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研學如何實現研學旅行的課程化?

2020-12-13 YNET.com北青網

研學旅行是將旅行與學習結合在一起的校外實踐教育活動,要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研學旅行必須要施行課程化。與在學校進行教學的學科課程不一樣,研學的課程依託研學地點進行展開,因而在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上,要結合相應的特點,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資源。

未名研學是一家由北大校友團隊創立的未來教育企業。立足於實踐教育,以「讓中國孩子的學習更精彩」為願景,未名研學深耕研學實踐教育多年,已形成了較為成熟和完善的研學實踐課程體系、業務運營體系、師資培訓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在研學旅行的課程化設計上,未名研學特別重視課程的標準化的建設,對研學旅行施行課程化需要符合一系列科學的標準。

未名研學認為,所謂「課程化」,就是將研學活動課程化、規範化。具體而言,要依照學生年齡層次的不同,開發具體的課程模塊;課程活動設計時要考慮到課程展開的實際特點,包括場地情況、師資力量、前期準備等等一系列情況,使得課程活動具備可操作性;課程開發時還需考慮到是否有明確的對於課程執行情況考核標準,一切操作可量化、可評價。研學旅行既然要課程化實施,就應該按照課程化的模式進行操作。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角度去規劃課程。

在研學旅行課程目標的設計上,應該著重與在研學旅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們在探究體驗、創作實踐等活動中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錘鍊高階思維,同時發展學生的社會性,增強學生們集體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研學旅行的價值和意義在於能夠在活動中通過一次次活動體驗、實踐、反思來獲得運用知識、創新知識的能力,而在課程目標設計上要體現這一點。

而在具體的研學旅行課程內容上,應該按照學生的年齡層次進行區分,同時根據研學場地的特點來進行課程設計。這意味著,哪怕到同一個研學基地或是營地進行研學,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孩子所學到的東西應該有所差別,層層遞進。為了使得課程具備可操作性,應該根據課程的目標、研究的對象、教師狀況,確定適合學生實際的內容體系。

研學課程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應該格外注重課程的實施階段。在有了良好的課程設計之後,更需要具有專業水平的研學導師來進行具體執行。這一方面要求導師具備良好組織管理能力,能夠應對研學過程中種種突發情況,另一方面要求導師對課程內容熟練掌握,營造良好的研學氛圍。

在課程評價方面也應該注意施行科學的評價方法,採取多元的評價體系。一個科學的研學評價體系可以為研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個標準,能檢驗研學旅行完成的質量,間接地又能督促師生們在研學中更好地表現。

研學旅行是一種實踐教育活動,其課程化應該看重學生對研究對象的自然性、社會性、習俗文化親密接觸的過程。科學的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習得、感知歷史、社會、自然的多樣性,挖掘自身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從而達成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愛國熱情、塑造科學精神等等一系列目標。可以說,課程化是研學旅行的重中之重,必須予以重視。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相關焦點

