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王子王爾德:儘管我心已碎,但人心註定要破碎

2020-12-16 格林眼

今晚啃完了一部電影。

是的,啃。

真是許久沒有這麼艱難看完一部片了——《快樂王子》(The Happy Prince)。

提起快樂王子,我想起什麼?

是小學語文課本上的童話故事,小燕子死了,王子的那顆鉛心裂成了兩半。

是奧拓家的車款,我大學時最喜歡的車,那時一直覺得我人生第一輛車應該是它。

童話故事《快樂王子》的作者是奧斯卡·王爾德。這部電影《快樂王子》正是奧斯卡·王爾德的傳記片。

對於奧斯卡·王爾德,我知道多少?

知道他是19世紀英國作家。

知道他是唯美主義。

知道他是gay。

王爾德的小說、詩歌、劇本、散文都沒讀過。我只讀過他的童話,《快樂王子》和《夜鶯與玫瑰》。

另外就是在名人名言裡認識他,並在文章裡引用它們。

「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除了誘惑之外,我可以抵抗任何事物」,「我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每個聖人都有過去,每個罪人都有未來」,「生活裡有兩個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另外一個是得到了」……這些話想必你也很耳熟。

電影《快樂王子》我下載到電腦裡已經一月有餘,數次打開,都看不太下去,找不好觀影心態,覺得捉摸不定。

就跟它的海報畫風似的,既有沉鬱的又有唯美的又有浪漫的,難窺其實質。

又好像它的口碑,據說今年在聖丹斯電影節及英國上映後好評如潮,在柏林電影節也提名了泰迪熊獎最佳電影,但在爛番茄只有68鮮、3.7分,IMDb 6.4分,MTC 64分,豆瓣7.2分,並不算亮眼,和其他關於王爾德的影片比較也不突出(例如1997年《王爾德》豆瓣7.7分、2011年《王爾德的莎樂美》豆瓣8.2分)。

終於在今晚,接續著此前暫停的進度條看完了它。

影片講述的是奧斯卡·王爾德人生最後幾年的境遇。

一開始就用字幕告訴觀眾,1895年時奧斯卡·王爾德是倫敦最著名的人,但他和波西·道格拉斯的情事激怒了後者的父親,也觸犯了當時的法律,因嚴重猥褻罪坐上了被告席,最終被判兩年監禁,並強迫勞改。

以王爾德對他兩個兒子講述童話《快樂王子》作為睡前故事為楔子,正式劇情從他出獄後講起,原先支持他劇作公演的女人同情他施捨他,而原先捧場的男人唾棄他威脅他。

他以金錢和古柯鹼作引誘,以及講童話故事為交換條件,讓年輕男孩在破敗的屋子裡和他滾床單,美其名曰「浪漫時刻」。

身敗名裂的王爾德在英國混不下去了,在朋友雷吉和羅比的幫助下,他取了個化名(塞巴斯蒂安·梅爾莫斯),前往法國,以接受資助為生,此後到處流浪(流亡),最後因為一次貽貝中毒身體每況愈下,死在一間小旅館。

這時候反觀它的臺版海報,上面有個點睛之句,「心是用來碎的」,可能更接近內核:這是個悲傷的感情故事。

影片以王爾德的愛情線作為解讀他人生的鑰匙。

羅比是王爾德曾經的同性情人(相識於公共廁所),後來也是他的書稿委託人。在王爾德潦倒後的人生裡,總是幫助他,總是原諒他,總是被他弄得心碎,但始終沒有拋棄他,王爾德死時陪著他,王爾德死後幫他還清債務、恢復名譽,王爾德死後18年羅比也去世了,羅比的骨灰與王爾德合葬。

康斯坦絲是王爾德的妻子,給他生了兩個兒子,卻因為丈夫的醜聞鬱郁餘生,天各一方還每周給王爾德4英鎊生活費,後來去世了兒子也被人帶走了,只換得王爾德兩滴清淚。

波西是王爾德一生之愛,因他坐牢,因他痛苦,但波西本身也是一個靠母親每周資助6英鎊過活的人,而且風流虛榮,兩人最終還是分手。後來波西繼承了2萬磅家產,找了新的同性情人,對找他要錢的王爾德言語刻薄,說他「像個老妓女」。在王爾德死後45年波西去世,死時孤身一人、身無分文。

