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整數的除法,可分為整除,以及有餘數的除法。其實從二年級開始,大家就已經接觸了帶餘數除法。
帶餘除法可用字母表示成:A÷B=c……d
在這個等式中d<B,把公式進行變換一下A=B×C+d。
帶餘除法的作用還是挺多的,在做周期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著名典故《韓信點兵》就是利用餘數的性質,減同餘,然後分類逐級滿足,快速算出士兵人數。
若a,b均為整數(a>b>0)除以c的餘數相同,那麼,(a-b)能被c整除。
例如,28、13除以5的餘數都是3。
那麼,(28-13)可以被5整除。
餘數具有可加、可減、可乘(推導出可乘方)性。根據這些性質,可幫助我們將大數變小,轉化求解減少運算量。
比如我們我們要判斷,797乘以369的積除以5的餘數,大家會怎麼算呢?直接算出兩數相乘的積?然後再除以5嗎?如果只是求餘數。這種方法,當然是可以,但是沒有必要,這兩個數相乘之後,積會非常大,然後再做除法,運算量太大。我們如果根據積的餘數等於餘數的積,將它轉化成求2乘4的積除以5的餘數,直接可以口算餘數是3。
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喜歡整除,這種帶餘除法其實也可以轉換成整除或兩數相乘的形式。A-d=B×C,也就是說A-d的差不但是B的倍數同時也是C的倍數。一旦變成整除的形式我們可以將這個數進行分解質因數。
這是一種逆向思維,這種方法在解題過程中的作用還是挺大的。
我們一起看一道例題,如何將不同餘的轉換成同餘,再進行解答的。
一個大於1的數去除290,235,200時,得到的餘數分別為a,a+2,a+5,則這個自然數是多少?
分析:我們之前強調過除與除以是完全不同的意思。這裡首先要搞清楚,這個數是除數還是被除數?除這三個數說明這個數是除數。
如果三個餘數相同,題目相對來說會簡單一些,但是題目給我們的三個餘數是不相同的。我們有沒辦法把轉換成同餘?比如說把這三個餘數全部變成a?這個當然是可以實現的。
將235-2=232,200-5=195,這時三個除法算式的餘數都是a。
根據同餘定理,如果這三個數關於某個數同餘的話,那麼這幾個數的差一定是這個除數的倍數。
當這三個數進行相減,所得的最大公因數是這個數的倍數,換句話說,這個除數是最大公因數的約數。我們發現這個最大公約數是19,它是質數,只能拆分成19=1×19
解:設這個除數為A。可得下列等式。
290÷A=……a
235÷A=……a+2
200÷A=……a+5
將這三個被除數轉換成同餘,轉換成下列等式。
290÷A=……a
(235-2)÷A=……a
(200-5)÷A=……a
233-195=38,290-233=57
A是38與57的最大公因數的約數。
(38,57)=19,而19是個質數,所以A=19
答這個自然數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