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門前合影留念
幾乎是中國人重複率最高的照片
仿佛有這樣一張合照
才算是真正去過北京
天安門在許多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遠遠超越一座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建築
在一張張和天安門的合影背後
也許有著千百個故事
千百種心境
但不變的,是華夏兒女的榮耀之情
當跨越時空的兩張照片被並置時
人們仿佛看到了歲月之河的兩岸
照片中,不同的人物面孔
體現了各具色彩的不同人生
折射著共和國成長的印記
圖為1958年在部隊工作的應德毅與妻子章錦芳帶著3歲的應左娃和6歲的應代婭;右圖為2009年。
1980年9月28日,17歲的劉增榮初到北京,在天安門前拍下紀念照,當時,劉增榮剛從福建龍巖市上杭縣中都鎮考入中國人民大學;29年後,在首都經貿大學校報當攝影記者的劉增榮於2009年在天安門西華表前再次留影,他說:「昔日重現,我仿佛回到了29年前的那一刻!」
1976年,14歲的劉暉、7歲的李和14歲的李璐(由左至右)在天安門前留影;右圖為2009年,劉暉、李、李璐在天安門前留影,曾留學德國、現在北京開辦了一家心理諮詢診所的李璐說:「我和她們快30年沒見面了,因為重拍這張照片,我們再次相聚,心情特別激動。」
1970年,同在北京牛街回民小學上學的馬惠雲、陳桂苓、周金華、何俊霞(由左至右)身穿當時最流行的綠軍裝在天安門留影,那時她們中最大的11歲,最小的10歲;右圖為近40年後的2009年,已退休的馬惠雲、陳桂苓、周金華、何俊霞(由左至右)再次在天安門前留影。
1972年,回家探親的楊浪與母親在天安門前留影,那時他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右圖為2009年,已經是財訊傳媒集團常務副總裁的楊浪與母親再次在天安門前留影。
圖為1969年,在部隊工作的毛聯裕與母親在天安門廣場留影;右圖為2009年,已經退休的毛聯裕再次在廣場留影,母親已經去世。
1970年,9歲的馬潔和6歲的弟弟馬剛在天安門廣場合影;右圖為2009年,在銀行工作的馬潔和在公安局工作的馬剛再次在廣場上留影。
1949年開國大典的前一天,楊振亞(右一)與兩位戰友在天安門前留影;右圖為60年後的2009年,已經從八一電影製片廠退休的楊振亞再次站在同一地點拍照,兩位戰友已不在人世。
1964年,32歲的陳士和在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上留影,當時她是山西省水利廳的一名工程師;右圖為2009年,78歲的陳士和回國探親時再次在金水橋上留影,這時她已經退休並定居美國。
1982年,3歲的王婷婷在天安門廣場留影;右圖為2009年,王婷婷再次在天安門留影,這年30歲的她在北京經營著自己的一家網店。
60年代,手舉結婚證來到天安門合影,是最時髦的結婚照;
70年代,穿著綠軍裝站在天安門下立正敬禮,別提多神氣了;
80年代,拎著公文包在天安門前拍張照是出差北京的標配;
90年代,和父母去北京旅遊打卡天安門,必然是被同學羨慕的對象;
如今,手拿五星紅旗背倚天安門留張影,我們都是中國飛速發展的見證者!
對於徐州人李世明來說
80年代與天安門的一張合照
承載了他太多的回憶
1987年7月,原徐州市奎山中心小學校長李世明與學生李大勇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合影。
1987年,全國少工委、中國兒童報社聯合開展了全國勤巧小隊競賽活動,全國各中小學踴躍響應。當時,李世明應邀到北京參與評選工作。1987年6月底,工作人員從全國15000多份應徵稿件中評選出了100個最佳活動,並邀請這100個活動的學生代表來北京參加"全國各族兒童勤巧小隊友誼賽夏令營」。當時,夏令營的開幕式和頒獎活動就設在天安門城樓上。
這次競賽,徐州市奎山中心小學報送的活動也獲得了競賽獎項,在頒獎活動結束後,李世明專門和學生代表李大勇拍下了這張珍貴的合影。
1987年,李世明和參加夏令營的江蘇學生代表在天安門前的合影
李世明告訴無線徐州全媒體記者,當時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感到非常自豪,感受到國家的強大、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幸福。
新學期開始後,學校專門開展了一次報告會,李世明把這種心情分享給了全校師生;後來,奎山中心小學還成立了一屆天安門中隊,教育同學們要熱愛祖國。
2018年,李世明的孫子在天安門合影
時隔32年後,李世明的孫子在天安門前拍照留念,看著這張照片,李世明感慨頗多:在我們心裡,天安門是祖國的象徵,我們要把天安門作為我們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信念,一代代地傳下去!
您的相冊裡珍藏了怎樣的天安門留影?
照片中的人又留存了怎樣的故事?
也許是眷侶的甜蜜紀念
也許是大家庭的親情合影
也許是青年才俊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也許是獨身一人
只為離祖國更近一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
我們邀您一同回味
(來源:無線徐州 編輯/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