藝術家嘛,大都有自毀傾向,王爾德自己也說了,「最神奇的事莫過於男男女女所經受的苦難,沒有什麼比經受苦難更加神奇了」。

「為什麼人要追逐毀滅,為什麼毀滅如此動人」,王爾德雖然也困惑,但依然放縱,就他看來「在愛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極,愛情就是一切」,所以選擇了「一如既往地愛他(波西),帶著悲劇和毀滅之感」。

困頓中他也尋求宗教的力量,但他想的是「儘管我心已碎,但人心註定要破碎,這就是上帝把悲傷帶到世界的原因。」

從現在世俗的眼光看,王爾德在感情世界裡是個渣男,有家室還搞基,搞基也搞得三心二意,一堆風流債。

王爾德對羅比說,波西愛我,那是你永遠不能理解的方式。

王爾德對波西說,羅比愛我,那是你永遠不能理解的方式。

王爾德談他和羅比:下水道裡的偷歡,隨後便是如仙的幻想,其餘的便是寂靜。

王爾德談他和波西:和波西符合是心理所求,不可避免。沒有愛的包圍,我無法生存,無論代價如何,我必須愛和被愛。

現實王爾德和波西,片中王爾德和波西

你儂我儂時,兩人坐在長椅上暢聊,從天明坐到天黑。

捉襟見肘時,兩人互相指責、互相揭老底、互相傷害。

王爾德對相愛相殺算是有很深刻的一番見解:

人人都殺心愛之人,願這話人人能聽見。有人是用難看的臉色,有人是用蜜語和甜言,懦夫大多是用親吻,勇敢的人才用刀劍。

殺死愛人時有人尚年輕,而有人已經年老,有的人用淫慾的手掐,有的人用金銀錢鈔,最最仁慈的就用一把刀,讓死者很快就冷掉。

有的人愛得太少或太多,有的人賣愛或買愛,有的人幹這事眼淚汪汪,有的人卻不留一聲嘆息,因為人人殺他心愛的人,但自己並不會為此喪生。

說人話就是,「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

王爾德只活了46歲,他去世迄今已有118年,對於一個「遠古之人」,如果對他生平不熟悉,對他的時代背景不了解,而且影片用了倒敘、插敘,看起來很費勁。

甚至歐洲地理你也得有儲備,影片裡除了倫敦巴黎,還有很多地名,旺茲沃思、克拉珀姆、迪耶普、魯昂、那不勒斯……都有王爾德的足跡。其他還有提到的海德爾堡、熱那亞、羅馬、裡爾。

至於說,王爾德後來成了gay icon,那是「身後事」了。

飾演王爾德的魯伯特·艾弗雷特,也是本片的導演和編劇。

他年輕時長這樣 ↓

他在《快樂王子》裡長這樣 ↓

歲月是把什麼刀來著?魯伯特·艾弗雷特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公開出櫃了,對其星途曾有重創,年近六旬了此番首次執導筒就選了王爾德的故事,想必多少有點「感懷身世」。

