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素絢
去年考古學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海昏侯劉賀墓的出土。海昏侯一向驕奢淫逸,遊獵無度,他手下的臣子王吉經常引經據典地對他進行規勸。
後來,漢昭帝駕崩,由於沒有子嗣,當時獨攬大權的大將軍霍光與群臣計議,決定立當時還是昌邑王的劉賀為皇帝。消息傳到昌邑國,劉賀欣喜若狂。王吉深知劉賀的德行,他趕忙又上了一封《奏疏戒昌邑王》,對他進行勸誡。其中有這樣九個字:言宜慢,心宜善,行宜敏。在現在看來依舊是為人處世的良方。
言宜慢:水深流緩,人貴語遲
說話,體現著一個人的智慧。《論語》中,孔子講了這樣一句話:「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這段話列舉了三種錯誤的說話方式:第一句話是說,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發表意見了,這叫毛毛躁躁。第二句話是說,話題已經說到這了,你本來應該自然而然地往下說,可你卻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說心裡話,這叫「隱」。第三句話是說,說話不看別人臉色,一上來就說,這就是睜眼瞎。
其中「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以及「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言宜慢。
言宜慢,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經過認真思慮再出口。第一是不要「躁」,不要在話還沒說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就先搶話說。第二是不要「瞽」,要尊重和理解別人,先不要著急說話,說話之前先要對這個人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判斷,摸清別人的原則底線,觸犯別人原則底線或者引發別人壞情緒的話都不要去說。第三是說話之前要深思熟慮,力求講出的話都要有理有據,不要說太多話,特別是很多空話、廢話,要「訥於言」。
除這些之外,說話語調也要舒緩,這樣聽的人才會感到受尊重、親切,更舒服順耳。
「言宜慢」的背後是一份謹慎、穩重和冷靜的心態,是一種成熟大氣的人格。
心宜善:積善之家有餘慶
心宜善,與人為善,必有福報。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心存仁厚善良之心,最後也必然有福報相隨。這樣的說法並不迷信,管仲說:「善人者,人亦善之。」心善的人,樂於助人,救人危難。周圍的人都願意與他交往,更願意幫助他。
在《紅樓夢》裡,王熙鳳一生機關算盡,但卻也曾真心誠意的接濟過兩次來賈府「打秋風」的劉姥姥。就是這一絲善意,使得賈府被抄之後,她的女兒巧姐兒被劉姥姥救出,算是得到了善果。危難關頭真正幫助她的不是她曾經的聰明,而是她的那一絲善良。
人們在一開始也許會崇拜聰明人,但是越到後來才會發現,善良比聰明更為難得。聰明人也許會受益一時,但善良寬厚的秉性才能讓人走的更久。
行宜敏:君子敏於行
我們說「訥言敏行」,敏於行和訥於言一樣,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
我們說「三思而後行」,在行動之前,需要再三思考,想清楚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經過深思熟慮,確定要做某件事之後,辦事情就要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就不要再拖泥帶水,前瞻後顧。
因為每種選擇都有其多面性,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再三猶豫只能消磨最初的意志,在這個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內心的猶豫只會成為實際行動中的阻力,讓人更難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