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啃老的農二代,出路在哪裡?這兩位年輕人的經歷既辛酸又勵志

2020-12-14 樂善者筆記

大家對「啃老」一詞並不陌生,當今社會,啃老似乎成了一種比較「流行」的現象。以目前最為引人注意的婚戀來說,年輕小夥子想結婚就必須買房,而買房的重任一般都落在了父母身上,不用懷疑,這種行為自然就是一種啃老行為。

除此之外,啃老還有很多種,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可這一現象也衍生出了不少問題,比如某些年輕人一味的依靠父母的資助去生活,長此以往,年輕人既無法自立,也漸漸失去了鬥志,甚至喪失了維持生計的能力。如果父母百年之後,難道自己就依靠著老人留下的遺產苟活?如此說來,這種一味啃老,而不知道自強不息的人,早晚也會淪落到社會的最底層。

當然了,人們對啃老現象雖然有些偏頗的認識,認為這些啃老人群是扶不起的阿鬥,這裡面應該也有吃醋的成分。肯定會有人說:「人家能啃老,說明人家的父母有能力,你想啃老卻沒有那個條件,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凡事都是兩面性,大家在看問題的時候也是眾說紛紜。當然了,我們也是不贊成一味的啃老,要知道父母年紀大了,他們肩頭的壓力自然不小,所以大家還是多宣揚下正能量,讓年輕人迅速成長起來,大家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頑強的面對生活。

農二代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人群,他們出生在農村,卻又游離在農村和城市之間,他們這種相對尷尬的處境決定了他們註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下面,我們來講述兩位農二代不啃老的故事,以供大家參考。

今年29歲的小孟來自北方一個普通的農村,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一線城市打工。起初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收入十分有限,從業兩年也先後換了好幾份工作。如今伴隨著社會經驗的豐富,也漸漸找到了自己擅長的方向,目前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收入相對客觀。

當然了,在談到未來的時候,她也有些迷茫,不過他隨即又非常理智的說:「就是一個人孤獨的時候覺得有些無助感,很快就沒事了,畢竟我是家裡唯一上學走出來的孩子,我不能成為家裡的負擔,我要努力拼搏,讓父母早日過上更好的生活。」

一個不到30的年輕人,無權無勢,也不啃老,完全靠著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在大城市拼搏。他真心值得我們去尊重和學習。不過現實也令他無奈,在談到談婚論嫁的問題上時,他略帶調侃的說:「一年前我在老家的縣城貸款買了一套三居,那裡的房價比這裡便宜太多了,儘管如此,我一個人除了承擔房租,還了房貸和生活開支,一個月的存款也所剩無幾了。」

關於該如何應對結婚難的困境,小孟笑著說:「這是父母最操心的問題,每次回老家他們就安排我相親,可通過多次的接觸我發現,我和相親姑娘很難找到都感興趣的共同話題,另外也碰到好幾次比較尷尬的事,他們很直接問我的工資已經經濟狀況,就跟調查戶口似的個,搞得婚戀像做生意一般,我雖然不看好,可聽發小們說這種情況司空見慣,他們還勸我別左挑右選了,找一個不嫌棄自己的姑娘早點結婚算了。有時候想想,連婚姻大事都這麼兒戲了,又覺得十分可笑。」

小孟表示,如果自己遇不到有眼緣的人大不了單身過一輩子吧,反正自己也想明白了,只是唯獨覺得這樣做最不起含辛茹苦將自己帶大的父母,他們都日夜盼著抱孫子呢。

目前,小孟的事業正在上升期,他說公司正在大力提拔有能力肯吃苦的年輕人,自己有望在年底前榮升為經理,他要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好讓自己的事業有進一步的提升。

可以看得出,小孟目前也算是一位年輕的小白領,他目前最上心的就是掙錢,對婚戀一事有些敬畏,或許壓在他肩頭的擔子太重了,亦或是他的心底有更高的夢想,所以他才心無旁騖的努力拼搏。

今年32歲的小劉來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他沒怎麼上學,沒讀完高中就輟學了。在家歇了兩年後,便跟著父親在當地做起了苦力。在小工地上當力工,對於一個毛頭小子而言是件十分辛苦的事。起初他沒幹多久就像撂攤子走人,父親厲聲告訴他:「孩子,先苦後甜,咱們這行都是從幹苦力開始的,別抱怨生活不公,你已經放棄了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不要再怨天尤人,要放平心態,又不能甘於平庸,相信只要你用心,就算是當農民工,你也是最厲害的那個。」

小劉說,這是他平生聽到父親最自己說的最勵志的一段話。後來,他也在父親的監督和鼓勵下漸漸打拼,從最低級的苦力幹起,沒幾年的工夫,他已經學了不少手藝,算得上一個精通一行的小能人了。有了手藝,工資自然也高了起來,雖然每天都很髒很累,他卻樂在其中。

在他24歲那年,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同隔壁村的姑娘結了婚。在當地,老人大都盼著孩子早日成婚,免得夜長夢多。結婚一年後,妻子也順利產下了孩子,小劉沉浸在當父親的喜悅之中。隨之而來的便是沉重的負擔,為了掙更多的錢,小劉踏上了外出務工之路。他張羅著幾位幹活利落的鄉親去城市的工地上幹活,一個月管吃管住能剩下不少錢。