相關焦點

  • 身體的歡娛和靈魂的快樂,哪樣最本真?他借快樂王子之口表達觀點
    奧斯卡·王爾德一、人心和鉛心:王子的歡娛和快樂《快樂王子》的開篇便是對快樂王子塑像的描寫:"快樂王子的像立在一根高圓柱上面,高高地聳在城市的上空。他滿身貼著薄薄的純金葉子,一對藍寶石做成他的眼睛,一隻大的紅寶石嵌在他的劍柄上,燦爛地發著紅光。"
  • "臉叔"出演"快樂王子"王爾德好基友
    《快樂王子》劇照  王爾德從瑞丁監獄獲釋不久後便去世,年僅46歲。 《快樂王子》聚焦王爾德最後的三年時光。  影片的片名《快樂王子》取自王爾德的一篇同名童話故事。艾弗雷特說,他的母親在他小時候也常常講給他聽:「我六七歲的時候,媽媽給了講了這個故事。這也是我和王爾德的『初次邂逅』。我還這麼小,她就給我講這個故事了,心確實大——要知道,她可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現在我有機會把王爾德的故事帶到柏林,確實是一種緣分。」
  • 艾弗雷特操刀傳記片《快樂王子》,獲王爾德嫡孫盛讚
    更難得的是,就連王爾德唯一的孫子莫林·霍蘭德(Merlin Holland,1895年王爾德入獄後,妻子康斯坦絲將兩個孩子的姓改成了霍蘭德)也站了出來,力捧這部良心之作。他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稱讚《快樂王子》成功地表現出了爺爺的文學才華與內在精神,甚至表示自己看過影片後「真的感動極了」。
  • 愁死異鄉的「快樂王子」
    ■《快樂王子》海報 資料圖片華麗的自我毀滅《快樂王子》的片名源於王爾德一部短篇小說集,事實上帶有一定諷喻意味。與彼得·芬契1960年拍的《奧斯卡·王爾德訴訟案》和斯特凡·弗裡1997年拍的《奧斯卡·王爾德》不同,《快樂王子》的情節主要集中在王爾德離世前三年的落拓上。用製片人自己的話說,他要描述的是一個「趨附風雅而失魂落魄的人」。這個人的命運正像他偶然在義大利賦格曲式的遭際:「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爾德於1854年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
  • 就算人生滿紙悲涼,也要把自己活成《快樂王子》!
    《快樂王子》該片主要集中在王爾德的晚年生活,現實中背叛感情後,歷經了所有人的眾叛親離,被迫呆在歐洲的自編自導自演,個人以為是很私人化的小製作、小故事。但王爾德這個人卻註定在任何年代都吸引著熱愛文學的人們的心魂。一個詩化人生和衝擊時代道德底線的先驅。影片思想表達得很諷刺,晚年的王爾德,落魄貧困,被人唾棄流落他鄉,卻一直在給周遭的人們傳遞詩歌童話的快樂。昔日人們從他身上尋到快樂,他日卻又將他唾棄,那個時代容不下王爾德這樣的高貴靈魂,只因為一個人真摯地去面對世界,面對愛,面對自我,卻被貶入地獄。
  • 影片用一首童話故事,講述了奧斯卡王爾德那段灰色的歲月!
    《快樂王子》這是一個已經很熟悉的故事了,看這樣的故事會有一種親切感,像在跟朋友交談,我想會讓我感動的愛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高濃度沒有被稀釋過,熱烈,偏執,不計後果,甚至跳出時間之外。不過能夠在現實中認識王爾德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已經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了。快樂王子最終轟然倒塌,只留下那顆熔不掉的心。聚焦於王爾德晚年的落魄,對於情感的部分統統帶過,更多地去展現他個人的精神震蕩。
  • 童話裡的故事不是騙人的,因為王爾德告訴了我
    馮唐說十八歲請給我一個姑娘,我想說十八歲請給我一個「王爾德」。從小到大生命裡並不缺少疼痛與感動,而這些疼痛與感動,王爾德將它們巧妙地表達了出來。唯美好像總喜歡與感傷呆在一起,它們倆開出的花就是王爾德。王爾德的童話故事風格沒有跌宕起伏,甚至有時候還叫人厭煩,以至於在想是不是因為自己年紀大到沒有了童心的地步。冬天只不過是春天在睡眠,花兒在休息。故事中不經意間的溫情,暖人心頭。
  • 毒雞湯只服王爾德:秒殺所有段子手,句句扎心,讓人猝不及防!
    毒雞湯只服王爾德:秒殺所有段子手,句句扎心,讓人猝不及防!奧斯卡·王爾德,愛爾蘭作家、詩人、劇作家。在王爾德的墓碑上,他被譽為「才子和戲劇家」。奧斯卡·王爾德他的一生精彩無比卻又充滿波折,曾一度飽受嘲諷,在生命的最後甚至貧病交加、眾叛親離。
  • 王爾德《夜鶯與玫瑰》:唯美又悲情的童話故事
    王爾德的筆下總是極美的,冶豔輝煌下,總是幽暗和神秘的底色,「仿佛美只能暗中求得」。他總讓美麗的人仿佛沒有心,痴迷的人願意放棄一切。《西班牙公主》裡醜陋的侏儒是快樂的,因為他知道四季的秘密,知道每一種風的味道和舞蹈。
  • 睡不著|燈光熄滅前的王爾德
    1882年王爾德赴北美巡迴演講,在海關處驕傲地表示:除了天才我別無申報。《快樂王子》海報這個人的人生之耀眼與作品相比或許還更甚一籌,然而「耀眼」到1895年就戛然而止。二人彈盡糧絕,在義大利分手後,王爾德奔赴巴黎等待死亡。《快樂王子》沿著這條下行軌跡講故事,不時像走馬燈般閃回王爾德的過去:首演夜,為兩個兒子念童話,牢獄生涯,在明亮、溫馨、灰暗間反覆切換。
