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陳立群要退休了
作為全國重點高中校長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他在全國教育界都廣獲認可
有民辦高中開出年薪兩百多萬挖他,
但這個「名校長」卻做了一個決定
讓很多人看不明白
2016年,
他從杭州市學軍中學
來到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
當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唯一一所中學的校長
這是所高考成績在全州墊底的「差校」
而他開出的唯一條件是:
解決吃住,分文不取。
陳立群的自我評價是
不置一分錢房產
不炒一分錢股票
寫過16本書
當過5所中學的校長
他要在這所「差校」實踐平民教育的理想
在苗族人口佔比98%的「天下苗族第一縣」
開啟這些苗族孩子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更要影響以後許多苗族家庭的未來
01
全國名校長在小地方遇難題
來臺江前,他最放心不下90歲的母親
老母親得知兒子要去支教,非常支持:
「我身體好著呢,不信我跟你打賭。」
而臺江縣教育局局長龍峰不知道
他大膽的邀請,能否得到陳立群的同意。
邀請說出口,龍峰自己都覺得不切實際
況且就算陳立群答應了
臺江這座偏遠且貧困的縣城
又能有什麼好待遇給這位名校長呢?
然而陳校長沒開條件,「解決吃住就行」
卸任浙江省的國家重點高中校長
來到距離杭州1400公裡外的貴州山區
陳立群開啟了他分文不取的支教生涯
第一次來到學校
陳立群著西服、打領帶、背雙肩包
師生都被這位空降的校長「帥」到了
然而在學校轉了一圈
他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這哪像個學校的樣子啊?
3000多名學生只有一個食堂
剛端出來的菜盆邊上
密密麻麻停滿了蒼蠅
幾十個人擠在一間宿舍
公共廁所難聞的氣味撲鼻……
陳校長從硬體著手,改善食堂環境
從一口鍋,變成三個食堂六口鍋。
學生們也搬進了六到八人、
帶獨立衛生間的宿舍
學校地處偏遠山區
條件落後可以理解
可民中的教師狀態和學習氛圍之差
才更讓陳校長感到詫異
校園本是靜心學習的場所
可臺江民中的晚自習,
卻吵吵嚷嚷好似菜市場
老師不管,學生不學。
剛來,他面對的便是險灘硬茬
陳校長決定從課堂氛圍下手
他帶著小板凳旁聽了一節高三語文課
發現老師不負責任、照本宣科
把作文的開頭當作了結尾去講
繼續聽下去,竟然還有老師早退的現象
45分鐘的課20分鐘講完就走了
這讓他下決心一定要改變現狀
不破不立
「亂校」須用實際行動來整治
他的各種方法接踵而來
直擊學校存在的問題
在停了一名老師的課後
陳校長又將另一名
上課沒有教案、
跟著感覺走的老師調離了崗位
不到一個月,兩位老師接連被撤崗
這件事震動了黔東南教育界
很多習慣鬆散的老師
一下子把精神都繃緊了
「課堂大於天」的理念開始被老師們重視
陳校長制定新的規章制度
把原本渙散的學校一步步拉回正軌
02
愛與責任
「一所學校最重要的學生是老師。」
他用看似「強硬」的手段
喚起老師們的責任心
但這並不是他的初衷
如何提振教師士氣、激發教師潛能
才是陳校長急需解決的問題
新學期開學,陳立群收到了一封辭職信:
「我是鐵了心要走。」
這封突如其來的辭職信
是學校一位名叫劉明的老師寫的
讀信後,陳校長馬上找劉明了解了情況
原來,
劉明的妻子剛生完二胎
這種情況下
靠劉明3000元的工資
要養活家裡六口人實在是困難
他不得已才想離開工作了15年的民族中學
去薪水更高的民辦中學
聽完劉明的敘述
陳校長挽留的話實在說不出口
他何嘗不知道教師收入微薄的難處?
