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從出生到成熟,其發展並不是毫無規律的,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不同特點。如果家長能熟知每個階段孩子思維的不同特徵,並給予合理的反饋,採取相應的措施,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正如古人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人的成長和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兒童成長也是如此。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他的思維或者認知結構在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是不斷改造不斷重構的,表現出不同的階段特徵。兒童在這時主要通過感覺知覺和運動來獲得簡單的動作經驗,並在大腦中形成認知結構,由此再繼續下一步的外界環境探索。這時,他們開始主動探究身邊事物,如伸手夠大人手中的物體,往口中放物品感知物體的具體特點。這一階段最顯著的標誌是兒童心理獲得客體永久性,由不在眼前的就是不存的轉變為不在眼前的也是存在的。正因如此,此時兒童開始通過哭和喊叫向成人索要物品,家長也不必驚慌煩惱,這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必然經過。
兒童在上一階段探索獲得的感覺,在大腦中內化形成抽象一種模式。此時的兒童,能夠運用語言或者抽象的符號來表述自己經歷過的事物,如孩子騎著板凳會說自己在騎馬,用一支木棍代表一柄寶劍,用紙盒代表汽車等等。他們的思維存在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一切都圍著自己轉。他們會覺得月亮在跟著我走,花兒在盯著我看。甚至兒童在獨處時或者幾個兒童玩耍時,常會出現每個孩子自言自語的情形,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這時期的兒童,他們的思維表現出刻板性。他們進行運算只能前推,不能後退,具有不可逆性。如告訴孩子太冷了要多穿衣服,而他們不能反推出多穿衣服因為天冷了。所以,此時父母應多用「一……就」句式,引導孩子懂得事物的邏輯順序,避免用「如果,就」,這樣的溝通更順暢。孩子既易理解,也會因沒有被威脅的感覺而聽話。
這個時期的兒童,尚未獲得守恆的概念,不能明白物體無論形態如何變化它的重量是不變的這個道理。將短粗杯子中的水倒入細長杯子中,兒童會自然有細長杯子水多的想法,只能關注一個維度。家長要多帶孩子接觸感受事物,引導孩子認識世界萬物的聯繫,教會孩子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逐步獲得準確的認知。
這時的兒童由於開始接受學校教育,他們的認知結構發生很大改變。兒童在這一時期獲得了守恆概念,認識到物體形狀改變但總量沒有變化,能夠進行可逆性運算,特別是能夠進行兩個維度的思考和運算。但此時的運算還需要具體可感的事物做支撐,家長需要運用具體的物品幫助孩子思考解決問題,不要讓孩子進行複雜的抽象運算。此時兒童逐步從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社會為中心,日益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家長要多給孩子鼓勵誇獎等正向引導,幫助孩子學會養成信任、自主、勤奮意識品質,從而促進其個性發展。這時的孩子思維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能夠利用語言、符號進行抽象的多維度的推理、歸納和演繹,這時的思維發展已經接近成年人水平。這四個階段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家長要認識到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性,每個階段都需要家長做出積極正確反饋,幫助孩子順利完成向下一階段的過渡。家長在一個階段的錯誤言語和舉動,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全人格形成,不利於孩子成長。(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感謝點擊在看。)