說起理想時,小劉激動的說:「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每天陪著老婆孩子,再就是老婆這段時間一直嚷嚷著要買車,說是帶孩子串門方便。我手裡的錢也快攢夠了,準備過年之前就買一輛代步車。」

當問及他過得幸福與否時,小劉撓著頭說:「我也不知道幸不幸福,現在也是經常和老婆鬧矛盾,不過夫妻之間床頭打架床尾和,我平時儘量忍受著老婆的暴脾氣,我也希望她能多理解我一點,體諒我在外打工的不易。」

小劉說,自己最害怕的就是晚上,一個人很想念遠方的老婆孩子,那種感覺讓人十分煎熬。小劉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和家人朝夕相處。

相關焦點

  • 「農二代」的出路在哪裡?
    村民們對知識總是無條件尊重,在他們看來孩子只要是考上大學就算有出路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了。那麼現實呢?漫畫:農二代網易教育訊  曾經在農村,誰家孩子考上大學那是一個家族的驕傲, 是眾多農村家長教育孩子學習的榜樣。 村民們對知識總是無條件尊重,在他們看來孩子只要是考上大學就算有出路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了。
  • 有根的地方沒錢,有錢的地方沒根,「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
    「 農二代」的出路在何方?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村的消亡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變成了現代化和城鎮化的一部分,農村的父輩們會隨著農村的消亡而逝去,但是目前農村的青壯年也就是所謂的農二代,出路在何方?
  • 為什麼現在農村年輕人,大多不願意種地?農二代的出路在哪裡?
    但是現在農村裡面的人越來越少,農民都外出打工去了,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像農二代農三代,他們根本不願意在家裡種植莊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總之現在留在農村的年輕人非常少,除了他們自己不想留在農村之外,父母也不願意他們留在農村。第三,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用工需求大增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而且幾乎不可逆轉,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工廠,服務行業,以及其他的產業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員。
  • 農二代刻不容緩該認真思考你的未來和出路了
    我們作為農業大國,農民人口佔有9億之多,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農二代不再守舊,開始想要走出世代生活的農村。但走出來容易,想要落腳是目前80.90後的農二代人迫在眉睫需要認真思考的一代。從此同為農二代的人生基本出路已瞭然。外出打工雖然早幾年步入社會,但是想要融入城市生活困難重重,雖然職業不同但基本不外乎 工廠、快遞、工地、服務員、作為最底層的勞動力,舉目無親想要生活下去已實屬不易,何談光鮮亮麗的去融入城市的年輕生活中去。雖然目前提倡新農村建設,但是作為在外將近十年的打工生活,大多數是不甘願再回到農村中去。又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想要落腳穩定下來的想法越發強烈。
  • 科學網—農二代撐起一片天
    」「最帥農二代成為玉米界的賈伯斯,玉米一年賣了一個億」……近年來,「農二代」一詞頻頻出現在網絡上,這個新興群體備受社會關注。 如何解讀農二代?農二代對新時代三農發展有什麼樣的作用?農二代如何抓住機遇助力產業振興?多年從事B2B農業電商平臺發展的惠農網CEO申斌給出了答案。
  • 這屆年輕人有多野:空姐回村,海歸「農二代」,博士AI種草莓
    我們會理本來就是石榴大縣,家裡一直種石榴,但品質好卻沒品牌,一直沒有好銷路,也賣不上好價格,有時還要打著「雲南石榴」的旗號賣,挺憋屈的。辭職前不久,我聽說一個當老師的同學,業餘兼職當主播賣石榴,效果不錯,這才動了心思。但是,到底能不能做成,我心裡也沒底。
  • 官二代、富二代和農二代,這三個群體決定中國未來
    □屠海鳴  (據《新聞晨報》)常言道「三十而立」,改革開放至今已30多年,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現在大都步入了而立之年,他們在未來中國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習慣上稱他們為「80後」。而80後中,「官二代」、「富二代」和「農二代」這三個群體頗值得關注。
  • 任勞任怨的農一代謝幕:農二代不願意為了錢而無底線讓步!
    一、任勞任怨的農一代謝幕:農二代不願意為了錢而無底線讓步! 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 2018年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雖然總量上看人數比2017年增加184萬人,但增長0.6%,農民工增量比2017年減少297萬人。
  • 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問題。作為當今社會當中普通年輕人中的一員,我很想看看大家的「出路」都在哪兒。有很多人在問題下面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我看到了很多人的逆襲之路、坎坷經歷。我驚奇的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意識地在尋找「出路」。
