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省份都陸續開展高考招生錄取工作。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各省份高考模式、考試科目一直不斷調整。201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拉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序幕。美術藝考界通過梳理31個省(區、市)教育部門公開信息以及相關報導,我們一起來看看各地近六年高考模式的變化。
01六年中有三年變動較大,「新高考」範圍漸增
第一個變動較大年份是2016年,新增7個全部採用全國卷的省份。
2015年,31個省(市、區)中有16個省份全部科目使用全國卷,10個省份為完全自主命題,其餘5個省份為半自主命題,即部分科目為自主命題,部分使用全國卷。
到了2016年,安徽、湖南、廣東、湖北、福建、重慶、陝西7個省份從自主命題或半自主命題變為全部科目使用全國卷,全部使用全國卷的省份增加至23個。雲南、廣西和貴州3個省份則從使用全國卷Ⅱ變為使用全國卷Ⅲ。
2017年是「新高考元年」,上海、浙江執行新高考政策。
2014年出臺的《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啟動了上海、浙江高考綜合改革試點。2017年,兩地改革後的首批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新高考綜合改革方案跟以往高考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文理科,實行「3+3」,即總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統一高考成績和自主選考的3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2020年執行新高考政策省份擴至6個。
繼上海和浙江之後,北京、天津、海南、山東4個省份也在2020年加入了新高考試點陣營。在執行新高考的6個省份中,上海、浙江、北京和天津4個省份依然延續了全部科目自主命題的傳統。
作為第三批「新高考」試點,河北、遼寧、湖北、湖南、重慶、江蘇、福建、廣東8省份將在2021年高考中推行「3+1+2」模式,其中,「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
02山東高考模式調整頻繁 江蘇最特殊
2015年以來,山東省的高考命題一直處於變動當中。2015年,山東省由全部科目自主命題變為英語採用全國卷Ⅰ並恢復聽力測試,其餘科目仍使用山東卷。2016年,山東省外語、文綜/理綜使用全國卷Ⅰ,語文、數學為自主命題。2018年,調整為所有科目均使用全國卷Ⅰ。2020年,山東省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 ,統一高考科目(語、數、外)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新高考Ⅰ卷),其他科目由山東省自主命題。
四川省近年來試題選用變動也較大,2015年為自主命題,2016年調整為半自主命題,2017年至今改為採用全國卷Ⅲ。
2015年以來,江蘇、江西、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3個省份的考核模式和採用試題無較大變化。江西、河北、河南、山西4個省份一直使用全國卷Ⅰ,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寧夏、青海、新疆8個省份一直使用全國卷Ⅱ。
今年所有省份中,江蘇的高考模式最為特殊。今年是江蘇實行「3+2」高考模式的第10年,也是最後一年。「3+2」是指「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即高考只計算語數外3門主科成績的分數,高考統考總分是480分;選修2門科目以等級計分,分為A+、A、B+、B、C、D六個等級計分,各高校對不同選測科目有等級要求,如等級不達標,即便總分過線,也不能報考。
03明年,江蘇將採用「新高考」模式
自主招生取消,加分項目大幅減少
除了考試科目和試卷的變化之外,近年來教育部門也出臺了其他相關政策。
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減少和規範考試加分。同年12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公安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
五部門《意見》明確,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項全國性加分項目,即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跡者、奧賽獲獎者、科技類競賽獲獎者、重大體育比賽獲獎者、二級運動員統測合格者加分項目。
不過,《意見》保留和完善了5項全國性加分項目,分別是:「烈士子女」,「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軍區(含)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
同時,《意見》明確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體育、藝術、科技、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加分項目,並進一步大幅減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
保送生和自主招生制度也在調整。其中,保送生類別被壓減。《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對2017年秋季及以後進入高中階段一年級的學生,將取消省級優秀學生保送資格條件,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級優秀學生保送生招生。
自主招生制度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自主招生始於2003年,當年有22所高校可拿出當年總招生計劃的5%的名額進行自主招生。2020年1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表示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同時推行「強基計劃」。意見提出,「強基計劃」旨在重點破解基礎學科領軍人才短缺和長遠發展的瓶頸問題。
04
未來高考新趨勢
一、大方向:打破文理分科
自2021年起,多個省份的普通高考考生文化課總成績將由「3+1+2」組成。「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
「選考科目從改革前的2種組合,到試點省份的20種組合,再到現在的12種組合,最大的變化在於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文理分科。」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說。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說,長期教育實踐表明,中學過早分科會導致學生思維方式不完善和知識結構單一。打破文理分科,有助於把文科的形象思維和理科的邏輯思維較好結合,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
一些中學教師表示,最新的「3+1+2」模式將選考科目組合從20種減少至12種,降低了中學選課走班教學難度,有利於教育資源不夠發達的地區更好推進高考綜合改革。
二、錄取方式:「兩依據一參考」,取消一本、二本批次錄取
多個高考改革省份都提出在招生中堅持「兩依據一參考」:以高考統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為依據,參考綜合素質評價。
同時,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高校的錄取模式也從按批次錄取、合併批次錄取到取消一本、二本等批次錄取。教育專家認為,這種錄取方式讓學生在志願填報時可以優先考慮專業,避免了過去「上了好學校卻選不了喜歡的專業」的困擾。
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副院長範韶彬說,按學科專業組錄取,意味著不再把學校按一本、二本分出「三六九等」,有利於高校辦出特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徐松認為,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已經成為人才選拔的主流趨勢。鍾秉林說,改革方向明確,在具體執行中關鍵要做到綜合素質評價可信、可用。對於主觀性相對較強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等,如何建立科學、客觀、公平的評價體系是關鍵。
三、學校、學生、家長、社會都需要轉變教育觀念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打破一考定終身,扭轉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傾向,引導基礎教育多元辦學,重視學生的個性、興趣培養和發展。要達到這樣的改革目標,一方面,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錄取制度改革,尤其是加大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改革的力度,如果只有科目改革,而沒有錄取制度改革,或者錄取制度改革力度不大,那麼,就無法扭轉應試教育傾向。
另一方面,則需要學校、學生、家長、社會都需要轉變教育觀念,不能以功利的態度,對待高考改革。針對3+1+2給學生擴大的選擇權,學校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學會選擇,而家長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興趣。當然,這不能只在進入高中階段才考慮,培養學生個性、興趣,應該從小學,甚至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因此,這是系統性改革。
面對未來的高考改革,同學們不必過度擔心和害怕,一是提升文化成績是關鍵,二是注重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愛好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這樣,同學們未來的選擇性會更多更寬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