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確地說是昨天就看到了,武漢江夏一中14歲男孩跳樓的視頻。
這個視頻我看了多遍,每看一遍都忍不住落淚,眼看著一個這麼大的孩子轉瞬間就沒了,實在令人痛心和難受。
視頻中,媽媽發著怒氣甩孩子兩巴掌,再到媽媽用手掐著孩子的脖子,這中間整個過程,孩子沒有半點反抗,任由著媽媽對自己打罵。
看著媽媽打孩子的動作,真的很讓人不適。肉眼看去,孩子比媽媽都要高出一頭了,這位媽媽怎麼還把自己孩子當作小孩子看待呢?一生氣就又打又罵。
這根本使不得啊!怎麼能如此簡單粗暴地對待青春期的孩子?
說件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事吧,開頭和這位男孩是一樣的,也是因為孩子和同學玩撲克牌被老師請家長。
去了之後,我們幾位家長找到老師辦公室,孩子們都已經在哪了。然後老師跟我們說他是怎麼找到孩子,發現孩子在打撲克牌的。老師說這種行為在學校是不被允許的,需要家長將孩子帶回去,讓孩子反思並寫好保證書才能回校來。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老師只是陳述事實,而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衝孩子發火,甚至是說教一下孩子都沒有,相反都挺冷靜和淡定的處理好了打牌這件事,然後各自領著自己的孩子回家。
領回家之後,孩子自己寫保證書,而我也沒有責備他。在我看來,老師請家長帶回孩子,暫時不讓孩子上學,就已經是對孩子犯錯的懲罰了,而孩子心裡自然也是清楚的。
所以,自認為,在面對青春期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凡事應以點到為止,千萬不可過激過度了。
古人有語,不在人前教子。可武漢這位媽媽直接就在學校,當著孩子的老師和同學就教訓起來了,這行為真的很不妥。
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何況還是個正處青春期的孩子。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到:
「養育孩子,有最重要的三根支柱,那就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成長型心態」。
意思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裡不要摻雜各種要求,無論孩子怎樣,都能夠接納和尊重孩子,並愛護孩子。讓孩子學會懂得欣賞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價值,以及學會和孩子共同成長。
14歲男孩,正處於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共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叛逆」。可是,視頻中的14歲男孩,他在媽媽的面前反倒是聽話溫順的,不吵不鬧不動粗。
這樣的孩子通常都比較內向和沉默,自尊心很強,若不是被逼到無處可退,孩子也不至於會走極端。玩牌只是個引子,可導致事情變得更糟糕的卻是媽媽那失控的情緒和不理智的行為。
在這個媽媽的情緒和行為裡,完全看不到她對孩子的尊重和包容,不就是玩個牌,被請了家長嗎?能有多麼嚴重呢?除了生死,其它的都是小事。
忍一時風平浪靜,真是至理名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生與死有時真的就是轉念間的事。
《解碼青春期》裡有句話說得特別對:
「你可以控制孩子,或者你可以幫助他成長,但是二者不可兼得」。
有著強烈控制欲的強勢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如這位14歲男孩的媽媽。當孩子在犯了錯時,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憤怒冰冷的,一心只想著責怪和教訓。
但其實,每一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美國暢銷書作家喬希•西普在《解碼青春期》一書裡說到陪伴青春期孩子所需要的一種必備思維,那就是父母必須做出轉變。
在孩子未進入青春期以前,父母的角色是擔當「空中交通管制員」,因為那時的孩子需要的只有哺育和保護的環境,父母只需要解決孩子的衣食住行和環境安全就行。
可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父母的「空中交通管制員」角色就不會再奏效。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尋求獨立,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他們需要技能和實踐來克服生活中的困難,他們更願意跟同齡人在一起。這時候的父母要做的,應該是孩子的「教練」。
「教練」是教孩子成長為優秀的人。教練重在關注孩子個性的發展,和孩子討論毀滅性問題,讓孩子懂得責任和承擔,以及用價值觀而非情緒來管教孩子。就如一個球隊打球一樣,教練確保的是隊員們的技能不斷發展提高,保證訓練有序進行,以及在整個賽季的起起伏伏裡鼓舞士氣。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隨便、輕鬆的事,根據孩子年齡的增長,心理和生理的變化,而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教育,這需要父母持續的學習,不斷更迭自己的教育思想,以便能夠陪伴孩子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