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啃完了一部電影。
是的,啃。
真是許久沒有這麼艱難看完一部片了——《快樂王子》(The Happy Prince)。
提起快樂王子,我想起什麼?
是小學語文課本上的童話故事,小燕子死了,王子的那顆鉛心裂成了兩半。
是奧拓家的車款,我大學時最喜歡的車,那時一直覺得我人生第一輛車應該是它。
童話故事《快樂王子》的作者是奧斯卡·王爾德。這部電影《快樂王子》正是奧斯卡·王爾德的傳記片。
對於奧斯卡·王爾德,我知道多少?
知道他是19世紀英國作家。
知道他是唯美主義。
知道他是gay。
王爾德的小說、詩歌、劇本、散文都沒讀過。我只讀過他的童話,《快樂王子》和《夜鶯與玫瑰》。
另外就是在名人名言裡認識他,並在文章裡引用它們。
「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除了誘惑之外,我可以抵抗任何事物」,「我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每個聖人都有過去,每個罪人都有未來」,「生活裡有兩個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另外一個是得到了」……這些話想必你也很耳熟。
電影《快樂王子》我下載到電腦裡已經一月有餘,數次打開,都看不太下去,找不好觀影心態,覺得捉摸不定。
就跟它的海報畫風似的,既有沉鬱的又有唯美的又有浪漫的,難窺其實質。
又好像它的口碑,據說今年在聖丹斯電影節及英國上映後好評如潮,在柏林電影節也提名了泰迪熊獎最佳電影,但在爛番茄只有68鮮、3.7分,IMDb 6.4分,MTC 64分,豆瓣7.2分,並不算亮眼,和其他關於王爾德的影片比較也不突出(例如1997年《王爾德》豆瓣7.7分、2011年《王爾德的莎樂美》豆瓣8.2分)。
終於在今晚,接續著此前暫停的進度條看完了它。
影片講述的是奧斯卡·王爾德人生最後幾年的境遇。
一開始就用字幕告訴觀眾,1895年時奧斯卡·王爾德是倫敦最著名的人,但他和波西·道格拉斯的情事激怒了後者的父親,也觸犯了當時的法律,因嚴重猥褻罪坐上了被告席,最終被判兩年監禁,並強迫勞改。
以王爾德對他兩個兒子講述童話《快樂王子》作為睡前故事為楔子,正式劇情從他出獄後講起,原先支持他劇作公演的女人同情他施捨他,而原先捧場的男人唾棄他威脅他。
他以金錢和古柯鹼作引誘,以及講童話故事為交換條件,讓年輕男孩在破敗的屋子裡和他滾床單,美其名曰「浪漫時刻」。
身敗名裂的王爾德在英國混不下去了,在朋友雷吉和羅比的幫助下,他取了個化名(塞巴斯蒂安·梅爾莫斯),前往法國,以接受資助為生,此後到處流浪(流亡),最後因為一次貽貝中毒身體每況愈下,死在一間小旅館。
這時候反觀它的臺版海報,上面有個點睛之句,「心是用來碎的」,可能更接近內核:這是個悲傷的感情故事。
影片以王爾德的愛情線作為解讀他人生的鑰匙。
羅比是王爾德曾經的同性情人(相識於公共廁所),後來也是他的書稿委託人。在王爾德潦倒後的人生裡,總是幫助他,總是原諒他,總是被他弄得心碎,但始終沒有拋棄他,王爾德死時陪著他,王爾德死後幫他還清債務、恢復名譽,王爾德死後18年羅比也去世了,羅比的骨灰與王爾德合葬。
康斯坦絲是王爾德的妻子,給他生了兩個兒子,卻因為丈夫的醜聞鬱郁餘生,天各一方還每周給王爾德4英鎊生活費,後來去世了兒子也被人帶走了,只換得王爾德兩滴清淚。
波西是王爾德一生之愛,因他坐牢,因他痛苦,但波西本身也是一個靠母親每周資助6英鎊過活的人,而且風流虛榮,兩人最終還是分手。後來波西繼承了2萬磅家產,找了新的同性情人,對找他要錢的王爾德言語刻薄,說他「像個老妓女」。在王爾德死後45年波西去世,死時孤身一人、身無分文。
藝術家嘛,大都有自毀傾向,王爾德自己也說了,「最神奇的事莫過於男男女女所經受的苦難,沒有什麼比經受苦難更加神奇了」。
「為什麼人要追逐毀滅,為什麼毀滅如此動人」,王爾德雖然也困惑,但依然放縱,就他看來「在愛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極,愛情就是一切」,所以選擇了「一如既往地愛他(波西),帶著悲劇和毀滅之感」。
困頓中他也尋求宗教的力量,但他想的是「儘管我心已碎,但人心註定要破碎,這就是上帝把悲傷帶到世界的原因。」
從現在世俗的眼光看,王爾德在感情世界裡是個渣男,有家室還搞基,搞基也搞得三心二意,一堆風流債。
王爾德對羅比說,波西愛我,那是你永遠不能理解的方式。
王爾德對波西說,羅比愛我,那是你永遠不能理解的方式。
王爾德談他和羅比:下水道裡的偷歡,隨後便是如仙的幻想,其餘的便是寂靜。
王爾德談他和波西:和波西符合是心理所求,不可避免。沒有愛的包圍,我無法生存,無論代價如何,我必須愛和被愛。
你儂我儂時,兩人坐在長椅上暢聊,從天明坐到天黑。
捉襟見肘時,兩人互相指責、互相揭老底、互相傷害。
王爾德對相愛相殺算是有很深刻的一番見解:
人人都殺心愛之人,願這話人人能聽見。有人是用難看的臉色,有人是用蜜語和甜言,懦夫大多是用親吻,勇敢的人才用刀劍。
殺死愛人時有人尚年輕,而有人已經年老,有的人用淫慾的手掐,有的人用金銀錢鈔,最最仁慈的就用一把刀,讓死者很快就冷掉。
有的人愛得太少或太多,有的人賣愛或買愛,有的人幹這事眼淚汪汪,有的人卻不留一聲嘆息,因為人人殺他心愛的人,但自己並不會為此喪生。
說人話就是,「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
王爾德只活了46歲,他去世迄今已有118年,對於一個「遠古之人」,如果對他生平不熟悉,對他的時代背景不了解,而且影片用了倒敘、插敘,看起來很費勁。
甚至歐洲地理你也得有儲備,影片裡除了倫敦巴黎,還有很多地名,旺茲沃思、克拉珀姆、迪耶普、魯昂、那不勒斯……都有王爾德的足跡。其他還有提到的海德爾堡、熱那亞、羅馬、裡爾。
至於說,王爾德後來成了gay icon,那是「身後事」了。
飾演王爾德的魯伯特·艾弗雷特,也是本片的導演和編劇。
他年輕時長這樣 ↓
他在《快樂王子》裡長這樣 ↓
歲月是把什麼刀來著?魯伯特·艾弗雷特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公開出櫃了,對其星途曾有重創,年近六旬了此番首次執導筒就選了王爾德的故事,想必多少有點「感懷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