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二代刻不容緩該認真思考你的未來和出路了

2020-12-14 子布看世界

我們作為農業大國,農民人口佔有9億之多,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農二代不再守舊,開始想要走出世代生活的農村。但走出來容易,想要落腳是目前80.90後的農二代人迫在眉睫需要認真思考的一代。

從高中畢業開始兵分兩路,一路作為高中畢業開始外出打工,一路化作外地求學的大學生。從此同為農二代的人生基本出路已瞭然。外出打工雖然早幾年步入社會,但是想要融入城市生活困難重重,雖然職業不同但基本不外乎 工廠、快遞、工地、服務員、作為最底層的勞動力,舉目無親想要生活下去已實屬不易,何談光鮮亮麗的去融入城市的年輕生活中去。雖然目前提倡新農村建設,但是作為在外將近十年的打工生活,大多數是不甘願再回到農村中去。又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想要落腳穩定下來的想法越發強烈。打工的月入四千在均價兩萬的房價面前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像笑話。父母拿出僅有的幾萬養老存款和東拼西湊來的錢算算離首付還差一大截,當下又面臨父母年邁孩子教育問題,這一件件火燒眉毛的現狀讓人無力應付。拿什麼來擔當起自己應有的責任?或許目前狀況可以應付,也只能自求多福,父母年邁生病立刻會讓一切想法化為泡影。

當然在這個快速進步的時代,如果還像以前依靠基層打工生存模式是萬萬行不通的。沒有資本投資,最好的方式是投資自己,未來依靠什麼養家餬口?必須找到自己未來可以依靠的飯碗。報考成人大學提升自己或者學一門可依靠的技術在手都是不錯的選擇。家鄉已成故鄉,鄉土已變故土。農二代還得加油