  • 安妮寶貝&王爾德:痛苦和快樂都是生活,都值得我們用心擁抱
    在黑暗裡一路尋找與探索,最後安妮寶貝(慶山)終於找到了平靜與快樂。02 一個天生的快樂王子沉溺黑暗的人不知光明在何方,被蜜糖包裹的人不知人間有疾苦。王爾德就是一個天生被蜜糖包裹的人,至少在入獄之前的大半生都是。
  • 王爾德已看透一切
    或者,沒有目標,運氣不好,條件不好,沒有勇氣放手一搏……我本以為不成功不外乎就是這些原因,可是,今天無意翻看了一些王爾德的名言,突然發現關於這個問題,毒舌小王子王爾德早已有一些更深刻,更讓人過目不忘的總結。雖然得承認,他的本意並不在於幫我們分析自己的人生因何不夠成功。
  • 王爾德:秒殺所有段子手的英國第一毒舌 墓碑引無數遊客獻吻
    張愛玲是第一種人,而王爾德就是第二種人。1881年,王爾德坐船橫跨大洋來到美利堅,進關的時候,海關曾問他是否有貴重物品要申報,他傲然地說:「我沒有什麼可以申報的,除了我的才華。」 如此的自負與自信,如此的篤定和從容,這就是奧斯卡·王爾德,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和唯美主義者代表人物。
  • 過兒睡前故事︱今晚,為你讀《快樂王子》
    今晚,過兒為你讀《快樂王子》(選段)《快樂王子》是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童話作品故事講述了生前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快樂王子死後目睹種種人世間的苦難,和燕子犧牲自我幫助他人的故事希望今夜您能做個好夢
  • 名言警句:王爾德語錄(中英文對照)
    在他短短46年的傳奇人生裡,王爾德留下了無數驚世駭俗妙句,這些語錄句句反雞湯,針針見血,秒殺無數段子手。如果他活在今天,就算他沒有寫過那些才華橫溢的童話、小說和劇本,光靠每天發發微博,也一定能成為千萬粉絲的大V。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The heart was made to be broken. 心是用來碎的。
  • 唯美之神:「段子手」王爾德的悲喜人生
    在莫德林學院學習期間,王爾德還對天主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甚至向多位牧師表示,要皈依天主教。身為新教徒的父親發現後,堅決反對,威脅說,如果王爾德成為天主教徒,他將切斷對他的經濟支持。王爾德不得已放棄了皈依,但對天主教的痴迷卻伴隨了他的餘生。
  • 讓孩子讀一讀《快樂王子》,感受善良的王子和小燕子之間無私的愛
    「燕子,燕子,小燕子,」快樂王子說,「你不肯再陪我過一夜嗎?」快樂王子對小燕子的三次懇求,讓即將飛往南方過冬的小燕子留下來,善良的小燕子幫助了小王子,但是自己也因為寒冷而失去了生命。這就是英國著名作家、戲曲家、詩人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讀起來語言優美,情節感人,朗朗上口,回味無窮,童話裡貫穿著一種微妙的哲學,一種對社會的控訴。一百年後的王爾德被英國民眾選評為「最有智慧的英國人」。他為數不多的幾篇童話被公認為堪與安徒生和格林兄弟的童話相媲美。
  • 《王爾德的情人》:我們都在陰溝,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在浮華走後,我來看你,我深深地愛著你,我想和你在一起,只要你願意。這部電影會讓我想起主題相似的《心之全蝕》和《殺死汝愛》,我不禁感嘆:文學巨人的愛是該死的文學矯飾,與眾不同。出獄後,王爾德躲在牆後,仔細觀察心愛的波西,他不確定波西是否仍願意與他合作。
  • 作家王爾德誕辰165周年:有趣的靈魂落入藝術的騙局,終成美的殉道者
    快樂王子的童話: 純正英語的結晶,曾為童話角色流淚 王爾德一共包括《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等在內的九篇童話作品,被英國稱為「是純正英語的結晶」。這些童話中,在輕快浪漫之間,流露出的卻是人性陰暗、社會殘酷。
  • 余光中翻譯《王爾德喜劇:對話·懸念·節奏》出版上市
    據悉,余光中翻譯王爾德四部喜劇作品,前後時間跨度達20餘年,在臺灣地區多次出版修訂,臻於完美。王爾德,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唯美主義代表人物,19世紀80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和90年代頹廢派運動的先驅。著述豐富,有童話、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國內讀者較為熟知的例如有《夜鶯與玫瑰》《快樂王子》《自深深處》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