  • 未名研學:研學旅行要做出實效,必須制定系統化課程
    研學旅行,又稱作研學實踐教育,是教育部門或學校列入教育教學計劃的校外教育課程。自2016年教育部聯合11部門下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全國各地中小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活動越來越多,行業相關市場上相應的研學產品也層出不窮。
  • 未名研學:高水平研學需要從資源、課程、評價、師資全方位構建
    幾位創始人在正式進入研學教育領域之前,曾對國內外教育模式和發展趨勢的深度分析,在充分借鑑了國外實踐教育、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等先進的理念後,創立了未名研學,並將「研學求真、實踐育人」的作為基本的理念做指導。未名研學強調,研學不是旅遊,是研究性學習,這一過程是培養青少年研究性高階思維的過程,是培養孩子們求實求真的過程,是讓實踐教育和理論教育貫通的過程,是讓青少年特長稟賦得到釋放和發揮的過程。
  • 研學旅行課程如何深度融合學科課程?
    目前,研學旅行已經納入到中小學生的課程體系中以來,各色研學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出,但如何真正達到研學旅行的目的,不是旅而不研,行而不學,仍需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真思考,不斷探索。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應該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就學科而言,可以與研學旅行進行深度融合的課程開發。
  •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學旅行課程化」,到底難在哪?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旅遊局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第一次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並明確要求學校搭建一套完善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遊的意見這其實是一個教育契機,自從部委發出《意見》後,各地中小學校正在進行各種探索和嘗試。如何將研學旅行課程化?研學課程如何進行和實施?
  • 2018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模型
    研學旅行如何操作,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對於大多數中小學校(尤其是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研學旅行活動組織比較少,甚至不少學校春秋遊都有很多年沒組織過了,因此,研學旅行課程的首要工作不是課程如何設計,而是活動如何組織、安全如何保障、費用如何籌措等。
  • 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交流會在京召開
    4月20日,「研學旅行在中國•北京地區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交流會」召開,該研討會由世紀明德主辦。嘉賓圍繞「研學旅行怎麼做」、「如何推進研學旅行課程化」、「如何實現研學旅行綜合育人效果」、「北京模式」的突出特點及「如何有效地推廣運用」等議題深度探討,分享研學旅行實施的成熟經驗,探究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創新模式,搭建更加開放的研學旅行交流平臺,促進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 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怎麼做?
    自此研學旅行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各類質量參差不齊的研學課程產品紛紛湧現。研學課程開發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使研學實踐回歸教育的初衷,真正發揮其育人功能,需要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互相銜接,實現全面深度的融合,以學校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前置經驗,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研學課程。
  • 學校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實踐研究
    實踐的核心素養是以團隊合作為單位所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中包含的創新、合作、組織、領導等能力,如何將這些抽象的能力在學生實踐過程中一一展現,如何將能力的鍛鍊和有趣的課程相結合,如何將思維品質訓練的過程可視化的展現出來,都包含在整個研學旅行的過程之中。因此,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都應圍繞著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實踐素養來展開。
  • 未名研學:重新審視研學旅行,實現實踐育人的根本任務
    教育部等11部委在2016年底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7年,又出臺了《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指導綱要》。這兩個文件對於規範研學旅行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目前,研學旅行逐漸升溫,研學市場越來越大,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有必要對於如何辦好研學旅行這件事進行重新審視——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真正有所收穫?
  • 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與實踐
    導語 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研學旅行,各類研學項目如雨後春筍般開展起來,博物館作為其中的重要力量,其教育功 能日益突顯博物館將自身資源整合成課程體系,成為研學教育的關鍵環節,對於助推研學旅行的開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6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中。而在如今我國如火如荼的研學教育工作中,博物館行業的作用日益突顯。
  • 2018中國教育明德論壇研學主題峰會: 研學旅行如何與學校課程相結合
    湘府英才小學建校只有六年多,在研學旅行的實踐與研究方面,我們還是個新兵,剛剛起步,只是進行了一點嘗試。所以,今天在這裡,我所表達的就是我們學校的一些思考,非常感謝世紀明德給了我們這麼好的學習機會。關於研學旅行,我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研學旅行應該成為孩子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課程,這是將孩子們在課堂上、書本中所學的靜態課程轉化為動態課程的有效途徑之一。
  • 研學旅行課程如何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近年來,研學主題活動課程中,國學文化、紅色研學及科技類產品受頗受青睞,而這些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正是體現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那麼研學課程中,傳統文化研學的根本在哪兒?研學課程又該如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1.傳統文化研學的根本在哪兒?
  • 研學旅行手冊應該如何設計?
    研學手冊就是一個極好的載體,它是研學旅行學習過程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既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又為學生提供了研學必要的基礎性資料。對學生個體來說,還可以記錄其成長足跡。研學手冊是研學旅行不可或缺的好幫手,那麼,教師如何制定研學手冊呢?
  • 體驗性學習視角下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策略
    近年來,各地掀起了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熱潮,但實施過程中出現較多隻「旅」不「研」、忽視學生真實體驗的現象,表現出活動體驗淺層化、課程目標虛設化、應用體驗短暫化等不足,影響了研學旅行活動的有效性。「體驗性」是研學旅行活動的本質性規定,如何使研學旅行做到「研旅結合」,從體驗學習理論的視角,對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做出相應的應對與改進,十分有必要。
  • 研學課程設計時應注意什麼,如何把控「學」和「遊」的比例?
    近日人民日報發布了一篇文章《研學遊「蹭」博物館,殿堂如何變課堂》裡面指出了部分機構利用免費場所來收費,卻沒有做到應有的教導引領工作,研學中的遊和學的比例失衡,只遊不學,以至本來是安靜科普場所的博物館成為了孩子大跑大叫的遊樂場。
  • 「中歐研學」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關於研學旅行五大問題
    《意見》提出,各中小學可以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儘量錯開旅遊高峰期。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至於具體學分如何安排,課程如何設置,孩子參與情況如何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這些都將涉及到學分的計算,具體的細則還要等待進一步討論。
  • 體驗教育與研學旅行下的課程研發與評價體系
    3月8日第13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直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王春雷老師以:體驗教育與研學旅行下的課程研發與評價體系作為分享話題;中小學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體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型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 智慧研學能給孩子的研學旅行帶來什麼?
    近年來研學旅行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研學旅行也同樣受到各種各樣的困擾,其中就是文化如何能更好地和研學旅行進行深度融合,怎樣才能做好研學旅行的監控管理等等。為了能更好地發展豐富研學旅行內容,因此就有研學旅行相關的專家們提出了「智慧研學旅行」的方法,那麼什麼是 「智慧研學旅行」,它對研學旅行有什麼深刻的影響呢?什麼是智慧研學?
  • 研學旅行是「遊」重要還是「學」重要?
    要使學生學會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自我如何相處,增加孩子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能力。因此,需要有課程方案設計、課程資源整合、課程路線選擇、課程指導手冊、課程實施和評價方案。我們要求學校做研學旅行時,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材,但一定要有指導手冊。
  • 博大樂航:首推研學導師培訓認證,提升研學旅行教育價值
    當下,在中小學綜合素質教育中,研學旅行這種方式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好像只要帶學生走出校門的活動都可以稱作研學旅行,只「遊」不「學」的現象非常普遍,我們不禁要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不達標」的研學旅行?應該怎樣實現研學旅行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價值?研學導師應該由誰來扮演?又應該具備怎樣的技能與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