相關焦點

  • 「農二代」的出路在哪裡?
    村民們對知識總是無條件尊重,在他們看來孩子只要是考上大學就算有出路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了。那麼現實呢?漫畫:農二代網易教育訊  曾經在農村,誰家孩子考上大學那是一個家族的驕傲, 是眾多農村家長教育孩子學習的榜樣。 村民們對知識總是無條件尊重,在他們看來孩子只要是考上大學就算有出路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了。
  • 有根的地方沒錢,有錢的地方沒根,「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
    「 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村的消亡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變成了現代化和城鎮化的一部分,農村的父輩們會隨著農村的消亡而逝去,但是目前農村的青壯年也就是所謂的農二代,出路在何方?
  • 官二代、富二代和農二代,這三個群體決定中國未來
    □屠海鳴  (據《新聞晨報》)常言道「三十而立」,改革開放至今已30多年,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現在大都步入了而立之年,他們在未來中國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習慣上稱他們為「80後」。而80後中,「官二代」、「富二代」和「農二代」這三個群體頗值得關注。
  • 農業的未來:農二代的接班和培養是關鍵!他們如何對待再回鄉村?
    引導農二代挑起「新農人」重擔成為今天的農業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成為農業未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城市打拼的「農二代」們如何再對待再回鄉村?身為農村人,相信在我們小時候都有聽到父母這樣教導我們:一定要好好念書,將來才能走出農村,才能出人頭地!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我們一批批的農民開始湧向城市,為了生活而打拼!
  • 農二代的我們將何去何從?
    只留下那一望無際的麥田和一塊西瓜地,似乎在延續著農業社會的生活圖景。相比之下,陝西關中地區農村境況就好多了,由於交通的便利,水果產業的發達,讓農村尚有一絲生氣和發展動力。但未來仍面臨著不少現實問題,當前最緊迫且值得考慮的問題就是:未來誰承接父輩手上的鋤頭,誰來耕作我們世代的土地?是承包給私人,還是集體?是農二代繼續耕作,還是任其荒蕪,不再打理?
  • 科學網—農二代撐起一片天
    未來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三農」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一直是短板,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在補齊農業現代化的短板,讓農民充分分享現代化的成果。 農村靠誰來建設,「人」才是關鍵。
  • 有人提出農民退休,作為農二代不再種田,該怎麼辦?
    有代表提出農民退休,做為農二代,不再種地的你們,對此有啥看法?他們提出農民退休了,農民的兒女們,即農二代,都進城打工去了,家裡的田地由誰來種?大家想一想,農民目前還沒有退休制度,65歲後的農民,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仍然在種田,他們夠辛苦的,身體健康狀況非常差的,或躺在病床上,再窮再無生活條件了,根本無法下地幹活,只有靠加重子女的擔心來養活他們,家裡的土地,要麼農二代一邊打工一邊種田,要麼流轉種田大戶人家耕種,撂荒的現象現在是不允許的。當然,農民退休制度的建立,目的是解決這樣農民老有所養的問題,不是解決田由誰來種的問題。
  • 「果農二代」,選擇城市打工還是返鄉創業?
    你肯定知道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軍二代。此外,還有一群人叫「果農二代」顧名思義「果農二代」的「背景」就是家裡的果園。我國城市化進程將大批「果農二代」帶入城市。「果農二代」面對城市打工和返鄉創業,怎麼選擇?以下是三位「果農二代」的故事。一、心有餘而力不足我的家鄉是蘋果優質產區--陝西洛川,全縣家家戶戶都有蘋果園。
  • 現在的農二代已經撐不起農村的未來了,農村種地職業化將成為趨勢
    類比於富二代、官二代,出生於農村,長大後沒有脫離農村的這群人可以稱之為農二代了,農二代和富二代、官二代相比較,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即便是繼承下來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土地,現在的農二代也沒有了種地的本領。現在全國各地的農村都存在這樣的現象,農村留下來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小孩,留下來的老人也不全是種地的,很大一部分土地都是被荒廢擱置的,無人打理,面對未來老齡化、農村的空心化會越來越嚴重,到那時,村子裡的土地將會有誰來種植呢?
  • 90後、普通二本、農二代的我被人看不起,但考上公務員後都變了!
    在曾經的畢業之際,也暢想著未來腰纏萬貫,富甲一方。所以畢業的時候就去了上海找工作。可是現實的殘酷性是如此簡單。一個普通二本畢業的我,在上海根本就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基本上能找的就是銷售類崗位。曾經的我也認為銷售嗎,憑能力吃飯,幹得多掙得也多。所以也接受了,可是幹了兩個月,發現真的是「不是人幹的」。
  • 農二代,你在他鄉還好嗎?實在不行回家吧,爸媽一直在等你
    喜歡的可以加一下關注,更多精彩文章將和大家分享。新農村建設需要您的參與和幫助!在全民崇尚富二代的當今社會,不知何時給農民的孩子貼上了農二代、甚至農三代的標籤。面對未來,是不是也有著迷茫的惆悵?實在不行,咱就回家吧,至少爸媽還在一直等你。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打破了等級森嚴的城鄉壁壘,農民開始「撞城」入城,億萬農民為了養家餬口背井離鄉,紛紛湧入城市打工、經商。這也就是所謂的「農一代」。他們一直以農民的身份奔走於城鄉之間,農閒時進城打工,農忙時回家耕作。他們從事著高強度的勞動,工作時間長。
  • 做「鴨」賣淫不是億萬「農二代」的縮影
    「農二代」小關今年20歲,靠在廣州做「鴨」賣淫為生。小關表示,自己13歲就輟學打工,17歲開始做「鴨」,中間因為身體吃不消休息了半年。小關表示,這個行業優秀的人太多,競爭激烈壓力很大,自己不想回農村,也從來沒有想過未來,當「鴨」多年也沒有賺到錢。
  • 惠農網CEO申斌:農二代在產地供應鏈中的價值
    只有把產品做成標準化的供應鏈,具備可持續穩定的供應能力和標準化服務時,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線上交易的暢通化和規模化。在申斌看來,受過中等教育、家庭或家族從事農業經營、能吃苦、有農業情懷的農二代,是中國未來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相比上一代農民而言,農二代群體對農業經營事業,有著更大的追求,他們不再局限單純的小農經濟,而是有意識、有想法、有能力打造自己的農業產業,實現更大的發展目標。
  • 惠農網CEO申斌:農二代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現在已湧現出了一批具有知識、眼光、技能和追求的「新型農民」,他們中不乏留學回國的海歸,大學高知學者,成功商人,還有很多平凡又有想法的草根青年農民。雖然他們在出身、能力、閱歷、經歷、理念、追求上有著不同,但是對農業、農村有著共同的興趣,都在致力於傳統個體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和探索。 傳統的產業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才能重新煥發活力,日益衰落的鄉村需要加入新的生力軍才能再度呈現出勃勃生機。
  • 沈曉明:「農二代」要帶動更多農民「智」富
    沈曉明認真聆聽了每位青年農民投身「三農」的創業故事,他希望這些70後、80後年輕人能夠繼承父輩的衣缽,發揮知識優勢,創新商業模式,擴大經營規模,提升經營效益,帶領更多浦東的農民增收致富。副區長陸鳴參加座談。   這8位青年農民分別來自祥欣畜禽、滄海桑田生態農業、益升若蘭生物科技、阿強禽蛋、田博瓜果、驥凌果蔬、紅剛青扁豆、桂峰果蔬8家浦東的農業龍頭企業,大多為「農二代」。
  • 進入城市的農二代,如何站穩腳跟?
    對於農二代來說,如果考上高中,就證明他有考上大學的潛力。父母必須加以重視:必須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千萬不要讓孩子為生活而發愁。不建議採取寄宿制,有條件的話,就近租房陪伴孩子三年,把最危險的階段熬過去,保證孩子考上大學。
  • 農二代,未來新出路!
    小編覺得未來農村缺乏的是技術人才,像小編這邊種橙子數,給橙子樹修枝,配藥都是技術類型的人才,第二就是農村服務業,農村服務業就有農資,摘果,上肥,噴藥,代辦這些都是屬於服務業,就像小編也準備從這兩方面下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農村,服務農村,響應國家政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英語專業的出路和現狀是什麼
    1 英語只是一個加分項世界上沒有某個專業的出路和現狀,只有人自己的出路和現狀。
  • 不啃老的農二代,出路在哪裡?這兩位年輕人的經歷既辛酸又勵志
    農二代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人群,他們出生在農村,卻又游離在農村和城市之間,他們這種相對尷尬的處境決定了他們註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下面,我們來講述兩位農二代不啃老的故事,以供大家參考。當然了,在談到未來的時候,她也有些迷茫,不過他隨即又非常理智的說:「就是一個人孤獨的時候覺得有些無助感,很快就沒事了,畢竟我是家裡唯一上學走出來的孩子,我不能成為家裡的負擔,我要努力拼搏,讓父母早日過上更好的生活。」
  • 「就這」「不會吧」「他急了」「你細品」「農二代」「草帽哥」
    狗蛋從小父母早亡,從小靠爺爺務農和撿廢品撫養長大。爺:狗蛋,這是爺爺給你做的草帽孫:就這?朋友圈評論4號:不會吧,不會吧朋友圈評論5號:這麼土的古董草帽,博物館才能見到,肯定是農二代,給他這個草帽的人也是土包子。狗蛋評論:你們這麼吃了飯沒事幹的人,好好上學不會嗎?我是不是農二代關你們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