  • 進入城市的農二代,如何站穩腳跟?
    至於初中畢業上職高的這一批孩子,好好教育他,學習一門有用的技術,今後能夠掙錢養活自己,那就謝天謝地了。無論是誰,人生都有幾件大事需要完成:買房子、娶媳婦、傳宗接代、找一個好工作或者擁有屬於自己的事業等等。這才算一個成功的人生。但是,這幾件事對於進城的農二代來說更不容易!
  • 「果農二代」,選擇城市打工還是返鄉創業?
    此外,還有一群人叫「果農二代」顧名思義「果農二代」的「背景」就是家裡的果園。我國城市化進程將大批「果農二代」帶入城市。現今一方面:水果經濟價值逐漸提升,國家提出振興鄉村;另一方面:農村老齡化愈發嚴重,農村需要新的主人!「果農二代」面對城市打工和返鄉創業,怎麼選擇?
  • 惠農網CEO申斌:農二代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最帥農二代成為玉米界的賈伯斯,玉米一年賣了一個億」「厲害了,煙臺這對農二代夫妻把櫻桃電商做到800萬」「90後女孩放棄高薪甘當農二代」……這兩年,「農二代」這個熱詞頻見網絡及各大媒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那麼,農二代為什麼會備受關注?新時代,農二代又有著怎樣的解讀?歷史賦予了農二代哪些機遇?
  • 「農二代」歸巢種下新希望
    大批像吳堅一樣的「農二代」或選擇留在村裡就業,或選擇外出求學廣增見聞回鄉創業,他們在小村莊內走出一條條致富之路。●南方日報記者 王蓓蓓重新接棒父輩「農二代」原指戶口在農村,但工作在城鎮的一代人。但如今,有一群出身農村,卻願意主動留在村裡就業或從城市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賦予了「農二代」全然不同的定義。吳堅就是典型例子。
  • 「年輕人啃老是正確的」,知乎熱議揭露啃老真相,事實很扎心
    01 年輕人啃老是正確的,因為前人把機會都搶光了?啃老一直都是被我們所口誅筆伐的詞,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這個詞卻開始被洗白。在知乎上,一位名為鄭永年的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現在的年輕人啃老其實是一種正確的行為,因為那些前人已經把足有幾百年的機會都搶光了,給這些年輕人留下的機會寥寥無幾。」
  • 工地「打工人」的出路在哪裡?
    這種直白的辛酸體驗,讓不少工友氣憤,工地打工人本來是360行中普普通通的一種,所有工作都應該無高低貴賤之分,為何工地打工人除了承擔高強度勞動外,還要遭受「作秀」戲耍,不被尊重!常年外出打工的建築工人,大部分都受制於學歷限制,就業的選擇十分受限,為了能賺錢養家,忍受常年與家人分離的痛苦,隻身在外,在各地工地上輾轉做工。
  • 年輕人不進工廠都去哪裡了?
    尤其是沿海製造業基地,最近這十來年,沒一年不吵不鬧的:招不到人!想想2008年前,那時候的70後們要想進個像樣子的工廠,還得託熟人,請客送禮之類的,跟孫子似的。現在呢?反過來了,沒有年輕人再想進工廠當工人了,老闆們也牛不起來了,舔著臉好話說盡,連哄帶騙的,招人也難。
  • 頻繁換工作、啃老,在高房價之下,年輕人究竟失去了什麼?
    偏偏房子不能不買,甚至許多年輕人還想買大城市的房子,北上廣深,這幾個城市的房價卻高的令人無奈。 高房價之下,年輕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在畢業後就著急找工作,然後抱怨一份工作工資不高或是待遇不好,然後又頻繁的換工作。
  • 為何現在的年輕人,寧可在家啃老,也不願意去做低於兩千的工作?
    為何現在的年輕人,寧可在家啃老,也不願意去做低於兩千的工作?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賺錢容易又不容易,花錢卻如流水一般一樣快的時代。人們的消費水平一直都在上升,但是人均工資,卻沒有得到什麼大進展。很多的年輕人,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就寧願選擇在家啃老。聽到那些低薪低於兩千的工作,但是容易找的工作,就更不願意去了。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低於兩千低薪的工作,一般都是提成的收入非常高,但是提成收入往往都是伴隨著不穩定性的存在。誰也無法保證你的收入,能夠滿足你的支出,有時候,你的支出反而會比你的收入還要多,你還倒貼錢出去。
  • 農二代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其實我們對農村年輕人有點誤會
    一提到農民,很多人會聯想到質樸、踏實、能幹這幾個形容詞;但是一提到農二代人們的想法就變了,認為現在的農村年輕人不如老一輩勤勞肯幹,失去了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還有人覺得現在的農村年輕人不懂得珍惜老一輩積累的財富,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得節約;甚至認為他們對父母和孩子沒有足夠的責任心,總之農村年輕人未來沒有希望
  • 為啥有的年輕人「啃老」也不幹低薪工作?原因有四,父母難脫干係
    而工資低是多數年輕人剛上班就辭職的主要原因,現實和理想的鴻溝很大,工資待遇低真的可以作為年紀輕輕就「啃老」的理由麼?寧願啃老也不從事低薪工作的原因1、貪圖安逸,不想吃苦如今競爭壓力大,就業難的問題正壓倒著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當簡歷石沉大海、面試處處碰壁、工資入不敷出時,一系列問題打擊著他們的自信心,最終變得心灰意冷,乾脆破罐子破摔,選擇逃避、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