這邊的親戚,與這些親戚的交往也是有一定講究的,擁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可以分為母親一系和父親一系,母親家族裡的成員便是表親。由於表親不是一個家族,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平時大多分散在外地,大家接觸的機會本來就少,再加上如果表親的後代再嫁人或遷移,距離則越來越遠,這也就解釋了表親為何大多不會太親近的原因。
  • 獨生一代「親戚關係圖」認不全 跟堂表親往來漸少
    難道如今的獨生代子女,註定跟堂表親越處越淡?」上周,一則武漢網友的帖子,短短7天引來十萬人點擊。而同樣一則顯示「中國親戚關係圖」(如圖)的微博,被不少獨生一代、二代驚呼「認不全」。人們不禁困惑:原本平常的堂表親,如今越來越顯得陌生?
  • 農村老人為何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背後又有什麼深意
    文/墨雲農村老人為何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背後又有什麼深意?說起這個親戚,可是有非常多的講究,他分為表親和堂親,這個分類的依據就是表親指的是自己的母親這邊,而堂親則指的是父親這邊。雖然說不論是堂親和表親都是一家人,但是要說關係地位都一樣嗎?其實是不一樣的,比較一下還是會很明顯的發現,堂親是要比表親更加親一些的。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
    導語: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比如,大部分的情況下,人們會和自己的父系親人比較親近,來往比較多,但是和母系親屬,那些表親則是相對來往比較少一些。在鄉下,有一句民間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就是在描述這種現象,那麼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其原因又是什麼呢?
  • 農村俗語:表親千裡遠,堂親萬年近,為啥?老農道出三個現實原因
    在陪伴玩家人之後,就要選擇買一些東西去走親戚了。但是在挑選禮品的時候就發現。有些親戚,跟自己的關係比較親切,就會選一些貴重的禮品,有些親戚,和自己的關係沒有那麼親切,就是選一些比較便宜的禮品。對於這種現象,一個農村老人說出了一句俗語叫做:「表親千裡遠,堂親萬年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字面意思很簡單,那就是表親的關係就像是遠隔千裡一樣,很容易生疏。
  • 奇葩 春節回家,請問爸爸的姑姑的兒子叫什麼?別急,各種親戚關係我來告訴你!
    過年走親戚,你是否遇到見面不知怎麼稱呼的尷尬呢?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堂兄弟是指哪些人?
    縱觀人類歷史,漢族人是最為重視姓氏的民族,漢人管同姓兄妹叫堂親,管異姓兄妹叫表親,以示區別。首先說明一點,堂兄弟屬於兩代以外的血親,例如父生兒子,這兩個兒子是親兄弟。親兄弟再各自生子,所生的兒子是叔伯兄弟。
  • 農村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你有聽說過嗎?
    在農村大家之間的關係都是很不錯的,親戚之間也是會經常的走動,只要是閒下來就會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一旦是趕上什麼節假日的話,大家還會互相的走親戚,這樣的話也能夠增加兩家之間的感情,畢竟村裡人對親戚關係還是很在意的。
  • 為何爸爸一系親戚叫「堂」,媽媽一系稱「表」,華夏兒女應該知道
    導讀:俗話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表親堂親說的就是親戚之間的關係,逢年過節是見到親戚最多的時候,可是一旦稱呼錯了就要鬧笑話了。當代著名小說作家金庸先生和徐志摩就是表親的關係,兩人見面時金庸要稱呼徐志摩一聲表哥。
  • 春節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稱呼指南
    1、難度:☆☆☆☆☆所有親戚,可以分為爸爸的親戚和媽媽的親戚。他們的爹媽是你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爸爸的兄弟姐妹叫伯伯叔叔姑姑,媽媽的兄弟姐妹叫舅舅阿姨。2、難度:★☆☆☆☆你的伯伯伯母叔叔嬸嬸姑姑姑父舅舅舅媽姨媽和姨父家裡的孩子們,就是你的堂親和表親,怎麼區分?教你一招,和你同姓的是堂親,不同姓的就是表親。雖然在英語裡,他們只有一個名字cousin。
  • 民俗稱謂應編入中小學課本 一些年輕人稱呼親戚有誤
    本報熱心讀者、閔行區文化局已退休的老局長王洪日前來信反映,每逢過春節是我們中國人走親戚的大好時光,然而,平時不見面的七大姑八大姨該怎樣打招呼?春節拜年,遠房親戚稱呼難倒了一些青年人,特別是80後、90後的青年人不知道怎么正確稱呼。王洪呼籲,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把民俗稱謂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內容,並編入中小學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