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後,三原富甲一方的百年老字號「原萃堂」老東家原錫鶴一家,禍不單行。先是長孫原興厚押運外省經營銀兩歸陝途中被劫,後是長子天津辦貨死於「七七事變」。
從此,原家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地處渭北三原及周邊地區聚集國共兩黨眾多抗日武裝。原錫鶴集國讎家恨於一身,不惜傾家蕩產支持紅軍改編,支援抗日武裝。次子原銘德率先跟隨西北軍出陝抗日,孫子原興厚又要棄商從軍,跟著八路軍東渡黃河。眼看原家男丁全部奔赴抗日戰場,原錫鶴深明大義,做通了妻子狄雲瑛和剛剛喪夫的大兒媳的工作,決定送原家兒孫二人同赴疆場,共殺仇敵。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部隊開拔前,他要給次子和孫子叔侄倆同日完婚,向部隊請假三日「」造人,好給原家留下一股血脈。
原家叔侄二人婚禮如期舉行。等他把孫子交給八路軍時,卻遭到拒絕。原因是八路軍不忍心讓原家斷子絕孫。原錫鶴卻比部隊領導更堅決。說原家今天兩對新人結婚,如果留不下原家的種,那是原家的造化,怨不得別人,但有兒孫不為國盡力,就是最大的不忠不效。八路軍領導只好答應回去請示上級。上級破例特批原興厚入伍,並令下級必須拿自己性命負責,等抗戰勝利紹再親手把原興厚送還原家。
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在三原地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各路抗日武裝陸續從三原等地誓師出徵。原家剛過門的小兒媳陶菊又因中共地下黨員身份暴露,必須隨部隊出發。這令原錫鶴夫婦根本沒有想到。幾天時間原家竟有三人同赴國難。於是,在小兒媳婦和孫子出徵那天,他竟然把自己鏢局的全部青年鏢師武裝成了八路軍的一個排,作為原家最後的禮物,送給了八路軍。
隊伍全都走啦,家產所剩無幾。他讓人抬出早年間為自己準備的棺材。老伴問他幹啥?他說:「原家三口人,不對,應該是四口人上了前線。我這棺材得好好刷刷漆,改改字。」月色如水。老伴舉著燈籠,他含著淚水,一筆一划,把棺材前頭的「壽」字,改成了一個大寫的「義」字。
抗戰結束。只有原興厚一人,拖著一條腿回到了老家。他的嬸嬸陶菊、叔叔原銘德,還有四海鏢局19名紅拳弟子出身的八路軍戰士全部犧牲在抗日戰場。
三原籍的電影製片人王觀政介紹,《三原·一九三七》於2018年10月30日開機,同年12月14日殺青歷時45天的拍攝中,劇組努力克服寒冷天氣所有演職人員每天堅持十幾個小時在片場。
為了還原真實的歷史背景攝製組全程在三原境內的李靖故居、文峰木塔、城隍廟、宏道書院、周家大院、柏社地坑窯等實地取景。影片在三原拍攝期間,得到了三原全縣百姓的熱烈歡迎片中600多位群演均由當地民眾傾情出演。
編輯:欣怡
審核:葉子
總編: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