他只能說:
「學生們都很想你
盼你能回來。」
劉明聽了眼睛一紅
「辭職信我收回吧……」
陳校長几乎每個月都要面臨這樣的挽留
因為待遇跟不上
臺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幾位教師離職
為了解決教師待遇問題
他沒少跟當地教育部門爭取
增設目標考核獎、教學質量獎等
但當地財力實在有限
到手的補助也遠遠不夠
他把之前獲得的20多萬元獎金捐出來
在臺江設立「獎教金」
每年獎勵9名教師,每人5000元
陳立群在貴州支教三年期間
走訪過100多名學生的家
資助學生家庭的累計達10多萬元
最遠的一個孩子家
要先開車一個半小時
再坐45分鐘燒柴油的小船
最後走路半個小時才能到達
更讓陳校長焦慮的是
許多孩子不上學的問題
臺江縣至今仍然沒有脫貧
當地很多家庭受
「讀書沒有用,早點打工好」觀念影響
沒有送孩子上學
大多數人為賺取收入外出打工
使得留守在家的兒童數量越來越多
臺江民中是全縣唯一的高中
過去幾年,高考成績在全州墊底
而一些學生靠著國家和社會的資助
注重享受、不思進取
早戀、抽菸、沉迷手機等現象頻發
每年都有百餘名學生輟學
面對這樣的孩子和家長,他該如何做呢?
陳立群打的第一張牌就是嚴格管理
他宣布進入校園安靜環境學習月
原先像是四處撒歡兒野馬駒的學生
突然被新校長的這根韁繩一拉
像是有一記無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
一盤散沙式的學習氛圍在逐漸改變
他通過國旗下演講、成人儀式
去激發學生的鬥志
通過這些活動
給學生們打開了一扇人生的新大門
03
他改變的
不只是這群苗族孩子
往年,臺江中考前100名的學生中
留在臺江民族中學的只有十來個人
而2018年這數字翻了幾倍,達到95人
全縣中考狀元也第一次留在民中
2019年,全校885名學生參加高考
有561人考取了本科
老師們體會到了滿滿的幸福
陳校長號召老師們走進寨子
讓苗民們充分認識到教育的意義:
考出一個孩子,
脫貧一個家庭,
帶動一個寨子。
「給錢總是要花光的,給物資總是要用完的,唯有把農民的孩子培養好,才能使家庭的貧困不會成為世襲。」
——陳立群:《我的教育主張》
04
一批貧困生被扭轉的人生
19年前,陳校長在杭州長河高級中學
創辦了浙江省首屆宏志班
招收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
為他們免除一切費用、提供補貼
「人生而平等」,
帶著這樣的初心
陳校長摸著石頭過河
為了籌集資金
他數不清敲了多少家企業大門
走訪了多個山區中學
吃了很多閉門羹
不少宏志生
體弱多病、內心自卑
不願意和外界接觸
為了改善宏志生們的性格
他教學生怎麼生活,不能死讀書
他提議成立銅管樂隊、長跑隊
讓孩子們變得
更加陽光、樂觀、自信
在這樣的愛與責任下
浙江省首屆宏志生交出優異成績單
首屆宏志班51人中有45名上了一本線
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陳校長一共帶出了12屆宏志班
招收的951名學生全部考上大學
相比於成績,他更堅信一句話: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長,
其次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
05
反哺這個時代
當年的宏志生在回報
從創辦宏志班
到現在辦好一所宏志校
陳立群走過這麼一條路
「愛與責任」的辦學理念
影響到更多學生和老師
一批批宏志生已經長大成人
將宏志精神傳遞到更多的土地上
朱華彬和宏志班的同學
一起去看望校長時
孩子身上的那種無力感
和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眼神
戳進了朱華彬心裡
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他們決心像校長那樣去幫助更多的孩子
他們正籌備宏志基金
以幫助更多的孩子實現求學夢
這樣的一種傳遞
這樣一種奇妙的命運相系
跨越時間和地域
讓我們看到愛的力量
和他們帶來的希望
在很多學校都挑剔生源質量的今天
那些聚光燈照不到的貧困家庭孩子
那些所謂的「差校學生」、
基礎薄弱的「留守兒童」
我們如何給他們光明的前途?
他用實際行動
給了我們答案:
人,生而不同,稟賦不同
成長的環境也不同
教育,就是應該像陳校長這樣
有理想、敢於擔當
「教人無問貴賤
育人不分優劣」
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
讓我們向無數的「陳校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